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对策研究

2020-03-01 05:01吴晓迪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吴晓迪

目前,“课程思政”的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应用于各专业课程,但就实际进展情况而言问题多多,本文针对笔者所在的经济学专业就“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对策研究进行探讨,旨在明晰“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分析“课程思政”在融入经济学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与本质

(一)何谓“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由“课程”和“思政”两部分组成,“思政”是核心,课程是“思政”的限定条件,即通过“课程”来“思政”,或者在“课程”上来“思政”,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是“思政”的载体。“思政”这个词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有两个涵义:一是思想政治,当名词来用,二是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当动词来用。高校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课、实践课、实验课、公共课等,结合思政,即通过专业课、实践课、公共课等来“思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实现和完成,按照“课程思政”设立的初衷: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两张皮”现象来看,这里的课程指的是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即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专业课。从这个视角来看前面所探讨“思政”的两个内涵都符合: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或者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其表达的本质涵义是一致的:通过专业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

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前,承担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只有思政课程。思政课程在高校中一般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即面向所有专业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把在思政课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加以理解,即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便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初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虽然目标一致,都是对于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方法和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政课程是学生们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体系架构的唯一来源,所以思政课是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专业课来让同学们学习,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依托专业课,由专业课教师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案例,在结合专业课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传导给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所以“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是摆上台面供学生们领悟,而是在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深耕于学生们的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隐性德育的效果,其特性是渗透和潜移默化。

二、“课程思政”之于经济学专业的重要性

(一)从工作岗位来看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日后普遍从事和金融、经济相关的工作内容,经济是一国发展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所以其岗位一般负有特定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要求。因为经管人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不高引起的财务造假、诈骗、信息披露不全等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经济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经济和民生较为贴近,所以经济型犯罪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极大,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故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品德、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刻不容缓,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恰好能够解决传统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的问题。

(二)从课程内容来看

专业课知识点的讲授不是照本宣科,需要专业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色,将符合课程内容的中外金融经济案例配合知识点向学生输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们明白如何借鉴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带动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思考并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提高思考能力的同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认同感。

三、“课程思政”在经济学专业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和设计中普遍认为专业课教师只需负责好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教授即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应该由专业课老师来负责,在此认识基础上,“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普遍产生困惑: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安排给专业课教师是否合适;第二,如何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相结合;第三,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一方面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课时有限,如何调配,教师的精力如何分配。这些认识和困惑导致“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开展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那么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有相应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经济学专业课存在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硬搬到课堂中,采取灌输的方式向同学们传授的现象,忽视学生们的差异化需求,导致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再者,部分经济专业课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没有和本专业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未能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依旧是按照传统思政课中的知识点和授课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割裂,使“课程思政”理念流于形式。总体而言,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由于缺乏和学生们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导致专业课教师不了解现今大学生们的所思所想,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课程思政”,没有根据时代特色,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往往使得“课程思政”收效甚微。

(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未能充分有效协作与沟通

传统教学理念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互不搭界,一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一个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原有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在大部分高校中,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和交流。调研中发现,就经济学专业来讲,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思想政教育理念和体系,加之缺乏与思政教师的沟通,导致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往往不得章法。另一方面,思政教师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由于未能充分与专业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致使思政课教师无法协助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

四、“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的对策研究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也不仅仅是增设几门课程或是几项活动的事。它不仅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课程思政”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明晰“课程思政”本质内涵后,在不断总结、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育人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传授知识,但却并不仅限于此。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立身之本。“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育人工程的伟大使命,作为专业课教师,既要将书教好,又要将人育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的任务,与己无关,再加上传统教学的课时设计有限,专业课教师自认分身乏术,无法兼顾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任务。无论是认识上的偏差还是由此产生的困惑归根结底来源于专业课教师自身育人意识不足。要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一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得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伟大职责;二是要加强制度导向,明确育人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怀等的培养。

(二)在尊重和了解学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经济学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一方面,目前专业课教师面对的大学生普遍为“95”后甚至是“00”后群体,这群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发展时代,耳濡目染和所思所想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我们应该结合其自身特点,采用这群“95”后群体听得进、感兴趣的方式科学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专业课有自身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这是其成为专业课的根本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绝不是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而是以理念和价值观等隐蔽形态加以呈现的知识,从而在“微言”中体现“大义”,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接收和内化,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结合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可用的思想政治资源和案例。例如,在讲授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除了传授其基本知识点外,可以让学生们对比不同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改变学生们“发达国家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这种思想上的偏差,此外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中国能取得改革开放40 年的辉煌成就”,通过思考让学生们了解无论是金融抑制还是金融深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适用于当下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时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案例让学生们认识到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我国金融政策有一个更加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总体而言,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金融案例、社会热点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个人使命和价值实现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三)基于专业特色优化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应不同于传统专业课教学,为了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兴趣,达到德育目的,应该基于本专业特色优化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智慧工具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中,专业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翻转课堂,例如课前根据本章节内容依托雨课堂发布相关教学资源,在课前发布的教学资源注重趣味性和阅读性,并引入“课程思政”环节让学生们加以思考,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利用雨课堂中的抢答、点名、弹幕等形式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时事热点来引导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四)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意识

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两个课程体系,一方面思政课程需要协同专业课程一起,在反思中改进,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应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两者紧密融合,互相服务,互相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此基础上确立同向同行的目标,加强协作意识,发挥1+1>2 的协同效应。

(五)加强示范效应

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仅处于了解状态,部分教师不知该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无法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部分教师对教学智慧工具的应用还有待提高,致使其无法创新其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对这些问题,第一,高校应邀请校内外“金课”名师打造“名师讲堂”为广大教师分享教学经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二,高校加强推广教学智慧工具的使用,通过开办学习讲座、线上分享等形式提高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使用能力,方便其结合“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手段,灵活教学形式。第三,各个学院内部可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和研讨会,旨在提高一线教师们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其在结合自身专业课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