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冰 齐卿卿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团队。”[1]文科硕士研究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潜在力量,对他们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提升其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二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旨在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与开放性的现代学习观[2],蕴含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相应的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3]。因此,研究性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方位提升研究生辨识问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建构思想方法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式,是知识性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有益补充。
可以看到,无论研究性学习理念、方式抑或课程均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这个自主学习过程并不是松散、无序的,而必然以“问题”为核心,将学生与外部世界、指导教师、心灵反思链接在一起:“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学生是发掘问题、阐释问题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启迪学生发掘、梳理、反思问题的引路人。
那么何谓问题意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哲学中的问题意识指主体对实际矛盾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证的思维和能动的反映;心理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态势,推动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4]。由此可知,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冲突的问题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不断思考和深入了解,而最终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能力。
研究性问题意识则一方面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状况、新困难,另一方面指运用专业化学科视野进行充分权衡与反思,将人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践问题有效衔接、统一起来。学会发现、梳理、反思问题是推进学科进展、提升研究能力乃至产学研合作回馈社会的重要途径。
那么,主要运用思维工具发现和反思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则更需要依托前人思想的丰硕成果,在建构自己坚实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调动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系统、有机地考察鲜活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现实,进行创造性思考。
文科硕士研究生队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研究性学习视角下探讨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言:“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只有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敢于批判,才能够摒弃陈旧观念,有所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始点,培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增强其问题意识着手。唯有如此,当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时,他们才能敏锐地识别并快速地作出反应,并通过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性思维,形成新的见解。因此,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5]21。问题与科研关系密切。一方面,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培养问题意识能够使文科硕士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问题意识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内在动力。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善于发现研究中的不足,进而不断地改进和丰富自己的研究,以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最终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具备问题意识是文科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存在着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界定和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意识,这必然会影响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在课程学习中,部分学生缺乏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盲目地记笔记,甚至老师讲的每一页PPT的内容都要记录下来。一学期的课程上完后,学生记了很多笔记,但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仅局限于PPT上的文字知识的“魔鬼”记笔记法严重束缚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的萌发。其次,部分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生因害怕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而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提不出“真”问题。再次,部分研究生不善于界定和表述问题。无论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论文撰写中,他们都抓不住问题的核心,不知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把握问题”等。最后,部分研究生缺乏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在提出了相关问题后,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科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研究能力的提升。
1.“学礼”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问题意识的萌发
首先,过度强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驰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生深受“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和“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等一系列观点的影响,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其次,文化传统秉持的“中庸之道”,也成为学生明确表达自己问题与观点的障碍。“中庸”强调平衡、协调各方、不背离主流、不为他人所不为,它容不下独特的东西和主流之外的事物。“中庸”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嵌进广大学生的头脑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问题意识难以萌芽。《礼记·曲礼》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突出“礼”的作用和价值。这种“礼”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禁锢在“礼”的笼子里,不敢也不愿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长久以来容易丧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机不端正
学习动机是指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朝着特定学业目标努力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当前,我国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习动机不端正的现象。学习动机不端正是影响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问题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
当前,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呈现功利化的特征。一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考研的动机是提升专业素养、个人发展需要、学历需要、提高所处平台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发展。他们入学后对自己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读研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追赶“考研热”和逃避就业压力。他们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难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追求,极易导致自我定位模糊。这些盲目考研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入学动机和理论研究的动机,他们读研仅仅是为拿到硕士文凭,并没有想过在某一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他们只选读导师推荐的书籍和论文,甚至懒得读。学习上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在这种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学生们难以形成学习兴趣,难以发现问题,更不用说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了。
3.知识储备少,理论功底有待夯实
文科硕士研究生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大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主要进行的是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文科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一定的理论基础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新知识与自身原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增强问题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学生即使能提出问题,那也只是浅层次和低水平的,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文科硕士研究生存在基础知识匮乏、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理论功底不深厚等问题,学习上投机取巧,敷衍了事,极大地阻碍了问题意识的形成。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研究性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学术研究的前提。
人文社会科学将复杂的人文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复杂和理论的深奥,导致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缺失科研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具催化作用的因素,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与专业相关的领域,产生好奇心,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注重兴趣的培养对于文科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向导性作用。
首先,学校应开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课程,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文献阅读、师生探讨、调研实践等途径激发研究兴趣和研究热情,同时启发自身的科研思维,催生问题意识。其次,注重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学习是文科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其教学模式应该不同于本科阶段“大水漫灌式”的机械性教学模式,应采用“以兴趣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性教学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学习中,还要注重讨论的环节,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来进行思想和认知上的碰撞,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问题意识不断迸发。最后,引导文科硕士研究生在端正学习动机中激发兴趣,增强问题意识。端正学习动机,最重要的是形成对学习和科研的内在需要,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文学科研究特色是阅读,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熟知和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当前很多文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提不出问题,很大的原因是阅读方式不科学,阅读量不够,知识储备不足。一方面,读书要“博”,增加知识的广度。文科硕士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要想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就必须加强阅读,拓展知识背景,丰富知识储备。广泛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和论文是其必然要求。不仅要阅读导师推荐的专著和经典原文,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仅要专心学习本学科知识,也要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读书要“专”,增加知识的深度。很多文科硕士研究生虽然书读得很多,但是常常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读书泛而不精。因此,要想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就必须在“专”读上下功夫。学生除了要尽可能多地阅读老师推荐的专业文献和论文,还应该围绕本学科和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浏览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站,针对相关专业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查阅和研究。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统一考试直接录取,应届本科生由于理论知识更为扎实,英语能力更强而在考试录取中占有很大优势,直接从“校门”走向“校门”。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知识系统、学习能力较强的优势,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就难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难以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这些文科硕士研究生脱离问题意识生发的土壤来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往往只能空谈理论,难以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因此,培养研究性问题意识,就需要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努力拓展眼界、夯实基础。一方面将自身置于社会生活中来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当发现新思想、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矛盾时,能够根据自身对社会的了解和已有的经验,有效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增强问题意识。加强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更有助于使他们围绕现实问题,进一步展开理论研究和进行理论创新。
培养研究性问题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提升,还应该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下功夫。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文化,教风和学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作风,代表着教师的整体风貌。良好的教风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有序开展,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作为教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的学术之风直接影响着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之风和学习之风。因此,加强学校教师的教风建设意义深远。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观念,并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践行和落实。另一方面,注重文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质。导师是学生科研的榜样,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开展。首先,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学风建设有序开展夯实基础。比如,通过制订《科研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研究生行为规范》《研究生年度综合考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学习中,在不断学习中增强问题意识。其次,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学校网站等平台表彰先进个人,开展“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厚学术氛围。最后,优先开设论辩型、研讨型学术沙龙,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建立可以沟通的空间,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对话甚至在质疑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灵感,在思想碰撞的学术氛围中精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