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闽西 “一大” 的理论创新及影响

2020-02-28 06:26陈燕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决议案闽西

陈燕萍

(龙岩市博物馆,福建 龙岩 364000)

一、三个历史维度决定闽西 “一大” 里程碑地位

(一)为毛泽东提供政治舞台的历史维度决定了闽西 “一大” 的全局指导意义

毛泽东早期一直致力于中国革命道路、共产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探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随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 “红四军” 。由于红四军主要成分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旧军队起义官兵等,红四军党内、军内不可避免地存在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极大地妨碍了共产党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革命形势得到迅猛发展,红四军党内、军内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闽西 “一大” 是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精心指导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案都是毛泽东亲自指导修定的,开创了党的建设、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建设等理论先河。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闽西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思想,对于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及政权建设具有全局指导意义。因此,闽西 “一大” 可以被看作是展现毛泽东政治抱负,将他满腹的理论观点付诸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

闽西 “一大” 以后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致力于闽西 “一大” 精神的贯彻落实,具体指导了中共闽西特委和永定、上杭县委的工作,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土地革命和财政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效,进一步打开了闽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红四军及闽西群众认识到毛泽东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中央 “九月来信” 的精神,1929年11月中旬,毛泽东重返红四军领导岗位。

(二)创建中央苏区支点的历史维度决定了闽西 “一大” 的实践意义

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主要是由以闽西为核心的福建中央苏区和以赣南为核心的江西中央苏区共同构成。从革命发展进程上看,闽西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影响大,赣南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影响大。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转战闽西,解放了长汀城,成立了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3月20日,在汀州辛耕别墅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勾勒出 “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 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规划了蓝图。5月中旬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先后解放了龙岩、永定、上杭、连城、长汀等县的广大地区,闽西苏区出现了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的大好局面。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以闽西为中心拓展红色区域,使闽西苏区在全国土地革命战争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闽西 “一大” 正是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即闽西各级共产党组织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在领导工农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大量艰苦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因而,闽西 “一大” 总结了领导人民武装暴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闽西共产党组织的总路线及其工作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闽西 “一大” 精神的指引下,到1929年11月, “闽西岩、杭、永、武、汀、连六县之间,数百里赤色区域,几十万劳苦群众已普遍的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已成立县苏四个,区苏五十余个,乡苏四百余个)”[1]。

(三)从探索党和政权建设理论的历史维度决定了闽西 “一大” 的转折意义

闽西 “一大” 在总结闽西共产党组织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对闽西客观环境、主观力量的分析,对革命初期共产党自身建设、红军的建设及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农村和红军党的建设的理论,但是对于军队党的建设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分歧。为纠正红军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红四军二次入闽期间,为化解矛盾、停止争论,1929年5月28日,红四军在永定湖雷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不料, “湖雷会议” 竟演化成了分歧的总爆发。随后会议议题又延续到上杭白砂、连城新泉,一直争论到6月22日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 “七大” ,但中共红四军党内分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闽西 “一大” 决议案中,体现了毛泽东 “坚持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的早期正确理论。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解决党的建设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闽西建党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党的建设。

皖河石牌站1965~2010年的46年间,80%年份径流量波动在2.0×108 m3/年~5.0×108 m3/年。特大洪水年份石牌站年径流量在5.0×108 m3以上。年径流量在2.0×108 m3以下时对应干旱年。皖河石牌站典型丰水年(1996年)月径流量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发生了大洪水;全年径流量54.44×108 m3,7月径流量最大为1 250 m3/s,相当于最小月径流量的90倍。由此可见,暴雨是洪水形成的主因。

在政权建设理论探索上,闽西 “一大” 通过的《苏维埃政权决议案》确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和党政关系,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苏维埃政权是工农兵的政权,它的工作自然就是为工农贫民兵士谋利益”[1]。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建设中共领导下的农村红色政权奠定了基础。

二、三大理论奠基形成闽西 “一大” 的理论创新

(一)土地革命的理论创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闽西 “一大” 对于土地革命的方针和政策,是在贯彻了中共 “六大” 决议的基础上,结合闽西的实际,总结了永定溪南区的分田经验,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内容。《政治决议案》突出强调了土地革命,认为 “实行土地革命使闽西广大的贫苦农民得到土地,建设斗争的坚实基础,尤其是闽西斗争的主要目标”[2]。《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 “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归于农民生产者” ,才能 “发展农村经济,解放困苦的农民,而解决全社会的生活问题” 。可见,闽西 “一大” 不仅坚持了中共 “八七会议” 和六大关于 “农民的土地革命,仍旧是中国革命现时阶段的主要内容” 的思想[3],而且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实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中心问题角度,阐明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闽西 “一大” 还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更具体的土地政策,提出以乡为单位,以原有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采取 “抽多补少为原则” ;对大中地主区别对待,并给予生活出路,对在乡地主 “将酌量分与田地” ,等等[2]。

闽西 “一大” 的土地政策,不仅接受和贯彻了中共 “六大” 的决议,而且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政策,在理论上有更切合实际的创新,使中共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勾画出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理论轮廓

闽西 “一大” 围绕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的非组织观点、极端民主化、党的领导力量薄弱等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从工人及贫农中创造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健全支部生活、严密党的组织等10条纠正方法。纵观闽西 “一大” 政治决议案和古田会议的许多内容,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如在宣传工作方面,闽西 “一大” 政治决议案指出, “游击队行到的地方,必须坚决号召来打土豪、分谷子、烧田契等,并把这些事尽可能以群众与群众大会的形式去表决去干,开群众大会应是游击队经常工作之一,游击队不做这些工作那就是很坏的游击队”[1]。古田会议决议案指出: “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1]。

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古田会议决议案的很多内容,包含了闽西 “一大” 政治决议案中要求贯彻落实的内容。从闽西 “一大” 到古田会议,科学回答了如何把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党和军队,建设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的问题,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革命思想,使毛泽东 “思想建党” 路线趋向成熟。

(三)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奠定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理论框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地总结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科学概念——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决了在革命低潮时期,在农村怎样保存、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以哪为中心,是农村还是城市?二是农村根据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还是辅助性的?在率领红四军入闽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意识到中国革命不应再走俄国十月革命的老路,而应该把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壮大革命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为了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于1929年5—6月间经过近2个月的作战和分兵,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龙岩、连城、长汀等各县燎原燃烧。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经初步形成创建新的、更大范围的根据地,推动农村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向前发展的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闽西 “一大” 通过的由毛泽东亲自指导和修改的决议案中,蕴含着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如主要群众是农民、主要任务是土地革命、主要斗争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等一些过去所没有遇到的、在书本上也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特别是《中共闽西一大之政治决议案》中提出 “建立中心工作区域与赤色区域的互相连属,波浪式向外发展” 思想[1],与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一脉相承,体现了毛泽东在闽西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理论探索,为开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新道路,迈出了向前演进的坚实步履。

三、三个重要特质构成闽西 “一大” 的重要影响

(一)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的重要特质构成了闽西 “一大” 的历史影响

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三占龙岩。6月21日,在毛泽东的具体指导下,召开了20 000人的群众大会,成立龙岩县苏维埃政府。邓子恢担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对邓子恢和张鼎丞说: “闽西局面已经大定,特委对各地工作要有个纲领才好”[4]。6月22日,毛泽东指导邓子恢起草并亲自审阅修改 “龙岩县的土地斗争纲领” ,这一纲领, “其中包括取消租债、分配土地、分青苗、男女平等、自由结婚、保护商店、肃反、赤卫队、少先队、革命委员会、苏维埃组织等问题”[4]。在闽西 “一大” 上,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6个有利条件和3条基本方针,这些论述与毛泽东在井冈山指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并且发展五个条件是涵义相通的,或者说有同工异曲之妙。

考察和分析闽西 “一大” 有关决议案,来源和借鉴的基础主要有:一是在井冈山实践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早期正确理论;二是红四军建立后的建党建军探索,如纠正红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等问题;三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及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合理成份和不足;四是闽西革命斗争经验,主要是永定溪南里的革命实践探索。正是在总结以上经验基础上,闽西 “一大” 决议案中体现了毛泽东在闽西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理论思考,有力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二)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重要特质构成了闽西 “一大” 的行为影响

闽西 “一大” 原定于1929年7月11日开幕,各地区的代表都如期到场,但毛泽东于9日抵达蛟洋后,发现大会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于是建议代表们就土地、政治、党务、武装群众、政治组织、物价、洋货侵入与工农业破产等方面问题回去作一个星期的调查后再开会。大会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组织会议代表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个多星期调查研究和讨论。一直到7月20日,会议才正式召开。大会期间,毛泽东还亲自主持各种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了充分准备。据一同参加过调查座谈会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回忆,毛泽东不仅听汇报,而且亲自提问,亲自记录。

闽西 “一大” 召开前夕的立足实际、调查研究,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闽西 “一大” 的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丰富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作风,为全党树立了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三)先行先试、勇闯新路的重要特质构成了闽西 “一大” 的思想影响

闽西 “一大” 是在毛泽东指导下,在没有现成经验、大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情况下召开的,闽西 “一大” 的许多会议精神如党对军队的领导、土地革命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相关理论的先河。

闽西 “一大” 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在土地的分配方法上,规定以乡为单位,不分男女老少,按照人口平均,在原耕地的基础上 “抽多补少” 进行分配,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坚决依靠贫雇农,紧紧团结中农,保护大小商店,不过分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的阶级路线等。这些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本路线、具体政策和斗争策略,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共 “六大” 所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对当时正在闽西赣南等地蓬勃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给予了及时而正确的指导,使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实践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商业政策方面,闽西 “一大” 的决议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 “对城乡小商人绝对不要没收商店,焚烧账簿,和废除账目” ;其二是 “对大小商店应采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对反动商人宁可杀人,罚款,不可没收商店”[2]。这是第一次把 “反动商人” 政治上的打击和经济上的处理进行区别对待,与中共中央以往关于 “政治没收” 的框框相比,是一个新的突破。

闽西 “一大” 制定的一系列适合当时的战争环境与闽西地方特点的经济政策,开创了闽西苏区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使闽西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整个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闽西 “一大” 制定的土地、工商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及其措施,也为其他根据地和苏区中央政府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决议案闽西
决定中国命运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案》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