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利 肖二辉 王艳辉
(1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浚县 456250;2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郑州 450000)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全国最流行传染病之一,每年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人数日益增加,全球感染率约为2.8%[1],其中2、3 型HCV 感染者占丙肝患者的35%。丙肝感染者潜伏期短,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疲倦、乏力、食欲消退等症状;潜伏期长会导致肝脏损伤严重。众多学者认为,HCV 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直接抑制HCV 的蛋白质酶和RNA 聚合酶的复制,阻止病毒的生成。目前临床针对HCV 的治疗通常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α-2b 治疗。利巴韦林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从而阻止蛋白质和RNA 合成,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α-2b 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保护肝脏不受损伤。但是干扰素α-2b 的耐受性差,效果欠佳。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不易产生耐药性,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彻底清除病毒,减轻患者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 型CHC 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 年6 月~2020 年6月接受治疗的89 例基因2、3 型CH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5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31~51 岁,平均年龄(41.35±3.28)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52±0.34)年。观察组男22 例,女23 例;年龄31.51 岁,平均年龄(42.68±3.49)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56±0.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2]相关诊断标准。(2)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患者。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利巴韦林(国药准字H19993753)治疗,缓慢静脉滴注,0.5 g/次,2 次/d,连用5 d。对照组联合干扰素α-2b(国药准字S20113009)治疗,隔日1 次,1 g/次,6~10 次为一个疗程。观察组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注册证号H20180024)治疗,口服,1 片/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1)病毒学应答率:治疗3 个月后,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取血清,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并记录两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2)肝功能:清晨空腹抽取3 ml 静脉血,高速离心取血清标本。通过贝克曼库尔特AU6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贫血、恶心、头痛、皮疹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肝功能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 水平较治疗前低,ALB 水平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ALB 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肝功能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对比 对照组RVR 率、EVR 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对比[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贫血3 例、恶心2 例、头痛2 例、皮疹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9/44);观察组发生贫血2 例、恶心1例、头痛1 例、皮疹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5/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5 1,P=0.226 1)。
CHC 是由HCV 感染所致[3]。目前,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以1b、2a、3 型感染为主,其中2、3 型占的比例最大,也最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临床上通过清除病变的肝细胞内的HCV病毒并持续抑制HCV 病毒复制治疗基因2、3 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病,以减轻患者肝脏的损伤。而临床上多使用抗病毒药物清除和持续抑制HCV 病毒,利巴韦林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抑制病毒细胞内合成酶和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 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的生成,从而使细胞内鸟苷三磷酸减少,阻碍病毒RNA 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进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率。干扰素α-2b 可与病毒细胞结合,控制病毒DNA 复制,抑制病毒细胞的增殖,还可以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但是干扰素α-2b 对1 型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欠佳。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是针对基因1~6 型丙型病毒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且对人体的毒性小。
病毒学应答率是丙肝的疗效评估,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4]。其中RVR 是指治疗4 周时血清HCV 评估,EVR 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好,能够降低病毒学的应答率。干扰素α-2b 是广谱抗生素,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增加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但是干扰素α-2b 的作用局限,效果欠佳。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属于第三代直接抗病毒药物,被称为“吉三代”,是由维帕他韦与索磷布韦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其中维帕他韦属抗HCV药物。对所有基因型HCV 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抗病毒作用强,存在较高的耐药屏障;而索磷布韦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丙肝中依赖性RNA聚合酶,进而阻止病毒RNA 生成,使HCV 病毒复制受限,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减少病毒学应答率。
肝功能是判断丙肝的严重程度,与用药后患者恢复程度密切相关[5]。其中ALT 和AST 升高说明肝脏受损,会出现黄疸现象;ALB 降低说明肝脏破裂,蛋白质丢失。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 水平较治疗前低,ALB 水平较治疗前高,观察组ALB 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减轻肝细胞损伤。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中,索磷布韦可以通过NS5B 聚合酶把尿苷类似物三磷酸盐镶嵌到HCV 的RNA 基因上,充当终止子,抑制病毒基因复制,阻止肝脏进一步受损;维帕他韦是第二代NSSA 抑制剂,对1~6 型的丙肝病毒都可抑制,与索磷布韦有协同作用。再联合利巴韦林可以通过杀死病毒细胞并抑制病毒基因复制,可用于治疗伴有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并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肝细胞不受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用药安全性均较高。但观察组贫血人数较少,可能与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可以减少红细胞损伤有关。与张晓伟等[7]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 型CHC 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增加RVR 率和EVR 率,保护肝脏不受损伤,改善肝功能。此实验所选人数较少,治疗时间比较局限,还需要后期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