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谢林
(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14500)
重症病人受到疾病的影响,无法有正常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需要依附导管输入营养液方式而得,以此维持机体代谢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我院本着减少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重症病人腹泻发生率,促进其更好康复的宗旨,选择72例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确定预防性肠内营养护理,以常规性肠内营养护理效果作对照,确定应用优势,并总结在如下报告中。
研究病例选择共计72例,均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录治疗且临床资料无损的病人,期间采取计算机表法平均处理分组,36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49.88±2.65)岁。36例分析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50.11±2.02)岁。统计检验软件输入各项数据,结果对比均体现P>0.05。
两组均采取肠内营养护理,对照组执行常规性护理,分析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评估肠胃情况。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其胃肠情况以及肠内营养需求,将评估结果告知医生,并制定有营养方案[1]。
(2)护理方案制定。与病人家属进行充分交流,对病人饮食习惯进行充分掌握,了解其饮食喜好、饮食禁忌,比如:导致腹泻、过敏的食物等等。将了解到情况告知医生,与医生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3)护理方案实施。定时更换、清洗营养管,避免食物残渣在管道内变质流入病人体内,保持导尿管清洁,避免污染引发腹泻;按照蛋白、热量、维生素均较高的标准配置营养液,确保无刺激性;对于在患病前存在腹泻情况的病人,需要使用药物减少腹泻情况;另外,可以适当的配合中医食疗、推拿减轻腹泻。
统计两组腹泻发生情况, 并记录营养指标。其中,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等。
选择统计软件SPSS 17.0,x2处理,以(%)表现计数资料,t处理,以(±s)表现计量资料,若出现P<0.05,分析存在统计价值。
对照组7例病人发生腹泻,发生率19.44%,分析组无病人发生腹泻,发生率0.00%,两组比较分析组发生率更低,且x2=7.7538,P=0.0054<0.05。
血红蛋白:对照组(111.21±8.53)g/L,分析组(134.67±9.54)g/L,t=10.9991,P=0.0000;血清总蛋白:对照组(5 2.1 4±8.78)g/L,分析组(46.94±5.41)g/L,t=3.0253,P=0.0035;人血白蛋白:对照组(2 7.8 2±4.41)g/L,分析组(36.90±5.25)g/L,t=7.9458,P=0.0000;血清前蛋白:对照组(215.20±42.13)g/L,分析组(256.17±45.96)g/L,t=3.9427,P=0.0000。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体现分析组更优,且差异均可见P<0.05。
在重症病人中,对病人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是非常普遍的治疗方式,将食物以及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病人肠胃中,使其能够更好的吸收,优化病人的肠胃功能,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康复[2]。
预防性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事前”护理手段,通过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腹泻发生率。护理工作开展前,通过评估病人的肠胃情况,了解腹泻发生几率,然后对病人日常饮食习惯展开调查,了解饮食禁忌,上述情况均收集到后,与医生共同制定适合病人的肠内营养计划。在实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管道的通畅、清洁情况,避免病人发生感染引发腹泻。
本次结果中,分析组腹泻发生率低且各项营养评价指标体现更优。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对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重症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起到显著的预防腹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