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加 武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这一时代特点不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同时也极大改变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更好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就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新优势,理性应对当前“基础”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为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巨大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相对有限,类型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纸质资源这一块,因此也就导致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缺乏吸引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教学资源的时空及人群限制,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和高效性极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为更多人分享利用。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只要有相关需求,就可以随时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一些晦涩、抽象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图片、音频、视频等[1]。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基础”课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所,以教师为信息来源和知识中心,以教师“口述+板书”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一元化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始走向常态化,也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朝着现代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新媒体矩阵教学”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所谓“新媒体矩阵教学”,是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两微一端’‘慕课网’‘易班’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年轻化的话语体系,运用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2]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协作和优势互补,使“基础”课教学由线下延伸至线上、课内延伸至课外、现实延伸至虚拟,切实增强了“基础”课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脑入心。
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相对固定,前者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后者则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3]。师生关系的这种不对等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降低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不但有效拓展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而且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广阔、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甚至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进度和难度。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哪怕是那些在现实中比较矜持内向的学生也可以不受拘束地表达个人观点、自由自在地释放内在潜能,这无疑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与互动能力。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有效消解了教师作为信息来源和知识中心的权威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反之,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集中在课堂教学环节,并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这也导致互动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全面渗入,使得师生互动在空间、形式、主体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极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如在互动空间方面,以往的师生互动还停留在面对面的现实环境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但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互动的范围已经突破现实的时空环境,而走向异地同步或异步的网络虚拟环境。网络互动甚至成为一些学生的主要互动形式。在互动形式方面,以往的师生互动主要采取线下模式,语言互动是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4]。而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互动已由线下走向“线下+线上”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多种适合师生互动的虚拟空间,比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微博等,进一步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和途径,全方位提升师生互动的受益面。在互动主体方面,在传统课堂由教师承担;而在网络课堂,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总而言之,网络互动模式的融入和创新,极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成效。通过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适时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安排互动形式与主题,通过营造轻松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交流、协作、探究的综合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给传统“基础”课教学带来种种机遇和利好的同时,也给广大“基础”课教师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基础”课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在内容上显得抽象、晦涩、滞后,在形式上显得贫乏、单调、枯燥,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就很难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不合时宜”,并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课堂参与度问题。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既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全覆盖,“基础”课课堂出现了一批“低头族”,即部分学生因沉溺虚拟的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游戏)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使得课堂管理的难度加大[5]。更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课堂提问或讨论环节,不少学生并不是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得问题答案,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查询相关问题。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师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更不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效果。
良好的心理认同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保证“基础”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认同,他就不会自觉接受课堂教学内容,也不会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5]。一般来说,教师获取学生良好心理认同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既渊博的知识和有魅力的人格。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功能轻易获取各类资源,这就与教师相对有限的知识储备形成鲜明对比,使教师在知识、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小,从而打破了传统教学主客体拥有信息不均衡、不对称的特点,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越来越小。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他们有时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让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也会对教师讲授的理论观点发表不同看法甚至提出质疑。当教师的讲授与网络“大V”的说法出现偏差时,他们更倾向于怀疑教师的观点,进而质疑“基础”课的教学内容[6]。上述情况极大挑战了教师的权威,也严重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他们宁愿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也不愿主动走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不但极易引起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障碍,也使得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00”后的大一学生。这是一个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网络这样的新事物、新技术,正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但同时,他们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三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还缺乏对复杂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而网络信息数量庞大,真假难辨,存在着一些负面、低俗甚至反动信息。对于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在缺乏有效疏导的情况下,甚至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基础”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意义。以往“基础”课教学主要围绕“以教为主”的理念在探索,着重强调“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7],存在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大学生成长与成才需要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理念的这一缺陷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特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自主意识和思维的活跃程度明显加强。他们不愿被动接受知识,更愿意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也导致过去强调单向灌输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被大多数同学认可。如果再联系“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则更新教学理念的需求就变得尤为迫切。这是因为,高校“基础”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基础”课教学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从“学而知”走向“学而信”“学而行”[7]。
一是由传统线下教学转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基础”课教师应该在立足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优势互补,如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课形式,将虚拟与现实、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基础”课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二是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互联网+”时代,“基础”课教师应当适应学生变化新特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研究能力培养和探索精神培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这既有利于提高“基础”课课堂活力,又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通过搭建个性化、协作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在线辅导、强化师生互动的形式重构“教”与“学”的过程,实现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的颠倒安排,将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在慕课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利用微信、qq、学习通、钉钉等多种渠道,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适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9]。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出现,而学生则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深刻性是影响“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选择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素材,并将其有效融入实际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顺利完成“基础”课教学目标。传统的“基础”课教学素材大多来源于课本或其他纸质资源,因此也就很难保证它的即时性、新颖性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互联网+”时代,“基础”课教师应该更多地在拓展教学资源上下功夫,使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有生气”,如可以根据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以及网络教学的固有特点,将社会热点事件或热门话题进行互联网式改造,并将“基础”课教学重难点贯穿其中,以微视频或情景剧等富有时代气息和青春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考虑到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烈、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愿望的特点,“基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优势,将大学生纳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鼓励他们结合“基础”课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个人创造能力,制作各种和“基础”课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网络文化产品”[8],并将其上传至网络,供全校师生学习分享。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基础”课的实践育人功能。
“互联网+”时代,为更好提升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基础”课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提升自身网络素养[10]。首先,树立网络教学意识。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总结阶段都能自觉使用互联网技术搜集资料,辅助教学,解决问题;其次,掌握基本网络知识。对当前的一些新媒体设备及其与“基础”课教学结合的可行性有着充分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新媒体设备、技术适当应用到平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之中;再次,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利用恰当的网络技术对平时接触到的零碎化、无序化的信息资源加以识别、评估、加工、整理,将其转化为能够运用到“基础”课实际教学中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最后,具备应有的网络道德。在搜集相关资料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虚假、低俗和不良信息,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以正确的网络道德立场和行为引导周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