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2020-03-01 05:01曹继东郭皓男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特色核心

●张 鑫 曹继东 郭皓男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阐释。广义的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以知识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伦理文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其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把握。一是历史维度。中华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品质和从古至今的价值追求,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在各种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戮力同心、团结奋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秀文化传承至今,建立了新中国,并走进新时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比如历代仁人志士倡导的“天下为公”,强调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髓和历史渊源;中华民族大家庭长期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政治制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以及“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的治国理念深化了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保证法律严格实施的重要性等等。二是现实维度。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带领全体人民励精图治,经过28 年浴血奋战,彻底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这个过程中凝结起来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等等,就是我们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现实维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途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底蕴和时代特征。我们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并以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凝结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精神实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而且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通过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出时代精神,并将涉及了国家、社会、人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适合贯穿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有利于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无论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近代中国革命中形成的红色文化,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着力量源泉和价值意义,二者也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化。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需要创作出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作品。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必须以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时,若是仅仅架空艺术,创作虚无飘渺、无根无魂的文艺作品,无法在当今社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因此,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作,才能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人民对高品质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需求正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在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对各种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质量、范围、风格等提出更高要求。党和国家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结合人民的精神需要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使之迈上新的台阶。

(三)聚焦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现代化传播途径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只是一种传媒工具,而是成为了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之一,人们通过互联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依赖网络活动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可以借助网络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的影响往往更广泛、更快捷、更开放、更隐匿、更大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必须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兴起,对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建设,以此顺应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诞生后,文化的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受众广、形式多、互动性、时效性等新特点,这既是对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方式的挑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途径创新的机遇,党和国家、政府不仅要对其加以重视,更要打造出符合国家形象的新媒体平台,培养专业人才和公关人才专门规划党和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也要培养广大思政课教师团队和优秀人才积极创建网络课堂和自媒体。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促进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树立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在经历严峻考验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感动。从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到下沉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充分发挥出中华民族的硬核力量。

疫情爆发初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一位有着15 年党龄的医师在申请书中写到:“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肺炎的治疗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位医师展现出的信仰和担当,是对民族精神的生动演绎,也生动体现出了民族精神背后的文化自信。在疫情防控中,我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控手段,但这些都是外在表现,而疫情中展现出的最核心力量是:当我们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考验时,能够第一时间在家与国、小我与大我之间做出坚定的取舍。在中国人的内心里,家之幸福的前提是国之昌盛,所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为国家兴亡尽匹夫之责。抗疫过程中出现的一件又一件感人的英雄事迹,都是对我国的民族精神及其背后文化自信的生动演绎,抗疫前线的党员干部、白衣天使、军人和志愿者都在用实际行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途径,在这起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发挥出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引领风尚的作用。价值理念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精神标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就要提升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第一,要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并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汲取能够丰富自身生命力的养分,以此实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第二,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国家如何将核心价值观成功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去,营造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力发挥的良好环境。第三,要处理好大众文化的各种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娱乐性与思维性的关系、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并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优秀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管理、运营以及传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广纳多元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不仅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生活、人民的需要灌注到文艺创作之中,创作出人民喜爱和拥护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也要广纳多元文化,以此来丰富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流文化。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一切创新都必须始终将人民和生活作为根本来源。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文艺创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展现中国精神。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可以从文化认知入手,丰富文化传播渠道,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增强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的认知与了解,只有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

另一方面,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文化喜好日趋丰富,这并不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比如青少年喜欢的二次元文化中,很多都包含着对爱与美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友善的价值观、唯美主义的审美观等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并不矛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看着动漫、听着国风、玩着鬼畜的年轻人都成为了战疫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广纳多元文化并不是对主流文化的抢占,反而更能丰富那些被我们用来涵养主流文化的途径。

(三)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搭台”与“唱戏”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与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舞台”,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些新舞台搭建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更要培养出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即“舞台”之上的“唱戏”者,因为再完善的舞台也只是一个传播路径和平台,而台上的文艺工作者才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关键。

一方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全体网民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传播者,因此,不仅要提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向心力和使命感,更要加强全民的思想政治培养和教育,确保各类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要积极重视互联网和新媒体行业相关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坚守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也要深入人心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优秀思政课教师创建网络自媒体,创办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思政课课堂。同时也要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加快培养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支服务大局、作风优良,能够让党和人民满意、放心,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近年来,我们看到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深,虽然党和国家逐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却依然不能有效控制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稀释。此次疫情帮助党和国家给全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制度优势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最有效的新途径。

一方面,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英雄事迹,不仅感人而且真实,不仅生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是新时代我国民族精神本质与核心的最真实写照。通过这些感人事迹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能够深入全体人民的内心,也能够通过榜样模范的力量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另一方面,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能看到,全国人民团结而有序地对抗疫情、共克时艰,整个社会团结一心、一致抗疫,绝大多数人识大体、顾大局,为了他人的健康和平安而限制自己的行动。而反观一些西方国民,他们对自由的理念有着脱离自由内涵的执念,拒绝戴口罩、拒绝隔离,甚至看见别人戴口罩都要加以歧视,更有甚者还要拳脚相向,结果导致了国际社会上疫情的大面积蔓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着民族的性格,各国的国情不同,虽然不能简单评价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的优劣,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全民性的大灾大难面前,西方许多国家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是不能够应对和抗击灾难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正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佳时机,党和国家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优秀文化的引领。在这一时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途径,显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起到重要作用。没有优秀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不可能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坚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断对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应有的认识,也更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使命与追求。

注释:

①罗文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修订版,194

猜你喜欢
价值观特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