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二小学)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目标落实难到位、实际操作难跟进、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笔者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努力寻求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需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小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时间不宜太长,形式不宜单一,目标不宜过多。因此,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班主任可顺应“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班级管理中使用“微管理”的方式。所谓“微管理”,即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制定“微目标”,实施“微操作”,及时进行“微反馈”,最终积“微”成著,有效管理班级。“微管理”能够化繁为简、化粗为细、化大为小,能使班主任抓住班级管理的细小点,逐点渗透、逐步落实,最终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重点、难点。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之前,一般会制定很多班级目标,这些目标涉及学习目标、生活目标、习惯目标,等等,每一项目标都可以罗列出许多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起来,又需要细化。
在“微管理”中,班主任可将目标切割成“微目标”,一个一个去落实,一个一个去跟进,使目标落地,真正遵循教育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我校管理部门要求的班级就餐管理是班级管理中的难点,也是学校德育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就餐管理目标有三个:一是有序就餐,学生要排队进餐厅,排队打饭,按班级、按小组就座就餐;二是文明就餐,就餐过程中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三是卫生就餐,保持餐桌干净、地面干净,注意个人就餐卫生习惯。针对这样的就餐管理目标,班主任如果一股脑儿地开个班会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消化不了,更别说一一达成目标了。在“微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将这些目标细化,变成一个个“微目标”,将“微目标”具体落实到每天中。当一个个“微目标”达成了,总目标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每天的“微目标”,还可以细化成更小的目标点,每天落实一个目标点,一周落实一条“微目标”,稳抓稳打地推进,就餐管理的难点也便迎刃而解。
“微目标”的制定是班级管理的航标,而具体操作实施才是班级管理的关键。为了落实“微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
在我校德育课题“基于‘适性德育’的微班会”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微班会”这种新的班会形式,将“微班会”作为班级“微管理”的重要平台。“微班会”一般在10~15分钟内完成,它以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时间精短、情境真实等优势,为班级管理搭建了一个高效管理的操作平台。通过“微班会”,班主任可以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避开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例如,本学期我们围绕“排好队”这个微目标,班长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召开了“大家排好队”主题“微班会”,效果突出。主要环节如下:一是呈现问题,播放平时班级出操、就餐排队的情况;二是统一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排队”这个问题;三是献计献策,针对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四是排队训练,罗列排队要点,互相监督,加强排队训练。抓住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设定好一个“微目标”,想好一个“微主题”,理清“微班会”的几个环节,在有限的“微活动”中,达到最大的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提速,各种“微课”“微视”频繁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这些资源以时间短、容量小、易记忆、印象深等特点被学生接受。因此,“微视频”可以成为班主任“微管理”的重要操作链,主要来源有三处。
一是从网络上寻找到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短视频(一般3~5分钟)。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坚持,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小鸭子奋力上台阶”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触动很大。
二是教师根据主题,拍摄短视频(一般3~5分钟),视频主角由班级学生担任。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已经了解拍摄主题,知道老师想要表达什么,他们怎样做才是对的。
三是教师抓拍镜头。这样的视频可遇不可求,一旦抓拍到,案例是鲜活的,效果也是鲜明的。抓拍的视频不一定是本班学生,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教师可以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教师应将头像模糊处理。
“微作业”是管理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点,这个“点”不抓住,所有的教育、所有的管理都形同虚设。例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班主任布置以下“微作业”:第一周是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上传自己最满意的一段唱队歌视频至班级群;第二周是勤洗红领巾,学折红领巾,保管好红领巾,不乱丢乱放;第三周是学习《少先队员行为守则》,以守则要求自己;第四周是认识队徽、队旗,学习敬队礼。
这个案例是笔者班级十月份的“红色微作业”。每天用上3~5分钟,引导学生从实处感知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从小事做起。
在实施班级“微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依托“微班会”这个面,增添“微视频”这条链,落实“微作业”这个点,“微目标”才能一一落到实处,“微管理”才能生根。
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评价和反馈,学生做得好与坏,都需要老师给予客观的评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是显性的、及时的。
例如,笔者依托《中小学生行为守则》的相关规定,制定出符合班情的评价方式,实行“积分”评价,每名学生人手一本积分手册,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针对一件事,完成得好的学生积一分,完成得不好的学生就减一分。操作者需在积分手册上签上名,并注明加减分的理由。每周反馈,每月结算,对结果进行表扬或奖励。“微积分”是匡正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评价载体。
光积分还不够,每周反馈时,会评选出本周积分最多的10名学生。这10名学生就是班级的“微明星”。评选的标准不在乎成绩好坏,只在乎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做得怎么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微明星”,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微明星”越来越多,班级榜样越来越多,正能量越来越足,班风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形式,有助于班级“微操作”的有效推进,更有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让效果真正看得见。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日常性班级管理任务,班主任每日都要面对班级的各种细微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学生影响深刻,因此需密切关注,正确引导。班级“微管理”,“微”在细节,“微”在细处,但落实不能“微”,成效不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