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偏离的对策分析

2020-02-28 00:14窦正斌王雪燕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工作导师

窦正斌 王雪燕

(南京航空大学,南京 21110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1]。教育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其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渠道,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为此,《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了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研究生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然而,纵观我国当前高校德育模式,一方面德育宣传或实践活动大量开展,另一方面却收效甚微。为此,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研究生导师以立德树人为职责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主题需要研究生导师加强价值培养以立德

我国目前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需要更为急迫,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会主题,要求党和全体人民牢牢把握自己的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树立并养成价值观最为关键的阶段,因此研究生导师要注重对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具有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建设者,这正是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二)国家创新战略需要研究生导师注重能力培养以树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最为缺乏的也正是创新精神。此外,在十九大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任务中明确指出,加快创新新国家的建设。创新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养成。而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是主要渠道来源,更是需要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导师要身体力行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力和觉察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要想迅速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发展的动力,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时代的发展需要研究生导师助推精神文明建设以引领社会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而当今的社会确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甚至高等教育也趋于迎合社会需求,只重视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大学不仅仅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是“既要服务又要引领社会前进,而不是一味迎合社会”[4]。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推动高层次人才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当前大学环境千变万化,但是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象牙塔精神”,依然应该是我国高等院校永恒的灵魂所在。高校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踏实做好学术,摒弃功利心和浮躁心,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推动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个体的成长需要研究生导师重视学生优良的学风传承以助力其成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处于何种行业,我们都需要恪守诚信,传承优良美德。新时代以来,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各行各业都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在学术界更是越来越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注重培养优良的学术学风。研究生阶段作为学术培养的关键阶段,在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习惯,以身作则,鼓励学生积极钻研学术,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学生学术造假,影响自身声誉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术研究漫漫长路,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创作方为本真。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中发生“教育偏离”现象及其缘由分析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于德育。于是,德育成为教育的各项工作之首,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往往付诸于很大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研究生导师却其关注甚少。由此造成了教育偏离主题的“教育偏离”现象。

(一)无意间的“教育偏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很多高校却因为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日趋功利化。如果学校在盲目扩招的政策下,对于学生的培养只重视其学业成绩,把学生作为衡量自己学校业绩的“产品”,那么高校也将逐渐沦为“教育工厂”,如此以来,高校便无意间偏离了育人以及育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主题。

然而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现象。我国研究生教育大都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一方面, “强教必须强师”,对研究生的教育,研究生导师首选必须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要强化自身的品德建设,潜心育人,这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5];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期间的主要负责人,担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对学生的学术研究,道德培养均担负着重要责任[6]。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研究生培养中,仍然存在着成绩唯一的现象,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学术研究,部分研究生甚至出现学术剽窃,抄袭等不道德行为。诸如此类现象,都对研究生道德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人无德不立,德育是学校各工作各环节的基础和中心,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如果连最基本的立德工作都没有做好,其他工作则无从谈起。

(二)发生“教育偏离”现象的缘由分析

1.高校教育环境的“功利化”

当前社会,伴随着经济科技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实际”,更重视追求物质方面的发展和需要,而容易忽视精神方面的需求,高校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一味追求学校的“量”的快速扩张,却容易忽略了学校的本质工作——育人。高校大量扩招,学生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学校依靠毕业生的质量来评判学校的办学质量,而评判学生质量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成绩。大环境下的功利化思想,带来的结果就是只是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工作,如果单单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成为什么样的学生”的德育工作,势必会舍本逐末,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2.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忽视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面临着重重职业压力。教学改革,专业发展,学术建树,学生管理等多项任务。高校导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课程,完成学校下达的学术研究工作和项目课题,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职务晋升等等工作。而重重压力之下,导致了高校导师对自身一些基本的岗位职责的忽视。“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身为高校教师,不仅仅需要追求自身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教书育人,完成自己的最根本的工作。高校应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导师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工作职责,他们要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致的、自私自利的“危险品”。

3.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排斥

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学分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要求学生必须在相应的学年内选够一定的学分,并按时通过考试,才能顺利毕业。除了毕业所需的学术要求之外,还会有来自导师,生活的各方面的压力,由此造成学生对学校组织的额外的德育类工作的排斥,他们往往选择不参与或者消极对待。由此造成了即使是学校精心安排的德育活动,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的德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其实质产生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4.德育教育内容与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需要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从目前来看主要是通过灌输教育来进行的,较多采用教授或者阅读等方法,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其实质影响也不大。譬如对于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是单纯注重考试成绩的达标和学分的获得,而对于所开设课程的根本目的,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此外,不少学生由于受到各种所谓“新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开始盲目追求价值主体的自我化。而学校所教授的部分课程,往往与现实学生的思想需求脱节,甚至冲突。而这正是学校价值体系一元化与学生价值体系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因此,古板的说教做法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学校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法都作出变革。

5.德育工作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

我国高校当前发展迅速,尤为注重教学业绩,学生成绩等可以考量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无法明确量化的德育工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指标和考核标准,高校德育实践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高校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德育教化,往往是口头说教工作,对于一些实践活动,却没有身体力行参与,为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学校上级部门安排的德育工作,往往也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

三、纠正“教育偏离”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摒弃“功利化”教育思想,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氛围建设

在高校中塑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高校相关办公部门应该积极举办仪式教育,譬如升旗仪式、参观英雄纪念馆以及合唱比赛等。研究生导师也要做到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并积极引导的学生参与系列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以学生精神成长为核心,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将德育活动纳入学分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有利的德育氛围。研究生阶段是高层专业人才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抓住关键时机,紧扣立德树人职责要求,努力为国家输送一批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品德的高层次人才。

(二)明确导师的职责所在,不断完善教师的保障机制

蔡元培先生曾讲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就在于立德树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生导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职责,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奋斗。首先,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素质,要求研究生导师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其次,要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加强研究生导师对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要求的理解,譬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沟通技能培训,使得研究生导师学会与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沟通交流,而非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和说教上。最后,除了加强导师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之外,需要加强导师多学科的培训学习,培养导师的多元化思想,增加与学生思想交集,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推进德育发展。

当前环境下,高校快速发展,高校导师的压力也积聚增长。除了基本的教学科研之外,导师面临着基本的生存以及职业发展压力,这也是德育被高校导师逐渐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高校导师能够专心于立德树人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高校需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基本保障机制,使得教师生活维持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准。此外,高校应该为教师设置稳定的职业晋升机制,保障教师有一个平稳的晋升途径和通道,从而能够专心于自己的立德树人工作。作为教师个人,也需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执着于教书育人。

(三)设立监督考察机制,明确表彰奖励机制

在我国多数高校中,立德树人工作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考察机制和明确的考核指标,造成了研究生导师只关注于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的结果。为保证研究生老师更好的履行自身立德树人职责,高校相关部门也必须建立相应的硬性考核指标,将德育工作定量化,实行全方位的可实施的打分制度[7]。为此,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10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建立了研究生导师的负面清单。在高校中,要改变单一科研导向,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以及培养质量,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的考核要素,从制度上建设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系统。

高校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方式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整体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8]。《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建立特定的监督考评体系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9]。对于积极参与德育实践工作的研究生导师,相关考评部门需要建立明确的激励措施。高校需要建立起立德树人的导师楷模,而对于消极参与德育工作,评分极低的老师,需要给予思想上的教育和启发工作,必要时甚至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从促使研究生导师主动积极的进行德育工作,进一步达到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目标。

(四)转变对学生德育的观念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道德是一个人成否成才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代青年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应该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德育类实践活动,同时也引导学生参与,注意助推学生确立正确的德育思想和观念,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想教育。研究生导师还应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将德育工作纳入“学分制”的制度建设之中,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五)创新德育方式

从事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培养期间的重中之重,但是立德树人,人文关怀同样也格外重要。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所以高校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要注意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条件,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和思考,刻苦钻研,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学术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注重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之外,导师们还需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除了最基本的说教方法之外,导师应该积极主动,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10]。在学生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研究生导师更要主动给予关怀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让学生们在模仿与体验中成才。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工作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