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如,董东明
(1.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福建 龙岩 364000;2.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医护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在革命的枪炮声中诞生并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办了红军医院和卫生学校、医务训练班,创建了覆盖城乡、军民结合的医疗卫生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红色医疗人才,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辖区内七个县(市、区)全部都是中央苏区县,有着 “二十年红旗不倒” 的光辉历史。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杭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 “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闽西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1]。从创办红军医院到开办卫生学校和医务训练班,从救治起义部队伤病员到为苏区百姓治病,闽西苏区红色卫生事业与闽西苏区的建立、发展紧密相连,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
1.长汀福音医院。福音医院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 “亚盛顿医馆”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福音医院,傅连暲任院长。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汀州城,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组织全体医护人员救治起义部队伤病员。1929年3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一次入闽攻占汀州城后,傅连暲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红军官兵,并为红四军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福音医院由此成为一所不挂牌子的红军医院。1931年秋,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红色医院。1933年初,福音医院搬至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34年,中央红色医院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2.蛟洋红军医院。1929年5月下旬,红四军攻占龙岩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毛泽东的亲自建议指导下,红四军和中共闽西特委研究决定,由红四军军部拨一笔专款作为创办经费,在上杭蛟洋石背 “傅氏宗祠” 创办蛟洋红军医院。蛟洋红军医院是在红四军军部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红军医院,是闽西规模最大、开办时间最长的红军医院。蛟洋红军医院的创办情况,被毛泽东写进彪炳史册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 “蛟洋医院的缺点:1.无组织状态;2.医官和药太少;3.医官卖私药;4.御寒衣服被不够;5.看护兵太少……”[2]毛泽东对办好红军医院极为重视,多次到红军医院慰问伤病员,指导医务人员,使红军医院的工作得到改善和加强,为苏区和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3]。古田会议后,红四军转战江西,将医院交给闽西党组织负责管理。1930年1月,红军医院迁往古田吴地,后迁至龙岩小池、龙岩城、永定虎岗、上杭大洋坝等地[4]。1932年又迁至长汀濯田,成为福建军区后方医院总院,并在长汀四都、南阳和宁化等地设立分院。
3.其他医疗机构。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上杭蛟洋、才溪,永定金砂、西溪,宁化等地先后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医院,如永定县苏区后方医院、永定合溪临时卫生所、上杭才溪临时中医医务室(后更名为才溪后方临时中医院)等。它们在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既服务红军,也接待苏区群众。
由于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卫生人员,为了培养自己的红色医务人员,闽西苏区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开办各类卫生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中央看护学校。1931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办一所中央看护学校,由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负责并主持教学。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在长汀万寿宫正式开学,闽西、江西苏区选送了60名学员。由于这批学员大多数是工农子弟,文化程度低,为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医疗技术,傅连暲采取互帮互学的教学方法,把传授文化知识和教授医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部队中的常见病、常用药,安排学员到城区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和防疫站实习,并组织到野外开展急救训练。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学员们顺利毕业,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后方医院或前线部队[5]。
2.中央红色医务学校。1932年秋,傅连暲根据毛泽东 “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军医” 的指示,在福音医院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升格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招收学员20名,学制一年。傅连暲白天给伤病员治病,晚上编写药物学、内科学、外科学、急救学、处方学、绷带学等课程讲义,这些讲义后来由红一、三军团印发给部队卫生机关做教材。1933年初,中央红色医务学校随福音医院迁往瑞金;10月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进一步完善,设备更为充实,课程也更为丰富。许多闽西籍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个部队从事军医。
闽西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创建医疗卫生组织。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指出, “各区、乡政府要设立公共看病所,由政府聘请公共医生,不收医费”[6]。各级政府文化建设委员会直接领导卫生工作。后来,苏区政府还单设有卫生科,并在各区、乡、村以及机关、部队、学校成立卫生委员会,卫生委员会之下设立卫生小组。1930年春,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增设文建科 (1933年10月改为卫生科),分管全县医药卫生工作;9月,各区苏维埃政府设文建委员会,管理本区文教卫生体育工作。乡、村分别成立卫生委员会,按村民住所情况,将四五家或七八家编成卫生班,规定他们5天大扫除一次,厅堂不放灰粪,房前屋后水沟常清理,禁吃霉烂食物。
闽西苏区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1932年11月,福建军区在上杭南阳创办一家规模较大的红色制药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区药品奇缺的局面。同时,闽西各区、乡成立药材合作社,发动群众上山采集中草药。药材合作社通过门诊、巡诊、出诊等办法为民众服务。上杭县通贤乡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5月22日创办通贤药材合作社,在保护人民健康和巩固苏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重视卫生宣传工作,印发《卫生常识画册》,介绍治疗疟疾、疥疮、痢疾等常见病的民间秘方。同时,利用民歌宣传讲卫生的重要, “工农大众听分明,疾病也是大敌人。有病红军难打仗,有病工作做不成”[4]。对不讲卫生的人,发动儿童团检查,对其宣传讲卫生的好处。
闽西苏区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强调苏区卫生运动是苏维埃战斗任务的一部分。从这一目标任务出发,闽西苏区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红色医疗卫生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红色医疗卫生人才,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为中央苏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闽西是最早开展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区域。福音医院成为全国最早为红军服务的医院。后来,福音医院迁往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和他的红色医院功勋卓著,无愧为 “苏区第一模范” 。1929年6月创办的蛟洋红军医院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家正规的红军医院。在红四军和闽西特委的领导下,红军医院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救治流程,为各地建立红军医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既培养了红军急需的卫生技术人员,又积累了人民军队创办医护院校的宝贵经验。
纵观闽西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组织严密的红色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首先,建立制度。由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政权机构工农兵大会以决议案的形式,规定政府的工作职能,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共属性—— “公共看病所” “公共医生” “不收医费” ,将设立公共看病所、聘请公共医生纳入各区、乡政府的建设范畴,使普通民众第一次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其次,健全组织。各级政府的文化建设委员会直接领导卫生工作,在政府机关单独设立卫生科,乡、村、学校成立卫生委员会,将村民编成卫生班,使卫生工作有具体的抓手,使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得到关注,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医疗卫生工作中,做到医疗卫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最后,转变观念,强化卫生宣传,组织民众参加卫生大扫除等。家与家、组与组、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以至县与县、机关与机关、部队与部队之间开展激烈的卫生竞赛,优胜者奖锦旗、登报纸、上红榜,并给予物质奖励;落后者批评,限期改正。普通民众知晓维护公共卫生的义务,促进普通民众树立初步的卫生健康意识。
建立和发展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人才是关键。傅连暲、涂通今、叶青山、江一真等一批闽西红色医务人员,跟随革命队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救死扶伤、百折不挠,全力做好医疗救护工作,出色地完成战场救护、运送伤病员、行军卫生保障等任务。此外,他们还积极带头献血抢救伤员,冒着生命危险搜集药材、器械,参与筹建医院,创办医护学校,培养卫生技术干部,为红军卫生勤务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 “苏区第一模范” 的傅连暲,是人民军队卫生事业和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对革命事业和卫生工作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涂通今,是三名 “红军博士” 之一,从一般部队医生、多发病常见病医生到外科医生、神经外科专家,被赞 “赤胆忠心为革命,毕生精力献医学” 。此外,叶青山、邓启修、钟有煌、林茂、陈阳和、林金亮等从闽西苏区走出的许许多多红色医务人员,他们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在平凡的岗位上为革命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闽西苏区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红色卫生事业的伟大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优秀品质的红色医生,他们在艰苦条件下,默默无闻、甘于奉献,铸就了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的红医精神。傅连暲在国民党反动派 “围剿” 苏区的危难时刻,毅然把红军急需的医院搬到瑞金,并把历年采购的价值2 000多大洋的药品和巨额家产无偿捐献给医院。上杭通贤乡药材社主任曹占亮医师在1932年天花疫情流行季节,不怕危险,昼夜出诊,带领全社人员共同奋战,仅用半年时间就扑灭了疫情,被群众誉为 “公医生” 。无论是普通的医护人员还是知名医院的院长,他们始终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无论是在苏区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在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红色医生,将伟大的红医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抗战时期,闽西籍医生叶青山和白求恩一起创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参与筹建医务学校,培训医务人员,当伤员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时,叶青山主动带头给伤员献血,在危急时刻拯救了伤员。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启修、钟有煌、阙森华等人在医疗卫生领导岗位上忠诚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弘扬红医精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新中国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闽西苏区的红色医疗卫生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宝贵经验,创造了艰苦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奇迹。进入新时代,建设服务民生的医疗卫生体系,我们仍然可以从当年闽西苏区红色医疗卫生实践中找到许多有益启示,闽西苏区红色卫生事业也因此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闽西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不仅为红军服务,同时免费为苏区群众服务,形成了为人民健康服务、为革命服务的理念。1933年初,傅连暲领导的中央红色医院在瑞金成立时,毛泽东亲自去看望医院工作人员,指出红色医院的任务 “除了给红军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 “减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针就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7]。闽西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共属性—— “公共看病所” “公共医生” “不收医费” ,开展了具有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使普通民众第一次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初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思想,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反观其他国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鲜明的对比,彰显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医疗卫生思想的制度优势。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思想,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通过建立红军后方医院、红色医院、中医院、卫生所、医疗合作社、药材合作社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使广大官兵、群众的伤病问题得到及时治疗。尽管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也不尽如人意,但是通过构建网格化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了覆盖城乡、军民结合的医疗卫生体系。同时,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运动。这些网格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是维护人民健康最具体、最实在和最有效的措施,具有较高的组织价值。
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在新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吸收当年闽西苏区构建网格化医疗卫生体系的经验,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共同体,推进重大疾病和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加快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加强各级医疗中心建设,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形成分工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服务,形成双向转诊、有序就医格局,提升城乡医疗服务整体效能。
闽西苏区在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思想觉悟高、医疗水平高、奉献精神高的医护人员,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优秀人才。这些红色军医虽然起步不高,甚至文化程度偏低,但是他们依靠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拼搏的自学精神,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茁壮成长。面对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他们信念坚定、紧跟党走,救死扶伤、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创造性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铸就了伟大的红医精神。
红医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部分,被广大医护工作者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只有继承弘扬红医精神,永葆红色军医本色,才能让医疗事业永不变色,才能实现医学职业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的铮铮誓言。正是因为红医精神代代相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护人员响应党中央号召,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成为新时代最美的 “逆行者” 。伟大抗疫精神与高尚红医精神一脉相承。新的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红色军医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的红医精神,铸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争做红医传人,英勇奋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璀璨的青春光华,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中创造新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