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莎
(南方科技大学,广东 深圳 518055)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兼具特色人文社科办学的创新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尽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被教育部赋予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科大的英语教学则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卓越英语沟通能力的理工类复合型人才。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不少南科大本科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英语学术技能训练,学习依赖性强且缺少思辨精神,其自身条件不足以胜任学校全英文专业课的学习,这给南科大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南科大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高要求和学生自身条件不足带来的挑战,作为南科大语言中心英语教师,笔者将一线教学获取的经验与外语教育的规律相结合,依托各类英语教学数字资源及平台,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语言+学术+思辨”培养理工类本科生英语能力的融合教学模式。
“语言+学术+思辨”培养理工类本科生英语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以学习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教学内容重构为特色”理念的指导下,对理工类本科生进行英语语言技能、学术素养以及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融合性的培养和训练。该模式的具体创新价值体现在:
“以学习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教学内容重构为特色”,是在对南科大本科生英语教学因地制宜的探究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教学理念。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很容易变为被动满堂灌,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忽视,最终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如果以学生为中心,又会让教师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最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语言+学术+思辨”的英语教学模式则是把学习摆在了中心地位,关注学生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英语,避免以师生任何一方作为教学中心所产生的问题。而以需求为导向就是通过了解学生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努力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此外,该模式强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再创造,而不仅仅将教材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即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凝练教学精华,让学生尽快发展英语语言技能,适应英语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思维能力,能够满足其英语学术交流的需求。
“语言+学术+思辨”的英语教学模式并不像普通大学英语课堂那样仅停留在英语语言层面的教学,而是真正发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对学生进行学术和思维的训练,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流,并在其中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和文理结合的素养。首先,该模式以通用英语为基础教学内容,语言技能为主线,实施听说读写分技能教学,实现本科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全面提高。其次,该模式研究理工类本科生可能涉及的英语学术素养和技能,着重在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逐步让学生掌握英语学术规范,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再次,该模式将思辨培养嵌入英语必修课中,逐步开设专门训练思辨能力的英语选修课,并搭建提高学生思辨策略的英语竞赛训练平台,提升理工类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主动结合了成果导向教学法[1]与发现式教学法[2],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并有效地帮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最终成功地取得这些学习成果。与此同时,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了高校学生学习投入模型的多重维度:时间、精力、认知、情感、行为等[3],尽力寻找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接口,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南科大本科新生因长期应试导致英语技能运用能力较弱,较难适应学校全英文专业课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针对学生英语技能运用能力弱的问题,该模式以英语语言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训练为纲,整合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全面打造英语必修课分技能教学方案,帮助解决了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脱节这一难题。具体而言,即以现有通用英语必修核心课程为载体,以课时为单位实施听说读写分技能教学,并在其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本科新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教师利用微课集中性的特点,将阅读技能讲解录制成微课,突出重点,结合发现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不同形式的利用,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阅读技能的训练。
此外,南科大不少本科生缺乏系统性学术英语技能训练,且学习依赖性较强。针对学生学术英语训练少,缺乏主动独立学习能力的问题,成果将必修课中通用英语(EGP)部分直接对接通用学术英语素养(EGAP)[4],并研究跨学科英语学术技能的特点,利用教学内容的重构概括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微方法”(表1),让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通用学术英语技能且不易忘记。之后,利用中国原创教学法——对分课堂[5](图1)的优势,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对分时间,“微方法”融入讲授环节,课后让学生利用相关的学术技能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学术实践,最后在讨论环节交流自己学术实践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
表1 通用学术英语“微方法”实例——5段式议论文“语步-话步”[6]指导的写作步骤
图1 学术英语技能对分课堂具体教学方案
再次,南科大不少理工类本科生因受之前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思辨能力缺乏,知识面狭窄,导致分析能力弱、思维方式不足以支撑其专业课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思辨缺席”的问题,首先将思辨策略的训练嵌入英语必修核心课程内,并开设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辩论”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质量。其次对优秀学生给予促进思辨的英语竞赛一对一培训,构建并发挥“教、训、赛”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截至2019年底,课程教学学生好评率均在96%以上,且经过培训的选手在全国各级各类英语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
南科大理工类本科生英语教学在实施“语言+学术+思辨”模式三年多来,学生受益面广,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著。在教学改革方面,共获得2个英语语言、学术素养相关的校级教改项目,1个思辨相关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和1个省级教改项目的支持。在课程建设方面,与成果相关的“南科大英语Ⅲ”必修课程(系列课程最高级)和“批判性思维与英语辩论”选修课程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学生和督导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均分在92%以上。在资源建设方面,编写出版了通用学术英语的内部教材,初步搭建了微课资源库且录制了慕课视频“批判性思维”供教学使用;另外,还整合了语言中心涉及的国内外教学平台以供师生使用。
南科大本科生大部分为理工科背景,该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这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学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高校学生英语学科竞赛中与其他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成绩斐然,共获得国家级英语辩论演讲比赛奖励3项、省部级英语辩论演讲、阅读写作比赛奖励15项、市厅级英语演讲比赛奖励1项和校级组织的各类英语竞赛奖励若干。此外,学生在各类英语水平考试中成绩优秀,大学四六级成绩排到全国大学前20位,托福成绩均分87分,雅思成绩均分6.5分,许多优秀学生成功申请到了学校与海外院校合作的交流学习项目进行进一步的专业深造。
运用该教学模式获得的成果在媒体的宣传下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首先,学校官网多次报道笔者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英语竞赛奖励,在招生时获得高中学生及家长的关注。其次,与该模式相关的两门语言中心的课程也被南方日报报道为南科大特色人文课程,而“南科大英语Ⅲ”因其教学内容与托福考试对学术英语技能的要求紧密结合,获得了托福考试官方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肯定,其教学案例入选托福学术英语教师官方培训课程。此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组委会于2019年起将南科大初步拟定为其冬季辩论培训营和公开赛的指定承办单位,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教学研究方面,与该模式相关的8篇教研论文和3篇教学法论文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 与此同时,笔者多次参加国内外英语教学研讨会并宣读论文,探讨该教学模式所涉及的教学改革元素及实践案例,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并有2篇论文被CPCI收录。另外,该教学模式成果涉及的课例在各级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亮相,其示范作用得到了竞赛评委和同行的赞誉,共获得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并被南科大授予教学成果二等奖。“语言+学术+思辨”的英语融合教学模式还得到了业界企业的肯定,外研在线数字科技公司聘请笔者参与并指导其在线教师发展课程选题建设及平台规划,用于进一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
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证明,“语言+学术+思辨”的创新融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在培养理工类本科生英语能力方面是行之有效的。该模式不仅在帮助南科大本科生发展英语语言技能,适应英语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思维能力以及满足其英语学术交流需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构建了良性的生态环境。
这一教学模式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本科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值得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院校进行应用。该模式若能进行后续更多的教学实践和深度研究,定能让这一模式的内涵得到不断的细化和完善,让理工类本科生使用英语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学术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