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文本建构中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2020-02-27 00:54施春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施春华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要进行文本建构,即基于原文本进行相应的增减或者修改,以对接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建构,以让他们获得更多鲜活的语料,以让他们的素养进一步提升。在文本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科融合意识、找寻主线意识、小组合作意识。三种意识的形成能促进文本建构的质量,也能让文本建构更好地对接学生的真实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三种意识  文本建构

建构文本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对接他们的真实水平。在文本建构中,促进学生形成三种意识,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一、培养学生学融合科意识

现在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考问题总是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在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时,教师会发现学生由于对问题的思考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上,会导致理解不全面、甚至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他们的学科融合意识,让他们从更多的维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如果站在学科融合的角度去建构文本,就能让学生深化原文本,又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更主要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学科融合进行文本建构。建构文本就是让学生多层次地理解语文,就是激发他们原有的认知潜能。

以统编教材《孔乙己》为例,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教师先是建构一个历史文本,这个文本是教师在观看大量的电影视频之后,剪接而成的。通过这个文本,学生可以看到清朝末年的社会景象,这就是当年孔乙己生活的场景;自然地,有了这些直观的画面,学生对孔乙己的认识就多了一个维度。同样,通过文本学生还能看到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人们的基本的生活状态与教育的现状,进而他们对原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这个历史文本的建构,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将学生相关的认知融合到一体,让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主题。教师还可以建构美术文本,以挖掘更多学生的潜能,同时对原文本的解读也多了一个新的侧面。教师让学生依照作者的表述,将有关孔乙己的图片画出来。学生绘画的过程就是他们重新认识文本人物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学生画出来的孔乙己总是站着的,一副要喝酒的样子跃然纸上;他们还不忘记将人物的长衫上胡乱地涂上不同的色彩,以表述这个一件又脏又不整洁的衣服;从画面也能看出孔乙己长长的指甲。当然学生画出的孔乙己用手推着车子前行的画面,就带有些许同情,画面上孔乙己的目光是呆滞的,干瘦的手像枯黑的竹枝。学生建构的美术文本将文本的内容形象地又富有创造性地融入一张张的图片中。当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建构跨学科文本就成了学生的一种需求。他们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原文本,进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在进行跨文本建构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往思维纵深处思考,让他们将学过的,看到過的,想到的,融合一起,在丰富文本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认知,促进了思维的迸发。

二、培养学生找寻主线意识

建构文本要逐渐地由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即,要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文本,自己去拓展文本。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自己建构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特点,使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生长。学生建构文本最需要的就是要能确立文本的主线,让他们围绕着主线走;有了主线,进行相关的文本拓展就显得容易了。当前文本建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课堂上建构的文本与学生当前的主题没有太多的关联,这就失去文本建构的意义,就不能起到升华文本的作用,就不能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深刻性。

以统编教材《故乡》为例,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描述了闰土以及杨二嫂前后的变化。学生发现文章其实就是围绕着“变化”来写的,当然也包括文本中“家乡”的变化,以及“我”的变化。学生认为可以将“变化”作为这一课的主线,作者在这些事与物的表面描写之后,其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变化。基于这样的理解,学生就自己构建了适合他们拓展需要的文本。有学生建构的是这样的文本《变色龙》,他们认为都是描述人物的变化,都在反映当时的社会。通过这个文本的建构,学生对《家乡》的理解更深了,他们知道“变化”之后的深刻内涵。还有学生建构的是《西游记》里面三段简短的对话:“师父,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学生说,从这个建构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在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他们言语与行动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也能理解他们所做的事。可见,在学生确立了主线之后,他们就找寻先关的主题文本,一方面学生会将原文本置入不同的文本中分析与比较,进而能促进阅读的深度发展。同时,学生也找到了拓展阅读的新思路,能形成与原文本相呼应的阅读链,进而让他们进入群阅读时代。

三、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建构文本同样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能让文本的建构更多样,更深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当学生涉及一个具体的话题,他们会想到与教材文本相关联的话题,也会想到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一起建构的文本。如今一个班级的学生基本多是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经历,相对应的,他们也有着不同的故事文本。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他们合作,就能将相关联的文本融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更多元的文本。这个更多元的文本就更能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学习鲁迅《故乡》的时候,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建构一个“我的故乡”的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融合,班上的学生有许多是外县的、甚至外省的,让他们每个人都进行一次“我的故乡”的介绍,他们不仅仅能学到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能了解到不同的风土人情,更能体味不同的情感,进而让他们对“故乡”的理解更深刻了。他们会反过来想象,为什么同学们笔下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却是那样的荒凉。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家乡。小组的每个学生先是简单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人,还有家乡的房屋,家乡的朋友等。接着就是其余学生对他发言的提问,即,他们感兴趣的,发言的人还要继续介绍。比如一个学生在介绍他的故乡是一个海边的小镇时候,其余学生就问,那儿可以看到大量的渔船吗,那儿有许多贝壳吗,有没有见过各种不同的海鱼。再次,就是一个组的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比如说,一个同学说,他家有一个三层的小别墅,后边有一个小河,风景很美。就有学生说,这样的表述没有特点,太大众化了。能不能具体一点,生动一点。大家在讨论中,就想到了鲁迅在《故乡》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认为这个文章也可以这样用。于是,学生的介绍变成了:过去小河边那四间瓦房早就不见了,现在看到的是洋气的小别墅,门口的罗马柱子,是我们那个角落最显眼的建筑。后面的介绍也是这样进行,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中为整体的文本建构而努力,每个人也都获得真实的生长。教师将最后建构好的文本,展示给每个学生,这也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

结束语

学科融合意识、合作意识、主线意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能让他们养成自主建构文本的意识,能让他们发现更新的天地。文本建构就是让学生能从原文本的认知中跳出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原文本只是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的一个窗口,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这个窗口看到更多精彩的人与物、事与理、情与义。

【参考文献】

[1] 包丽娟. 为初中语文教学建构文本意义的途径思考[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6).

[2] 梁晓东. 建构文本之美,让阅读课堂更有味[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