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谊
当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研究显示出巨大的不平衡性,研究大都集中在几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比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对一些现在暂时落后的国家,例如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信息了解相对较少,获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匮乏。不仅如此,我国的数据库以及信息资源的建立也相对落后,无法为我国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这使我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情况了解不足,给投资带来了很大风险,也加大了中国开拓东盟市场的难度。
部分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的较为相似,两个地区都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初级产品占出口商品的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一些竞争性很强的商品,例如纺织品、鞋帽类、成衣、加工食品和组装电子产品等。非常典型的就是我国和越南的纺织品存在很大竞争,越南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力仅次于中国,位居亚洲第二,而且两国的出口目标市场都是欧美、日本等地区,同时越南也有非常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贸易摩擦很难避免。
首先是国际竞争风险,东盟国家地处“海上十字路口”,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各个大国都会关切的必争之地。中国如今加大对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势,会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这也会慢慢改变东盟地区的势力分布。大国在该地区的角逐很有可能对中国投资东盟会增加国家风险。其次是民族宗教风险,东盟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汉儒文明、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印度文明在此处碰撞汇合。这与我们大陆现在的环境完全不同,中国投资者面临宗教文化认知和接受度的问题;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商业风险,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上看,双方至今仍未形成全方位系统的合作机制,对于直接投资来说会带来较大的商业风险。比如大多数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发展水平较低,法制不健全。国内对于海外投资缺乏有效评估的中介机构,还有中国过去主要以吸引外资为主,而现在到国外投资项目,企业缺乏相关市场经验。最后是自然风险,东盟各国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东盟地区地震、海啸、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并且这些自然灾害都具有突发性强、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大的特点。这对我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也是很大的挑战。
总之,中国企业要重视对东盟的投资,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自身情况果断布局。同时,要有清醒的国家风险意识,需要具备发现风险、解决风险的能力,以促进我国投资东盟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政府和企业都应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分析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挑战和优势,对直接投资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1.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发展。在目前阶段,对中国投资东盟国家是非常有利的。东盟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持非常欢迎的态度,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也是为了实现东盟自身经济的加速发展。而我国企业现在对东盟地区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都非常重视,加大对东盟投资有益于我国平稳顺利地度过经济转型期。加大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力度是能让双方都受益颇多的选择,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对引导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问题的重视。不但要推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走出海外,让中小型企业一同加入对东盟企业投资并购的队伍当中来。这样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而可以更进一步打开东盟的市场以加强我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不仅如此,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对我国企业积累跨国生产经营的经验也很有帮助,能加快跨国企业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应当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例如,及时向投资东盟地区的企业提供东盟各国实时的企业行业动态和政策的变化,同时也对投资企业提出适当可靠的建议和引导以供其参考。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重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培训工作,避免企业在对东盟地区的法律和文化等各种信息还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投资,这样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政府还应该积极牵头搭建可以使中东双方企业顺利交流沟通的线上平台,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帮助双方企业都取得信息优势。
2.利用金融政策,增强对东盟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了让我国企业积极有效率地投资东盟地区,仅靠政策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跨境投资的问题还需要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应该改革当前的金融政策以更有效地支持对外投资。其中外汇政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外投资的实践中,外汇汇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汇率政策改革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这需要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除了改革外汇政策之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应该思考如何在其他金融领域加大政策的创新力度,以推进我国对外投资更好更快地发展。
3.构建并完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保障体系。推出专门的法规制度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际投资的进行,比如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有力保障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规避政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适应我国国情,也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建立健全保障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是我国政府目前势在必行的大事。
1.扩大在东盟优势产业的布局,延长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企业之间的分工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之间的职能分化越来越融合,职能越来越多元化,在产业链的布局也慢慢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公司发展的要点也不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而是整合公司自身相关产业链上的信息技术路径,结合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研发、生产和销售都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自身职能的多元性。企业、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对话效率更高,合作更紧密,在同一个产业链中相互协同的需求比以往都要更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都已经逐渐开始关注产业链的配置和整合。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发展本身就起步较晚,许多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在转型成跨国企业的过程中进展缓慢,在海外的发展中依然表现的束手束脚,当然这在很大程度肯定要归因于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的经验不足和缺乏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加倍努力,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发展仍然道阻且长。
2.平衡风险和效率,加快海外并购进程。投资并购是企业快速扩大和发展的有效过程,是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寻求规模效益、市场份额,拓宽经营网络渠道的重要目的和手段。近年来,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强,使境外资产的估值更具吸引力。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投资机会,加大力度对东盟地区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游,我国企业的运作发展受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非常明显。我国的企业在原材料、能源等能源型产品的进出口上始终受制于人,不仅如此,因为没有定价权,我国企业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都非常敏感,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东盟的优势企业,利用其的影响力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通过对东盟地区投资,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在上游产业链的话语权,还可以通过借助东盟国家的企业已经拥有的市场营销渠道、品牌效应,与我国的产品产生合力,在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推广我们自身的品牌。
3.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规范跨国经营行为。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前应做好市场调研,对外商投资决策风险进行全面详尽的评估。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不能盲从,不仅只着眼于利益同时也要考虑投资的风险,而不是在投资的热潮中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多学习本土化经营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经营的效率。企业在东盟直接投资之后,应该多多雇佣当地的劳动力,他们不仅了解当地的环境和习俗而且还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这可以让企业更加贴近当地的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大化地减少我国企业在东盟可能产生的文化摩擦。在东盟投资的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在该地区的认同感。
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项目,应遵循国际惯例,不要因社会刻板印象按照国内经营环境去运营。同时,经营运营过程中需注意,一要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应认真履行国内外相关手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当地社团及民众利益。二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因国家制度、民众利益诉求点不同,同样在国内成熟的做法,未必在投资国成功。因此,企业经营既要充分实现本土化,积极回报当地社会,解决当地就业民生问题,也要开展品牌营销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企业形象。三要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应提高环保意识,遵守投资所在国的环保法律,切实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绝不可以随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