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亲职辅导是对家长实施的教育,是指改变或加强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亲职辅导活动,让家长形成科学观念、习得有效策略、连接实际行动,不断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建设能力,在教育“三位一体”的大背景下,彰显亲职辅导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职辅导;“C-S-C”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8-0038-03
【作者简介】蔡素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999)心理健康教研员,高级教师。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倡导亲职辅导,这是对家长进行“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家长”的专门化教育。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亲职辅导,做好家长的心理建设,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一、亲职辅导的基本概述
1.亲职辅导的基本概念。
在《教育大辞典》中,亲职辅导的定义为:对家长实施的教育,改变或加强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亲职辅导是“怎樣为人父母”的教育,让家长知道如何尽到家长职责,达到亲子和睦、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目标。亲职辅导扩充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形式与方法上的革新,其落脚点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家长的发展。
2.亲职辅导的理论基础。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联结和互相依赖的整体,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内部失去平衡、产生冲突造成的,改变或者帮助有困扰的儿童青少年,应该从改变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互动入手。家长要明白,子女有行为问题,代表家庭生病了,与其改变子女,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善整个家庭系统。
二、亲职辅导的主要内容
亲职辅导的目标一是为家长提供子女身心发展规律及内在需求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改变自身不当的教养方式;二是教导家长习得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与策略,协助家长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效能、增强适应;三是帮助有障碍子女的家长,克服教养过程中的困难。
依据亲职辅导的目标,可将亲职辅导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三大板块:一是观念(concept),通过亲职辅导,让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与观点;二是策略(strategy),通过亲职辅导,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中的方法与策略;三是连接(contact),通过亲职辅导,让家长将习得的理念观点及方法策略付诸现实的教育行动中,形成学校亲职辅导“C-S-C”模式。
1.形成观念。
通过亲职辅导,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对子女的评价标准、成就期望等,形成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并且依据规律教育子女,意识到家庭教育中关系和互动的意义,让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更合理地扮演自身角色。
2.获得策略。
有了正确的观念为基础,家长需要进一步掌握抚养和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养策略。形成策略的过程要注重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规划意识。家长要根据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改善的目标,结合家庭实际情况与事态发展来制订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3.有效连接。
亲子互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效连接就是将形成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策略迁移到现实的亲子互动中,将策略付诸行动。家长要在行动中形成序列化、结构化、逻辑性的正向行动清单,并且做到行动前有预案、行动中有觉察、行动后有反思,通过行动来改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亲职辅导的实施途径
亲职辅导的实施路径有很多,包括专门开设家长接待室,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发放学校编写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举办各种家庭教育研讨会、沙龙等。以下列举几项凸显心理辅导特质的亲职辅导活动。
1.家庭个别辅导。
每一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一个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各异,每一个家长的自身特点也各不相同,个别辅导的优势在于突出针对性。对于那些子女存在较严重行为问题或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探讨家庭内部结构和互动模式的家庭,个别辅导是较适合的辅导形式。
在进行家庭个别辅导时,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家庭成员共同讨论:在家庭的动态关系中,家庭角色分配是否合理,家庭角色期望与自我认同是否相符,找出妨碍其角色实行的原因,启发家长及家庭成员直面问题,解决困扰。
2.互助成长小组辅导。
对于那些有着相似问题和困扰的家庭来说,亲职辅导的互助成长小组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互助成长小组的对象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家庭部分或者全体成员。互助成长小组通常由同质性家庭组成,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辅导。在这样的小组中,参加的成员面对某一特定的共性问题,表达自身困扰,分享经验心得,每个成员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互助成长小组辅导实现了亲职辅导由个人智慧向群体智慧、个体模式向群体模式的转变,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发展。
进行互助成长小组辅导的心理健康教师要通晓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梳理共性问题,招募同质成员。在小组辅导期间,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成员观察并分析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从而在人际互动中改善行为。
3.亲子团体辅导活动。
亲子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家庭中的亲子组合,引导亲子间彼此聆听,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换位思考,了解彼此的内在需求,将尊重、理解、欣赏、感激融入亲子互动中。
亲子团体辅导活动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参加这类团体活动的家庭亲子冲突不大,内容可以是体验性的活动。第二类以治疗性、康复性为主,参加这类团体活动的家庭亲子互动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活动的设计具有矫治性功能,更注重活动的结构化和长程辅导,人数不宜过多。
四、亲职辅导的有效评价
1.评价的内容。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受辅导的家长习得了有关子女身心发展需求的知识,发现并且改变自己不当的教养方式,获得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协助子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自身心理成长。
从亲子关系改善来看,通过辅导,家长能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不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也不过于依恋孩子。亲子间各自都有空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
从儿童青少年自身来看,能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掌握应对心理困扰的有效策略。
2.评价的原则。
尊重性:在亲职辅导活动过程中,要关注辅导成员的尊重需要,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接纳与兼容,通过尊重启动成员的内在动力机制。
发展性:在亲职辅导活动过程中,要关注亲子双方的发展性需求,协助亲子双方提高沟通、互动、合作等能力,重构其认知体系,逐步完善与渐进发展。
协同性:在亲职辅导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家庭中每个个体的心理成长,更要关注整个家庭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及亲子关系的改善,为整个家庭系统赋能。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338-350.
[2]鲁迪·达洛斯,罗斯·德雷珀.家庭疗法:系统化理论与实践[M].戴俊毅,屠筱青,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58-76.
[3]安妮·费舍尔.青少年家庭治疗:发展与叙事的方法[M].姚玉红,魏珊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