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赪
多媒体信息化是21世纪各行各业的重要运作特征,在教育领域中,它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基本方式与相互关系,多媒体信息化则成为了衡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指标。自2000年以后,我国教育课程信息化改革实践得到进一步推广,这得益于政府与社会学校组织的协同支持,它专门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多媒体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套全新形态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要素都进行了优化安排。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路径建设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多元化,特别是在高职医学专业领域中,针对基础课程都运用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伴随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的逐渐深入拓展,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关键,它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向前发展。例如在《病理生理学》这样一门高职专业基础类课程中就探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衔接过程,充分了解了人体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与条件,深刻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基本规律,同时也阐明了疾病的深层次本质,为日后疾病的防御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应用基础。不过,《病理生理学》课程本身抽象,重难点知识内容多且繁杂,它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教学相对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以下简单介绍高职基础类医学课程的教学发展现状。
高职类院校学生生源来源繁杂,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普遍存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薄弱的问题,如此一来对教师展开医学类教学活动是不利的。当然,高职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自我约束力并不强,所以整体看来高职院校不具备较浓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病理生理学》这样抽象难懂的基础类医学课程理解较难、力不从心,这导致他们开始抵触学科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师资力量不够整齐,长时期存在“三级分化”的不良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所收纳的人才一般来自于中专学校升格、企业引进以及应届毕业教师3个渠道,其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多,特别是某些有经验的教师却因为年龄关系并不擅长信息化手段教学方式,这就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开展基础类医学课程但却不能采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的尴尬。当前高职院校也在苦苦寻觅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面临着启用年轻教师(会使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缺乏专业职业经验的两难问题。
基础类医学课程中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它们都是奠定临床医学中学生医药技能的重要前提。整体来讲,课程内容偏重于概念与机制讲解,理论性表现较强。如果从教学内容层面看,像《病理生理学》这样的课程中应该涵盖了大量临床病例,其中不乏繁多的、复杂的各种临床医学知识点,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善用化学、生物、解剖、生理等基础理科学科内容。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往往导致学生陷入被动,教师也难以正常推进教学进程。考虑到高职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能力较差,所以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教师难以将机制规律成功转化为疾病诊断技能,这正是当前各类医学基础类课程需要在教改中解决的关键难题。
总而言之,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要的,它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完成,合理运用各种多媒体平台信息化手段,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效果大改善,进而培养高职生优秀的临床医学技能。
高职《病理生理学》医学课程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正确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生愿望,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主要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就包含了“发热机制”这一教学模块,教师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发热”这一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发热过,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体温”与“体温调定点”两点重要知识点内容,以此展开多媒体教学设计。
还以“发热机制”模块为例,它的教学重点是介绍何为“发热”以及发热的时相,其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判断身体温度升高所呈现出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明确知识、能力与素养三大目标。这其中像素养目标就希望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机制,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能力。
在明确三大目标后可进一步推进教学进程,因为高职生普遍拥有相对灵活的思维,他们非常乐于接受各种图像信息特征内容,因此教师可为他们设计微课平台,综合渗透运用更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建立“速课平台”,平台中包含了视频动画、音频、制图软件、手机APP以及互联网系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希望运用这些高职生通俗易懂且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听讲模式,将学生从被动听课的环境中拉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如此教学可合理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很有帮
助。
结合上述分析,教师要找到教学重难点内容并进一步加以分析,为高职生设计《病理生理学》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例如课前预习、课中实施、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巩固四大环节,并将信息化多媒体手段综合融入其中,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课前预习设计。在课前预习设计阶段利用到“速课平台”发布各种预习任务,通过平台学生预习了《病理生理学》中有关体温调定点的相关知识内容。且在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到了来自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人体感冒为何会发热”,这也是预习的难点内容,通过速课平台,师生之间相互提问,并快速完成了课前学情反馈,而在该过程中,教师也会为学生播放有关“体温”的动画微视频,让学生相对直观、生动地了解到体温变化与体温调定点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基本明确了人体在发热过程中体温调定点上移就会直接导致人体体温上升。在预习反馈相关结果以后,大多数学生基本了解了人体发热的基本机制与时相,也基本确定了此次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内容。
2.课中教学讲解。在正式讲解《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发热机制”模块建立速课平台,并结合手机智能终端引导学生拿起自己的手机,为他们分享有关“发热激活物”的微视频,学习了解何为“发热激活物”,同时完成课中小测试。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发热的时相”动画,并配合PPT进行讲解,为学生在PPT中利用绘图软件呈现人体发热过程中发热时相的转化过程,它分别包括了体温的上升期、高峰期以及下降期3个阶段。同时,教师在播放视频过程中也为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并在速课平台上再次测试学生,将原本枯燥的医学基础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直观形象内容,成功解决了发热机制与时相重难点教学问题。
3.课后教学知识点复习巩固。课后教学知识点复习巩固非常重要,它是为了保证教学理论内容不与实际脱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设置巩固与提升两个教学层次。首先是课后巩固,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各种资料,例如“晚期肿瘤患者为何会出现发热”,学生可配合速课平台完成问题解答,特别注重任务驱动,结合真实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再根据任务问题、学生实际水平明确各类知识点任务问题,进行解题,复习巩固知识内容。
再一点就是课后提升,教师可为学生举例选择一个具有发热症状的疾病,然后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介入更多信息技术内容,捋顺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薄弱应用环节。并在课下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强化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例如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共同修正教学设计内容,确保课程教学从始至终都具有它相当明确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如此也能实现《病理生理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疾病的实际连带关系。
要有效优化实施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基于学生表现过程进行评价,凸显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在评价过程中,其评价关注核心内容并非是学生学习到了怎样的知识内容,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怎样的技能,拥有怎样的技能体验。为了细化教学,教师需要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嵌入评价环节,建立全过程动态评价体系。而且每一个阶段的评价内容都有信息化大数据做支撑,学生可随意在速课平台查阅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同时也在评价过程中反馈学生学习预期成果,让他们对未来自身学习进步有所规划。
在高职医学专业领域中,学生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是正确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刻板模式,而是采用更加动态、开放、灵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借此机会提高教学效率,为高职生夯实医学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