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110122)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意味着专业课教师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艰巨。但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对于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师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存在着畏难情绪和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等问题。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路径,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将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教工党员群体集教师身份与党员身份于一体,是高校教学科研建设的骨干力量。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但是,现实中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就是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两层皮”的现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有效契合的问题。面临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很多党员对日常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疲于应付,缺乏参与的热情,尤其感到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与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有效融合,既占用大量时间,又无法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科建设等问题。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将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与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明道、信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工党支部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为切入点,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进而实现育人效果。
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工作责任,突出思想引领作用,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根本保证。
高校教工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育和警示师生防范各种不良社会思潮。高校教工党支部必须不断强化认识,树立“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和底线,确保课堂讲授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和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首先使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进而全方位打造大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在实践中,一些高校教工党支部打造了“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注重党政团结融合、注重发挥党员和骨干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党建+课程思政”的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
不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甚了解、一头雾水,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这就需要高校教工党支部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主动出击,迎难而上。
高校教工党支部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明确认识,深刻领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消解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党支部可以结合专业特色举办“课程思政”教育研讨会,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通过支委会、支委扩大会、党小组研讨会、党群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交流经验,使教师切实增强育人意识,培养和提升育人能力,进而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形成自觉能动性,主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
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所在。要确保“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必须从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这也正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短板。
一方面,要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党支部组建包括专业课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代表等人在内的项目团队,组织人员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制度优势、文化传承等内容,找到与专业课的“融合点”,通过典型案例的设计运用,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走访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从行业、专业背景中收集相关人物故事、企业成长历程等内容,契合专业领域,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
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法。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声道”灌输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的标准。因此,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做中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使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以“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路径,着力提升高校教工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化其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提升教工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实践学校,成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组织保障,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同频同步。
高校教工党支部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在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落实,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严抓政治理论学习,及时推送最新理论内容和最新传达精神。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压力较大,应避免占用太多时间集中学习,可以积极利用线上资源平台,以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引导,注重交流。例如,可以经常性地督促支部党员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日常性学习,不断提升支部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感度;阶段性地组织支部党员交流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资源。
其次,服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建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高校教工党支部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形势、任务和难题,结合高校发展需要、学科建设需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环节,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例如,围绕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及时部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务,联手思政课骨干教师推进创新团队项目建设。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沙龙、公开课展示、理论大讲堂、教学案例大赛、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工作落实、落细,才能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切实服务试点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否得到有效推进,关键在系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需要高校教工党支部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把党员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教工党支部可以大有作为,充分利用党建学习机制和学习平台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价值,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会贯通。
首先,提高认识。高校教工党支部要从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系部内涵式发展建设等角度认识和把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明确自身职责和使命,着力加强服务意识,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等环节。
其次,持续推进。高校教工党支部要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系列讲座,引导教师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线上线下名师讲授的方式,学习其他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破解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畏难情绪,明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使教师明确,不是要求每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能生搬硬套,而是结合热点事件和恰当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例如,武汉顺丰快递员汪勇,在疫情期间组织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联系餐馆和便利店给医护人员送饭,筹款给医护人员购买衣物,等等。他被誉为“生命摆渡人”,被授予“最美快递员”特别奖。类似的案例可以在物流专业课程设计中应用,展现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与思政课同频同振,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何在专业课程讲授中恰到好处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设计导入,这些都需要有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可以从试点课程开始,逐一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