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明 谢霞
【摘 要】 通过教师对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探究,对课堂整体学习氛围的把握,落实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各项能力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因此,在新时期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新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在高中数学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通过合理的讨论提出新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新思考
高中数学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不能忽视,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本文分析在新时期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得到具体的落实,反思如何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进行改进。
一、对高中数学课程性质的新认识
首先,教书育人依然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首要目的。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教书育人中的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听起来好像无稽之谈。但是我们通过对历年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凡是立德树人这一教学任务得到充分落实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差。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道德训练,并不能全部以分数知识为中心。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核心要素。根据这一要求出发,经过完善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强调要充分提高学生的个人智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作风。例如,通过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部分的学习,学生即可通过严谨的数列公式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谨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各种不可预测的特殊情况,从而养成踏实稳重、一丝不苟的良好心态,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关注目前世界上所需要的数学人才方向,以便学生对日后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具体来说,在当代社会,数学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需求大多数都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的紧密联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意义,这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不仅推动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使更多领域趋向精密化、精确化,也带动了学生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不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数学基础,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分析利弊,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理性规划,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最后,教师应该妥善利用高中数学课程在学生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打下升学基础以及工作基础。例如,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读完了高中的課程后,在大学里应该接触什么样的课程,乃至硕士与博士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课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数学发展方向和全程规划,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也可以保证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同时立足于品德训练,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在高中数学纲要中规定,教师在数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所要达成的目的之一便是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在引导时,教师切忌过分功利化,因为功利化的教学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体素养,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厌恶数学学习。教师一旦看到许多学生出现不耐烦的表情,应该立刻停止思政教学,或者切换教学领域谈论另一话题,转移学生视线。
教师要努力促进教学公平,努力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努力关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待优学生,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妥善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注重对数学学科基本属性的强调,努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理念,带动学生将数学日常化,将日常数学化,最终通过不断思考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数学思维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对教师来说,除了自身的教学热情不应因为学生的习惯养成缓慢而减少,还需要充分认清这一养成的艰辛和困苦。学生也不应该在这一过程中丧失自身的信心,努力迎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挑战,最终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飞跃。
教师应善于在教学的环境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各种活动即可妥善开展,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有所提高,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得到快速发展及巩固。但是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应该以能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要为主,切忌花样繁多,以至于干扰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如此才可充分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加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程度。课堂互动除了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之外,数学课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从而检测他们学到的知识。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同时落实新时期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困惑外,还应该结合这些思考妥善引导学生成为更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他们不仅在学校学习到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和各种具体规划。
【参考文献】
[1]黄翔,王尚志,张思明.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新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8(1):22-26.
[2]李传梅.基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1):47-48.
[3]龙章坡.新课程下在高中数学实验中的问题与思考[J].南北桥,2017(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