分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3-03 09:06张玉真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30期
关键词:儿科分层护士

张玉真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 271000

儿科作为医院重要的科室,医护人员面对的患者群体是比较特殊的,都是婴幼儿与儿童。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其生理和认知方面均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临床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格外的精细。 这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对于护理管理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1-3]。 鉴于此,在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需引入一套更加科学化的护理管理体系,从而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而规范化的管理,这对于实现优质化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4-6]。 为了不断提升儿科临床护理质量,促进儿科护理管理改革,该科室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护理模式,通过层级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成效。该次研究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8 月该院儿科16 名护士为例,探讨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12 月未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前该院儿科护士8 名,作为对照组,并随机纳入52名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选取2019 年1—8 月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该院儿科护士8 名,作为观察组,并随机纳入52名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8 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 30~40 岁,平均年龄(35.2±1.7)岁;本科7 名,大专1 名。 入选患儿家属52 名,其中男性25 名,女性 27 名;年龄 21~43 岁,平均年龄(32.9±2.3)岁;本科20 名,大专 21 名,高中 11 名。观察组,8 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 30~39 岁,平均年龄(35.3±1.6)岁;本科 7 名,大专1 名。 入选患儿家属52 名,其中男性24 名,女性28 名;年龄 22~44 岁,平均年龄(32.4±2.6)岁;本科 19名,大专23 名,高中10 名。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与护士和患儿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同意,且研究已经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对照组护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观察组护士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其中的分层护理管理实施如下:①构建分层级分组排班制度,儿科护士排班采用APN 连续排班模式,8 h 工作制。根据儿科科室内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及对护士的专业要求,结合科室内全体护士的学历、资历、业务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后,以护理部主任为中心,分成不同层级岗位,包括N3级、N2 级、N1 级。在分层级岗位设立后,根据不同等级的岗位划分制定相应的岗位护理职责和护理内容。具体护理实施过程各项标准、执行情况由护理部主任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不同护理岗位护士根据其岗位职责分别负责进行不同的工作,其中的N3 级别护士一方面要协助护士长对临床护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另一方面承担下一级别护士的带教和考核的工作。 而其中的N2 级别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护理实施情况,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调整,使临床护理更加符合患儿的护理需求,这级别的护士主要负责上传下达。而N1 级别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儿科各项临床护理的具体实施,同时对护理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并负责向上一级汇报护理实施情况。②分层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采取分组责任制的方式进行,以护理部主任为核心,高级别护士配合,共同进行3 级查房,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着重处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初级别护士的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另一个是帮助初级别护士提升其护理应急反应能力[7-8]。安全监督和具体护理内容形成责任制是分组实施的主要目的, 明确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层面、环节、岗位。 ③分层培训和管理:N3 级别护士在协助护士长工作基础上,负责下一级别护士的工作安排和管理, 包括相关制度的落实监管,和下一级别护士的培训、考核。 对于N2 级别护士需要具备儿科基本急救、抢救能力,掌握快速预判病情的能力。 对于N1 级别护士要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儿科护理技能,具备良好的临床应变和监护能力。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质量评估评分 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共同对临床护理内容进行评分,主要的评分项目包括药品使用护理、护理安全管理、分级护理、专科技能、风险评估及应对等,每项的计分范围均为0~20 分,打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3.2 护理满意度 在患儿出院时,向家长进行儿科整体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 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满意度=(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估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过程中的药品使用护理、护理安全管理、分级护理、专科技能、风险评估及应对等护理质量评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层管理实施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8%,显著高于分层管理实施前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转变和发展,护理质量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容易出现护患纠纷的儿科。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模式虽然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并不完善,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患儿家长们的需求。因此,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亟待改革,急需引入一种更加科学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来提高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不断实现儿科的优质化护理[9-11]。

表 1 两组护理质量评估评分比较[(),分]

表 1 两组护理质量评估评分比较[(),分]

组别 药品使用护理 护理安全管理 分级护理 专科技能 风险评估及应对观察组(n=8)对照组(n=8)t 值P 值17.46±2.01 15.14±0.22 3.284<0.05 17.03±2.06 14.37±1.11 3.123<0.05 17.56±1.78 15.68±1.01 2.515<0.05 17.25±1.66 15.47±0.88 2.606<0.05 17.38±1.79 15.50±0.21 2.191<0.05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护理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科学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将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到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当中,首先分层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针对护士的综合情况对其实施了工作岗位与职责分层,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同时也使其自身能力与所负责的护理工作内容更加匹配,从而实现护理工作实施的高效化[12-13]。其次通过分层护理管理的实施,对不同层次护士进行不同的培训和管理,使培训和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促使不同层次护士的护理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也实现了对不同层次护士的有效管理。 这能够使护理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条不紊,更加规范化、专业化[14-16]。 最后分层护理管理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于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通过分层护理管理的实施还能够帮助护士调整好工作的身心状态,使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临床护理工作, 这对于改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7-19]。

从该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实施分层管理模式的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模式下的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分层管理实施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8%,显著高于分层管理实施前的69.23%(P<0.05),这一结果表明,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实现儿科护理的优质化、精细化,利于儿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从而使患儿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护理工作的认可度,这对于和谐护患关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分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获得患儿家长更高的认可度,实践价值重大。

猜你喜欢
儿科分层护士
最美护士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雨林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