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威尔逊双重人格成因分析

2020-02-28 00:08:0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重人格爱伦威尔逊

叶 莉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一、引言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批评家,他的短篇小说创始人的身份引起了不少争议,正如美国学者C·E·修斯所说,“学术的历史就是争论的历史”[1]。爱伦·坡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成就确实巨大,他一生一共创作了7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奇特、诡异、恐怖、幽默,耐人寻味。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可以大致分为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哥特小说和心理小说。其中《威廉·威尔逊》是心理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描写两个威尔逊,一个是不断堕落的威尔逊“我”,一个是在“我”堕落时不断提醒“我”、揭露“我”的威尔逊,最后,“我”杀死了另一个威尔逊。另一个威尔逊死前却告诉“我”,“我”杀死的其实是“我”自己。爱伦·坡用多种方式刻画威尔逊矛盾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是威尔逊双重人格的表现。 “双重人格指个体在不同的时空下表现出彼此不同、相对完整的人格形态,其情感、态度及行为都有显著不同,甚至完全对立。”[2]笔者拟从作家本人、家族遗传因素、自我认知因素、人格培养缺失、真我与假我并存五个方面阐析《威廉·威尔逊》中威廉·威尔逊双重人格的成因。

二、作家本人

主人公人格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世界。首先,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为了满足长期受压抑的欲望, 通过文艺创作得到感情的释放, 许多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可以借助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得以实现。爱伦·坡本人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能说明这点。一方面, 爱伦·坡秉性聪颖加上勤奋好学, 令他在文学创作上颇有造诣;而另一方面, 他的许多行为举止为世人所不齿,例如酗酒、打架、同许多女人关系暖味, 这也反映了他人格中的两面性, 既想得到社会公众和他人的承认和赞扬,又想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另外,他对自己喜爱的人温文尔雅、诚恳善良,而对他不喜欢的人却桀骜不训、不留情面。但是, 爱伦·坡生活在19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清教主义气氛浓厚,其倡导在现世必须压制邪恶的欲望, 清心寡欲,一切从简。人们活着时受苦受难, 为自己的罪恶忏诲,以求来世能升入天堂。由于忌惮清教严格的禁欲主义, 爱伦·坡只有借助文学作品来实现自己的本能欲望,因此才有了《威廉·威尔逊》这部作品的问世,威廉·威尔逊成了爱伦·坡的化身,不仅威廉·威尔逊上学的学校是爱伦·坡早年的母校,而且其生活作风和性格都是他的自我写照。

三、家族遗传因素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癔症的发生,是因为有害因素作用于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引起了高级神经活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部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因此,双重人格患者很有可能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了与此问题相关的某种遗传因素。”[3]《威廉·威尔逊》中威尔逊的家族具有善于幻想和易于激动的性格,家族性格的遗传在威尔逊幼年时期就有所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任性,耽溺于荒唐的谬想,被放荡不羁的激情所支配。同时,威尔逊的父母性格软弱,受到威尔逊跟他们相同弱点的困扰,无法制止他那异于常人的倾向,慢慢地,威尔逊就成了自己行为的主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威尔逊的双重人格——任性而软弱就这样形成了。

四、自我认知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人格差异主要是由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双重人格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加工方式造成的。”[3]《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尔逊:一个威尔逊是实际的自我,另一个威尔逊是理想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总是在主人公在班级学习时和运动场上的活动与争吵中跟实际的自我较量,拒绝相信实际自我的主张和服从实际自我的意志,专门与实际自我的武断专横作对。实际的自我在阔大而不规则的伊丽莎白式的校园里老是幻想,沉浸于痛苦之中:他把自己当成了囚犯,整天生活在牢狱般的高墙内,每周只能见到三次外面的世界;学校的校长就是教堂的牧师,在实际自我的威尔逊眼里,整天板着面孔,穿着邋遢,手持戒尺,不可思议地荒唐。理想自我的威尔逊认为,学校在那可敬的老市镇上,那“是个梦幻的时间,真能抚慰人的灵魂。那时我在幻想里曾感受过它那浓荫掩映的沁人的清凉,呼吸过它千百个灌木丛散发的幽香,也曾因听见教堂那沉闷深远的钟鸣而振奋,感到过难言的欢乐”[4]331。威尔逊的自我认知在对周围环境、人物进行信息加工时发生了错误,产生了矛盾,变得失望、抑郁,所以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形成:实际的自我——痛苦,理想的自我——快乐。

五、人格培养缺失

“人间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这表达了人类的最终目标和最强烈的愿望,也就是去发展生活,使之丰富充实,这就是人格。”[5]255《威廉·威尔逊》中的威尔逊扪心自问:“我难道从开始就生活在噩梦里吗?难道我现在就要以一个遭受过人间最荒谬的幻觉折磨的人的身份死去吗?”不是。因为他的父母性格软弱,对威尔逊错误的行为方向没办法制止,甚至纵容他的行为,威尔逊完全失去了家庭指导;另外,在牛津上学时,威尔逊父母不会盘算,爱慕虚荣,把每年的费用一次性给了他,让他恣意追求奢侈的生活,与大不列颠最阔绰的豪门大户比个高低,疯狂地寻欢作乐,踢开了平常礼法的约束,放纵自己。威尔逊在校长布兰斯比牧师管理的学校读书时,过着这样的生活:“早上醒来,晚间上床,读书、背书,周期性的半天假日,闲逛,运动场,场上的争吵、消遣、捣蛋。”[4]333这引起他强烈的、澎湃起伏的情绪,充满着强烈的刺激,使他“心灵最初的发展期存在着许多异样的甚至出轨的东西”[4]333。他规避校规的监视,目无校纪,放荡不羁,结果一无所获,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甚至堕落。“人格是人的内在特性的最高实现,它是一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行为。”[5]259然而,威尔逊把一切都看成是灰色的、黑暗的,总有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更谈不上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了,这使得他意志消沉,人格扭曲——欢乐、热情、痛苦、矛盾、焦虑、善良、邪恶。

六、真我与假我并存

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人表现出双重性格。《威廉·威尔逊》中的威尔逊人格分裂,把自我分裂成了真我与假我,形成双重人格。第一个威尔逊是真我,第二个威尔逊是假我,真我和假我一直处于抗争状态,无法与他人或周围世界融洽相处,而是感到绝望、孤独。这种对立完全是威尔逊幻想与现实的脱节。第一个真我威尔逊与第二个威尔逊之间存在差距,真我隐藏在假我背后。假我的存在使真我的幻想难以实现,在这样的压力下,真我与假我分裂,最后决裂。从一开始,第二个威廉 · 威尔逊(假我)就是威尔逊(真我)的竞争对手。假我在课堂上、在运动中、在操场上都与真我竞争 ——所以这一切激怒了真我,因为真我认为自己是这个学校里好朋友中的小小的独裁者,是天才、神童。假我向真我挑战,不停地和真我斗令真我尴尬,就连假我喜欢真我都令真我愤怒。另外,真我认为假我有强烈的超越和占有欲,让真我失去了应该赢的东西。假我与真我似乎形影不离,是同伴:在布兰斯比博士的学校、在伊顿、在牛津大学、在欧洲的各个地方,甚至在罗马的假面狂欢舞会上,第二个威尔逊——假我都会在第一个威尔逊——真我面前晃悠。假我似乎用滑稽可笑的模仿来奚落真我,连微笑都带着讽刺,因此,真我沮丧、恐惧、仇恨,最后真我杀死了假我。小说写道:“你原来在我身上生存,而在我你死亡里,你已经彻底地杀死了你自己。”[4]347

七、结语

总之,在《威廉·威尔逊》中,爱伦·坡把威廉·威尔逊的双重人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两个威尔逊同名同姓,同一天出生,同一天上学,连外形甚至声音都依稀相同。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双重人格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心理障碍。威廉·威尔逊无法控制自己,带着兽性的凶残用剑刺死了另一个威廉·威尔逊,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战胜他。但实际上他刺死了自己,因此,威廉·威尔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猜你喜欢
双重人格爱伦威尔逊
双面威尔逊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你是否具有双重人格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叙事的文化载体:精神分析学说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3:19:17
真相就在你眼前
偶尔装装傻
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