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彬 程春莲
(广东省德庆县人民医院,广东德庆 526600)
阵发性房颤是心律失常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以心悸、惊慌和胸闷等为特征,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还会诱发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多项研究证实[1],房颤后还会增加血栓形成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严重时还会致残和致死,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胺碘酮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减少房颤反复发作有重要意义[2]。坎地沙坦酯属于降压药,可有效的稳定血压水平,临床多以二者联合用药方案对阵发性房颤进行治疗且其效果得到多方证实。而近期有学者发现[3],阿托伐他汀在阵发性房颤治疗中具有良好价值,可有效的减少房颤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心功能。为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制,本次研究特选取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分析坎地沙坦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94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7例,男26 例,女21 例;年龄43-84 岁,平均年龄(62.48±4.67)岁;病程3 个月至5 年,平均病程(2.53±0.41)年;Killp 心功能分级:Ⅰ级24 例,Ⅱ级23 例。观察组47 例,男27 例,女20 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3.05±4.72)岁;病程5 个月至6 年,平均病程(2.67±0.48)年;Killp 心功能分级:Ⅰ级25例,Ⅱ级2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4]:(1)对研究知情同意;(2)符合临床关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标准;(3)无药物过敏反应;(4)精神及言语沟通能力良好;(5)资料齐全且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者;(2)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者;(3)沟通障碍者;(4)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免疫功能障碍者;(5)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血液疾病者;(6)中途退出及资料缺失者。
两组治疗前均接受统一饮食控制和调整,并制定合理膳食方案。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即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酯治疗,口服盐酸胺碘酮片(国药准字H31 021872;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g×24 片)0.2g/次,3 次/d。维持用药量按最小剂量,即0.1-0.4g 为准,同时口服坎地沙坦酯片(国药准字H20 090124;福州屏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mg×14 片)4-8mg/次,1 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为: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mg×7 片)10mg/次,1 次/d,餐前餐后均可,温水口服。所有患者用药期间由专业的护士进行看护并叮嘱患者注意日常休息,两组均用药4 周。
(1)于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取其空腹静脉血3ml,以离心机血清分离,转数2000r/min,离心时间10min,完成后取上清液采用胶体金法对血浆N-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 BNP)进行测定,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C 反应蛋白(CRP)水平。
(2)观察两组疗效变化,评定标准: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发生房颤的次数较治疗前减少程度≥75%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房颤减少程度在50%-74%,症状和体征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持续加重,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3)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前LVEF、LVESD 和LVED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 水平高于治疗前,而LVESD 和LVEDD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 水平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LVESD 和LVEDD水平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CRP、NT-pro BNP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RP、NT-pro BNP 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提升,而阵发性房颤也越发常见,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疾病。目前,临床针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多以防复发为主,胺碘酮是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但长期调查显示[5],胺碘酮单一用药不良反应较高,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为此,临床多以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且其用药价值得到多方证实[6]。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CRP、NT-pro BNP 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CRP、NT-pro BNP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疗效比较[n(%)]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本次研究发现,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坎地沙坦酯相较于常规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以及提高疗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坎地沙坦酯是降压一类药,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ATI 受体进而降低末梢血管阻力[7]。而阿托伐他汀属于调血脂药,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且能够控制胆固醇酶类分泌,进而减少和降低胆固醇类生物合成[8]。此外,有研究发现[9],阿托伐他汀还具有一定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改善患者心功能。分析二者心功能和血清指标可知,观察组能够降低CRP 和NTpro BNP 水平以及改善心功能。分析其原因发现,NT-pro BNP 属于平衡机体水钠代谢和维持血压的重要因子,其浓度变化和心功能变化有一定相关性[10]。既往有调查发现[11],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NT-pro BNP 水平随心衰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随治疗改善而下降。由此可见,根据NT-pro BNP 浓度变化可以判定临床心功能改善程度和效果。金文杰[12]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具有良好效果且能够减少心脏重构,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其结果和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阿托伐他汀在阵发性房颤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坎地沙坦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NTpro BNP 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