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素兰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0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打好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从体验式教学的视角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在经济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体验式教学理念来实施教学还较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拟依据《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借鉴国内外有关体验式教学的优秀成果,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应用的思路和实现路径,以期形成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指导理论及实现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学习难的问题。
1.国外的研究概况
体验式教学模型最早由库博提出,其从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指出学生通过体验能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概括,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并应用,以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1]。日本教育界也普遍认为,体验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根本,在体验中学生主动或者被动获得感受[2],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对实际生活与社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法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了 “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表明了其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认同[3]。
2.国内研究的概况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生动、充满活力、重视亲历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朱小蔓认为,应把体验看作是教育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在教育过程中,被动的体验会逐渐转变为主动体验[2]。张景景指出,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投入度[3]。辛继湘从生命本体论的视角对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以往教学论体系中的相关论题进行了反思与梳理,系统论述了体验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对体验教学在一些课程中的实施提出了建议[4]。杨四耕等认为,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通过亲 “身” 经历获得技能,初步获得对知识的热爱[5]。张丽丽指出,体验式教学是一个通过 “为实践而教” 使学生 “为实践而学” ,并且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学系统[6]。陈婷婷指出,体验式教学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有经验、有知识、有完整思维体系的人才[7]。詹俊达认为,体验式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效果,从自身的角度获得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并逐渐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能力[8]。张宁辉认为,传统的 “以教师为主” 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 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越来越受重视[9]。王欢欢指出,体验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首位,顺应新课程理念中的以生为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使其有自主探究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10]。
国内外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已有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教学改革对教学效果影响方面的研究,及以某一种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或以某一院校为例探讨教学效果。目前有关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尤其《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或具体实施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研究也只是阐述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应用的意义及应用的原则等。
体验式教学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创设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3]。由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可知,其本质上是遵循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并唤醒体验者学习知识的好奇心。体验式教学的优势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过去直接传授 “是什么” 的教学模式不同,体验式教学让学习者在体验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白 “为什么” ,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掌握、理解乃至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体会慎思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更为深刻。
依据体验式教学本质与内涵可知,其具备以下四点特征。
1.主体参与性。从获取的方式来分,知识大致可分为直接经验型知识和间接型知识。间接型知识是指那些已归纳总结好的用于传授的知识,即书本知识或以其他方式保留下来可被快速学习掌握的应用型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更注重这种知识的快速积累,但这样的知识缺乏个体亲身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变得不够完整,印象不够深刻,缺乏思想交流和碰撞,无法形成个体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应用的能力。就《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应用来说,如果无法通过体验、感受、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这样的知识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属于 “旁观型知识” ,久而久之就变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为不相关的知识。
2.亲历性。体验式教学的另一特点是亲历性。亲历性能获取情感、态度、信念以及技巧等知识体验,这种知识体验是难以忘记,学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实现对所获取知识真正的掌握。
3.过程性。体验式教学中体验者在创设的情境中的思考、感悟、提问和互动交流,经历的是以学习内容和体验情境为中心的知识发现过程。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行为的结果,它是个体以 “体验” 为前提,不断学习与适应外面世界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个的过程中,知识被利用、创造与再创造。
4.建构性。体验式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以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创设情境,回到知识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事实上,很多知识、理论本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总结、推敲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的。《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本身就是从实际中反复验证、归纳、抽象为一般经济规律。这样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尤其初学者利用创设情境、主动建构知识,才能转变成为自己思维体系里的一部分。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找回发现知识的那份 “热情” 。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发上提出了四个步骤,按先后顺序简述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泰勒原理”[1]。本研究认为,这也可作为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为此,笔者提出《微观经济学》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体验式教学情境和活动的安排—体验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其中不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评价等过程,理由是本研究只是关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即怎样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上一堂经济学课。
1.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研究把《微观经济学》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大致设置为三方面: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
(1)认知性目标。首先,了解并认识《微观经济学》不同章节中基本的概念及规律,能通过生活现象对相应经济学知识作出举例。比如在第一章中,通过生活现象对需求与供给作出举例。其次,理解并掌握《微观经济学》假设条件、相关名词的概念、种类及一般经济规律,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应案例。
(2)技能性目标。所谓技能新目标,即认识探究的意义及过程,树立问题意识及提高观察能力。《微观经济学》体验式教学所想达到的技能型目标是通过情境体验教学让学生树立经济学问题意识,积极思考生活中有趣的经济问题,并提高观察及分析周边的经济活动、自己或他人的经济行为以及决策的能力,最终能结合已学理论及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及行为。
(3)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即通过情境设置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真实感受市场中无形的手如何发挥作用,提升对经济学的探究欲望及学习热情,亲历经济学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的应用,并最终将这种思考方式融入于生活习惯之中。
2.体验式教学情境和活动的安排
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引出问题,激发情感是体验式教学情境体验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首先,教学情境设计要与大学生已有的有限的经验相适应。由于 《微观经济学》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因此,要根据刚进入大学校门学生的生活特点及其普遍的兴趣点来设置教学情境。其次,体验式情境设置要体现便捷性。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课时有限,很难展开案例进行讨论,因此情境体验设计要实现时间和空间上可控,不宜过多占用学生的精力。当然,这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能制作简单幻灯片,还要求教师能制作表达教学内容的情境视频、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参与式的讨论。
3.体验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微观经济学》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安排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考虑不同学生对实践性问题理解的差异性。二是教学内容在情境体验上要体现现实性,要与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相符合。三是教学内容的情景体验环节应具有真实性,即情境体验中的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应符合真实市场情境,并被多数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四是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具备一定挑战性。情境体验环节除了让学生有真实性的体验,还得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既要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宜太难。
《微观经济学》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外实践、多媒体教育、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根据要达到的不同教学目标选用适宜的教学形式。
1.体验式教学认知性目标可采用案例讨论和案例阅读体验的形式来实现。案例讨论式的体验教学是借助对案例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当然,这一形式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与准备,有针对性地把教材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合适的教学案例中,以案例讨论为主要形式,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场景进行分析、思考。如讲授供求理论时,可借助 “明星的高收入是否合理?” 案例,引导学生对明星的高收入的合理性进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就此引入 “供给需求规律” ,对明星高片酬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2.体验式教学行为能力的目标可采用实验演示和课外实践等形式来实现。课外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去实践,然后分享感受。比如讲到效用内容时,可以列举 “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例子,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然后让学生去体验一下,感受其中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分享。
3.体验式教学体验性目标可采用角色扮演和实验参与等形式实现。如讲授完全竞争市场内容时,通过设计情境体验环节,让学生角色扮演。譬如把教室当作农贸市场,学生们通过扮演买卖者的角色,参与模拟交易,从而对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达成、如何发挥作用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理解。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堂课可同时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亲自体验为核心创立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知识建构、产生情感,对知识产生认知,最终有效学习知识的过程。本文将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融合,探析《微观经济学》体验式教学实现的思路和实施的方式,以期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应依据体验式教学的认知性、技能性以及体验性三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安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视学生对实践问题理解的差异性、情境设置的现实性、真实性;情境体验要有适当的难度,方能引发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应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体验式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课堂掌控能力与课后总结等方面有较高、较全面的要求。首先,体验式教学的特点要求课前准备的每个环节都需严格到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教学开展;其次,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障,而体验式教学强调情境体验、现场互动,这容易导致学生情绪过于高涨,出现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的问题,因此体验式教学课堂质量还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把控,存在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