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章节奏的重要性

2020-02-26 17:55谭香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性细节

【摘要】掌握戏剧节奏,对于调动观众情感、增强审美效应至关重要。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中的两则细节应安排在高潮之前,调整了戏剧节奏,缓解了观众的心理,为今天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关键词】《窦娥冤》;细节;艺术节奏;悲剧性;审美效应;戏剧创作

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经典名剧,《窦娥冤》的第三折历来是分析解读的重点。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通过全剧的矛盾冲突、故事线索准确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深刻理解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人物形象的特征,认真探究其中的两则细节很有必要。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刽子手押着披枷带锁的窦娥走向刑场。窦娥含冤负屈,满腔激愤,她一上场,就向天、向地、向罪恶社会发出的愤怒呐喊: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正宫·端正好】)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

矛盾一触即发,戏剧冲突几近白热化,观众也是怒火满腔。就在这时,作者急转笔锋,意味深长地推出两则细节:一是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二是窦娥与婆婆诀别。两则细节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节奏舒缓,感情细腻,柔婉情深,与开场义愤填膺的气氛和紧张急促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窦娥担心婆婆年迈承受不了刺激,就请求刽子手走后街。她唱道:“从前街里去法场我死后心中必怀怨恨,从后街里去我死后心中无冤,请不要推辞路远”(【倘秀才】),而后又提到自己的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这不仅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深切关怀,更有对父亲的绵绵思念以及临刑前不得与父亲相见的莫大遗憾。观众会联想到,当年窦娥因高利贷卖身,做了高利贷主蔡婆家的童养媳,与丈夫成婚不久就守寡,与蔡婆相依为命。虽然是这样的婆媳关系,在自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婆婆,窦娥是多么善良!而此时,她的父亲又在哪里?

笔者认为,作者将这两则细节巧妙地穿插在窦娥临刑之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是从观众审美心理出发调整节奏,调动观众结合剧情积极思索,为后面的高潮酝酿情绪,增强悲剧性,使戏剧的审美效应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艺术中,节奏起着控制着观众的审美心理、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在《窦娥冤》第三折开场中,窦娥不屈的呐喊与刽子手的杀气交融,节奏紧凑而急促,加之行刑前杀气十足的氛围,这无疑绷紧了观众的心弦。其实,这只是本折戏高潮的前奏,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才是高潮,才是真正感天动地、震撼观众灵魂的大霹雳。大霹雳到来之前如何进行艺术处理?(《论悲剧艺术》)艺术大师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在大霹雳发生之前,应根据生活运动的逻辑运用艺术手段将急促的节奏调整一下,使观众绷紧的心弦得以缓和,为高潮的到来做心理蓄势,以增强戏剧的审美效应。关汉卿在戏剧高潮之前安排的两则细节正是席勒所说的大雷电前“放出的小型霹雳”。

两则细节,呜咽低回,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窦娥走向生命终点之时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是对这个无情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从审美效应看,它使观众的紧张心态暂时缓和,诱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结合剧情,观众自然会浮想联翩。在前两折戏中,观众目睹了元代社会的三重邪恶势力是怎样把一个安分守己、孤立无援的柔弱女性一步步地逼上绝路的残酷现实:骇人听闻的高利贷向窦娥索取的是人生自由,犹如一道枷锁束缚着窦娥的身心;横行霸道的地痞流氓向窦娥索取的是妇女的尊严和贞操,窦娥奋力反抗却惹上官司;以梼杌为代表的贪官酷吏不但使窦娥身陷囹圄,且向窦娥索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三重邪恶势力一重比一重凶顽,一重比一重疯狂。窦娥就是在与这三重邪恶势力的对抗中锤炼了反抗的性格。于是,作者在剧情逐渐走向高潮之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两则细节,这两则看似小霹雳,但却格外感人。人们在情感上同情窦娥的不幸命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无比憎恨的情绪,并由此产生了一连串的思考,增加了戏剧的容量与波澜。

两则细节之后,惊心动魄的大霹雳终于打响了!法场上,窦娥面对着扼杀自己生命的罪恶社会毅然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誓愿,向这个黑暗而混乱的社会发出最强烈的抗争。三桩誓愿感天动地,那火山一样喷发的愤怒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悲剧的审美情感由此而产生。试想,倘若作者不安排这两则细节,那么将是满台霹雳,电闪雷鸣。既没有恳求,也无须别离,只需刽子手手起刀落,窦娥就倒在血泊之中。这样处理或许不乏壮烈之感,但艺术的节奏却被破坏了,舞臺上缺少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人们的审美心理失去了平衡,悲剧的审美效应也自然不会得到完美的体现。

清代散文大家刘大櫆说:“文章最要节奏”(《论文偶记》)就文体特征而言,戏剧对节奏的要求比散文的要求更高。因为戏剧强调三度创作,即一度创作在剧本,二度创作在舞台,三度创作则在观众的心理。这就说明要重视剧本付诸舞台之后的审美效应。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两则细节的创作实践,不但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对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启迪。

【作者简介】

谭香玉,任教于辽宁省本溪市第四高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窦娥冤悲剧性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细节取胜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