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0-02-28 00:08:0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王 香 莲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科学育人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而开展好实践教学则是实现“纲要”课育人功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重视“纲要”课的实践育人作用,深入挖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

一、“纲要”课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教育部等部门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3]可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工作,增强实践育人效果,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的现实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叙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其主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个选择”;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纲要”课程特有的教育教学特性,决定了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目标,仅仅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比较具体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4],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在实践中思考,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其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践行理想与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与责任感,将“纲要”课的育人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二、“纲要”课实践育人的路径思考

“纲要”课具有时空跨度大、理论性强等特点,单纯的理论教学尽管能够做到史论结合,总结历史规律及经验教训,但仍存在着内容抽象化和概念化等系列问题,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于心,而实践教学能有效辅之课堂理论教学。

(一)统筹规划实践教学

从学校层面来说,建议学校将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统一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议事日程,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构建较完善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具体包括:教务处应将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单独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统一实施,合理核定教师工作量,以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财务处要落实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学生处和团委要与教学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组织好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调查等活动;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要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负责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实践指导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指导能力,促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二)实践育人的基本路径

1.课堂主题实践教学法。课堂主题实践教学法是以课堂为平台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课堂历史剧、学生制作课件、学生讲微课、学生演讲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当前在校大学生是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崇尚独立、个性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升课程育人功效。第一,案例分析法。教师事先设计和选择一些能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或规律的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体验和模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其具体路径是:教师精选案例—学生自主阅读案例—形成自己的见解、想法—参与课堂讨论—得出案例分析报告。这一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第二,课堂主题讨论或辩论。这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以讨论为例,“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抗肺炎疫情阻击战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解决台湾问题之我见”等。教师可根据“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现实生活状况,于课前精心设置讨论或辩论主题,选题要遵循的原则是能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且能足以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给学生布置题目,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再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开展讨论,教师要对讨论或辩论过程进行认真指导、分析。最后根据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评判,以端正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要将课堂讨论或辩论的情况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结合起来,这既能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能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历史剧”。“纲要”课是由一连串的历史事件构成,而历史事件是比较适合以历史剧形式开展的。“课堂历史剧”是利用教室通过历史话剧表演的形式模拟历史,让学生跨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强化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接受戏剧所带来的教育力量。其操作方式是:教师事先选择合适的历史知识点,选定课堂历史剧主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组合,自主完成剧本的编写、编排、表演和录制等。“课堂历史剧”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使“纲要”课变得更具有直观性,不但能反映历史事件,还能强化教育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践教学的瓶颈。

2.校内实践教学法。它是以学校为实践教学平台,由学生自主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阅读经典历史文献与名著。“纲要”课学时少、内容多,单靠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可能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过程讲述清楚详细,故大量教材内容还需要依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补充,这就需要教研室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研讨确定学生阅读书目,布置阅读任务,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欣赏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往往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历史轨迹,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之特点。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比如,在讲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讲解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内容时,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片段。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制定赏析影视作品实施方案—组织观看影视作品—撰写赏析心得—组织心得交流。这种形式比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更有育人优势,且能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三是充分利用代表性强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如在五四青年节、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图片展览、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还可以聘请本地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到学校开展讲座。以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和载体,组织动员大学生参加系列纪念庆典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其爱国情怀,激发使命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3.校外社会实践教学法。校外社会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称,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通常有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法:

第一,参观考察式实践教学法。参观考察式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也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从教育内容来看,“纲要”课所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与学生都有着极大的距离,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在客观上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以及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使得其在“纲要”课教学中独具育人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一部可以直接感知的“活的历史”,且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生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大多数学生早已有所闻,比较熟悉,但一知半解,这就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并主动去了解这些知识。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其变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实践资源,适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如历史遗迹、人物旧居、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和历史纪念馆等,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作用。通过这种参观考察式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直观真实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熏陶,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和效仿先辈们的言行,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达到以史教人明智、明德的目的。因此,它既是“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富矿和典型素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与源泉。正如有论者所强调的:“地方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化、空间拓展性、素材贴近性、价值导向性等特征,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但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爱、对家乡和祖国的爱,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完全有利于纲要课的教学。”[6]

第二,利用周末、重大节假日、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性,“纲要”课教师应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为避免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活动实施前确定好实践活动主题和实施方案,对学生讲明开展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传达调研、社会调查等活动技巧或方法,布置具体的任务,如走访知名企业家、走访困难群众、调研农民脱贫状况;参观考察地方知名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通常采取集体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任课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到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察调研;或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个人自愿结合分成小组,由班长负责组织去考察调研。在走访、实地调查考察后,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最后撰写调查实践报告或心得,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也可以以学生的活动照片、视频资料、研讨记、实践感想、社会服务效果等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其才干,还有利于加深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增强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从中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7]可见,现场式教学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共鸣,这种育人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

总之,“纲要”课是一门体现爱国主义丰富内涵并能产生巨大精神动力的思政课程。要发挥“纲要”课育人作用,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