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自信之美”

2020-02-26 08:43罗国兰朱思颖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朋友圈自我意识自信

罗国兰 朱思颖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信;朋友圈;心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8-0064-04

【作者简介】1.罗国兰,杭州市惠兴中学(杭州,310006)教师,一级教师;2.朱思颖,杭州市第十中学(杭州,310006)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自我意识发展,或者说对自己和他人差异性的认识,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到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开始自省并关注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前毋庸置疑的自我变成了可疑的假设。随着青少年新角色的获得,多种不同的自我涌入自我领域。抽象思考能力的增强使得青少年能够以更加整合的方式看待自己”,“在这个年龄,青少年还不能通过整合自我表征来解决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随着角色的不同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自我,因而时常体验到自我属性的冲突”[1],因此时常会感到自信心不足。

青少年的自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成就、有作为;二是来自同伴的反馈,认为你有能力、有成就、有作为,两者缺一不可。研究表明,同伴的正向支持与青少年自信心、自尊感的建立呈明显的正相关,而同伴的负向评价则极大地动摇了青少年的自信心、自尊感。同伴关系之所以如此明显地影响青少年的自信、自尊,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焦虑混乱,他们非常需要从同伴的身上获得力量。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在微信“朋友圈”里。“朋友圈”里对个体自我的评价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情绪状态。这些评价分正向和负向两大类,正向评价令人快乐和自信,而负向评价令人沮丧,产生自我的质疑,渐渐失去自信。

本课通过体验同伴评价的影响,尝试进行认知调整,对负向评价中的合理部分加以吸纳,对不合理部分进行独立思辨、自我探索、自我觉知,促进学生对自我整体评价的确定性、掌控感和愉悦感,进而提升其自信心。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抢凳子”找圈子

教师:我们先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请同学们听音乐绕着教室大圈走动。老师会喊出某个特征,如果你拥有这个特征,请在课桌外围的凳子上坐下;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继续走动。

教师可选用的特征指令如:戴眼镜的同学,喜欢结交朋友的同学,喜欢独处的同学,自认为长得好看的同学,等等。

教师:当你坐下时发现跟自己一样特征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圈子,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的回答:开心;有很多伙伴了;自己不会有孤单的感觉。

教师:刚才的游戏让我们发现,许多共有特征让我们存在于不同的“朋友圈”,如外貌、性格、身份等,这让我们感觉到在人群里并不完全孤单。今天我们就从非常熟悉的“朋友圈”说起,朋友圈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期待呢?

设计意图:“抢凳子”游戏充满趣味性,具有“暖场”的效应。同时,通过不同的特征口令自动形成一个个人际“圈子”,让学生感受到团体归属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二、团体转化阶段——“朋友圈”的故事

PPT呈现故事:琳琳14岁,八年级学生,成绩不太好,但她的好闺蜜悠悠是个学霸,妈妈总是会激励她向闺蜜学习。学习这件事让琳琳感到头疼,不像画漫画那么有趣。有一天,琳琳在百度贴吧里分享了一幅原创作品,得到了她最崇拜的“吧主”的表扬。要知道,这位“吧主”漫画画得特别好,琳琳平時很崇拜他,但他很高冷,从不表扬别人。琳琳很开心,一回到家就拿起手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

教师:如果你是琳琳,你在“朋友圈”会怎么发这条信息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

PPT展示琳琳发的“朋友圈”信息:超级激动!偶像回复赞我画得好!加油!我会成为最棒的漫画家的!

教师:请大家在小组内从“朋友”的角度谈谈对这条信息的看法。

PPT出示规则:时间2分钟,每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如琳琳的爸爸妈妈、老师、闺蜜、偶像、同学等进行评论,内容不限,只要真实即可,并用彩笔写在卡纸上。

教师:请小组逐一交流琳琳读到每一条评论时可能会有的感受。每个小组选择一条进行全班分享,要求是让琳琳感受最强烈的评论,并说明选择的三个理由。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享,全班分享。

教师小结:评论内容各种各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向评价,一类是负向评价。正向评价会让我们很开心、更有自信,可是留在我们心里感受更持久的是哪一类评价呢?(学生可能回答:负向评价)因为这些负向评价会让我们沮丧、难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和认可,觉得自己不够好。慢慢地,我们就会失去自信心,好像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算后来看不到那条评价了,但内心当中那种感觉似乎没有离开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感悟这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引出话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显得自然。评论琳琳“朋友圈”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在表达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同时,也将平常获得的来自他人的评价方式迁移到琳琳的“朋友圈”里。现场生成各类评论,既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让话题的深入具有体验感和递进性。小组挑出让琳琳感受最强烈的评论并提供三条理由,在陈设理由时给予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认识到评论可能对人的影响。

三、团体工作阶段——跳出思维的陷阱

1.活动体验:设“线”人生。

活动过程:现场拉起一条障碍线,邀请两位同学戴上眼罩来体验“盲行穿越”。第一位同学走过拉了线的路,小心地跨过线的障碍。第二位同学也戴上眼罩走一遍,但在他开始走之前,教师已经剪断了所有的线。

教师:你观察到两位同学的步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参与游戏的同学对这两次穿越有什么样的体会?

学生可能的回答:(1)两位同学的步伐,第一个谨慎,慢慢地摸索前进。第二位同学也是这样,他以为那条线还在那里。(2)我的心里没有放下,以为线在,所以不敢,只能小心翼翼地去试探。(3)因为过去的经验,我们总会介意,不敢前进。就算没有线,可是依旧胆战心惊。

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条负向评价都会在你的心里留下痕迹,或沮丧,或愤怒,或害怕,就像是在你原本平坦、无所顾虑的人生道路上设了一条“障碍线”。当你往前走的时候会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就算绳子已经被剪断了、撤走了,我们依然战战兢兢。因为那些负向评价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却把它们放进了自己的心里,在心里拉了一条又一条阻碍我们自由前进的“障碍线”。

教师:请重新回顾黑板上“朋友圈”里的负向评价:期中考试考不好,我的人生就全完了;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好;今天没有一件事情是顺心的,我讨厌自己;大家都是在嘲笑我吧,画成这样还拿出来;如果大家不喜欢我,我就毫无价值……请分析这些负向评价给琳琳心里埋下了什么样的“障碍线”。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的,我也是这样的;这些话好像就是我说的一样。

教师:在你的心里有没有这样的“障碍线”?我们曾经被什么样的负向评论所困扰?

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1)妈妈在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一个劲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真的感觉自己很不好,没有价值。(2)有一次和同学一起考了第一,可是老师只表扬了那位同学,没有提到我,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存在一样。

教师小结: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负向评价打击了我们的自信,让我们觉得自己没那么好,也可能会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感。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从自己做起,不制造这样的负向评价。但假如我们碰到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就一定无能为力、被动受打击了呢?不!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来加以应对,因为负向评价并非“铁板一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挖出这些负向评价中的漏洞,跳出这些束缚我们思维的陷阱!

2.头脑风暴:跳出思维的陷阱。

PPT呈现并举例说明思维陷阱的几个主要特征。

以偏概全:从一个孤立事件中总结出一条普遍规律,如期末考不好,人生就失败了。

乱贴标签:使用贬抑性的标签,而不是准确描述自我。

心理过滤:有选择性地关注负向信息,对正面信息充耳不闻。

非此即彼:对事物的看法绝对化,非黑即白。

归己化:认为所有事情都和自己有关,别人都在关注自己。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议论一下,一起来帮助琳琳找出这些负向评价中的思维陷阱。

教师小结:我们不能阻止别人对我们如何负向评价,但我们拥有面对各种负向评价的思考与选择权。我们可以认真吸纳某些负向评价的合理部分并认真做出改变;也可以认真反思自己面对某些负向评价时存在的思维漏洞;还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接受方式,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合理的回复,从而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下面这个活动就需要同学们运用发现思维陷阱的技能去面对某些不符合实际的负向评价,亮出我们自信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具象化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评价对一个人内心产生的影响。在强烈的体验后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改变,学习识别不合理评价中的思维陷阱,通过认知训练提升识别不同观点的技能。对负向评价进行思维角度的破解,其实也在破解学生心里因负向评价而形成的心结,并让学生学习科学理性的方法面对别人的评价,用理性替代感性,用科学引导成長。

四、团体结束阶段——我选择、我回复、我自信

教师:请同学们对琳琳收到的负向评论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回复,写好后张贴在黑板上“朋友圈”后面的“留言区”里。

学生可能的回答:你可以的!我们支持你!让“呵呵”滚蛋吧!我的理想我做主!谢谢你的激励!我会更努力的!

教师小结:“朋友圈”的评论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评论的缩影。评论会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的正向评价会激励我们再接再厉、努力前行;而某些负向评论则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障碍线”,甚至是留在心中的“隐形刺”。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认识到,无论是评价别人,还是对待别人给自己的评价,我们都应该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善良,选择冷静,选择客观理性,选择不卑不亢的回复,选择相信自己!就像林清玄说的:“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像花一样,关注自己的内在力量,自信满满地绽放!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自信的女孩子更美丽,自信的男孩子更英俊。

设计意图:“我选择、我回复、我自信”环节通过操作实践,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具有认知选择权,对自我形象产生掌控感,进而提升自我力量,增强自信心。

【活动反思】

本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在评价他人时,要有同理心、理性客观,不要给他人带来伤害;在对待他人给自己的评价上,要学会使用理智去思考辨别,客观地面对自己,提升自信。

活动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当学生以琳琳的身份回复时,如果是面对朋友圈里鼓励性与赞美性的评论,他们大多表示感谢或努力做到更好的意愿;而面对指责与教导性的评论时,学生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表达生气的情绪、有辩解、也有被动认错等。这个发现也再次告诉我们,对于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关心鼓励比指责教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有力量理智客观地看待外在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但并不能帮助学生习得与评价者沟通的能力,后续的课程可以深入这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罗斯·D·帕克,阿莉森·克拉克-斯图尔特.社会性发展[M].俞国良,郑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8.

猜你喜欢
朋友圈自我意识自信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