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鹃
【摘要】笔者运用“言文共生”理念,初中文言文教学课例,从“教师精准备课”“学生兴趣培养”“师生素养提升”几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言文共生;初中文言文教学;课例探究;教学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共生教学,是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共生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指导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状态,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否如此,笔者用初中文言文教学“言文共生”课例进行了探究。
一、定位“言文共生”教学目标,有利教师精准备课,提高课效
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語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文化本身。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要求语文教师备课精准,既狠抓语言,又放眼整文,从而“言”“文”结合,和谐统一。
笔者用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进行课例探究。授课老师第一次试教沿用传统教法:先“言”后“文”,即先“落实字词”;接着“逐句翻译”,疏通文意;最后理清结构,抓论点“舍生取义”,悟孟子“本心”。目标定位分散,想实现的教学目标较多。“老师赶场满堂灌,学生吃着夹生饭”,品“言”不透,悟“文”不深。导致“言文分离”,学之无味,收效甚微。
定位“言文共生”目标,按“品言悟文—因文辨言—以文归旨”思路重新设计。课前“导学”,学生自主阅读,解决机械识记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释义,初读内容。课上重点“解疑释难”,学生提疑难点,生生互评,教师启发点拨。摒弃先“言”后“文”的繁冗沉闷,遵循“品言悟文———因文辨言”的阅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文归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建“言文共生”的教学环境,有利学生兴趣培养,提升能力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什么是活?无疑是教师的“教”能让学生“活”学“趣”学。探究发现,“共生”教学一大特点就是“以活激活”,即内容和形式相互统一、互相作用。
在教学《鱼我所欲也》,理解“箪”字时,教师引入“说文解字”,运用造字法释义:
从内容到形式,象形说“言”,学生自觉驱遣想象,由“言”及“文”,不难理解孟子意为讲述人们在面临“生”与“义”选择时的一番较量,不难领会舍“生”取“义”的可贵。“言”之奥妙,“文”之深刻,在“言文”共读中,师生实时交流,生生实地习得,趣味浓郁,课堂呈现“言文共生”佳境。
同样,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逮“思”“善”两字,学生分角色朗读,代入体验,品察邹忌智者形象及威王明君风范;教《出师者》表,设计“这篇表讲述了哪些内容?抓关键词句提炼每段内容要点,理清思路。”等,创建“言文共生”教学环境,以活激活,以活激趣,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趣学,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三、训练“言文共生”思维,有利师生素养形成,促进创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方面,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会在这四个维度上体现价值,亦是中考的考查内容。
这要求教师先“生”先“活”。先“生”,即教师先有自我阅读的“共生”思维,“共生”发现与体验;先“活”,即教师在自我思维训练和阅读体验中生成教学智慧和教学创新。
比如,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湖心亭看雪》中有段环境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景孤寂旷远,清心寡淡,透出作者品性孤傲高洁、遗世独立。单从文字表层解读,易止于浅陋,只见景物单一萧条,不见情感丰富,意旨高远;冒然直奔主题,结合时代、作者境遇来一通“高谈阔论”,对作者深层情感的体会和意旨的把握又未免浮泛。教学中可这样设计:
请将括号用词与原文对比,分析作者为何不用括号内文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作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皆)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关注字词品析,对比理解画面:雪大持久,气候萧条,视角高远空旷,所见只能是“一白、一痕、一点、一芥”。置身天地,人与景极渺小。作者却醉心冷落孤寂之景,兴味盎然去看,且有备而去,竟如此之“痴”。循着“言”,因着“文”,见微知著,拓展提升,“痴人、痴景、痴行、痴情”自当了然,学生既掌握了文字,也领悟了文旨。
“言文共生”的高阶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能力,这在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会有明显体现。比如,设计“模拟命题”,学生自主命题。这意味着“品言读文—因文辨言—以文归旨”一系列思维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言文共生”教学成果在实训中最好的检测。经过长期“言文共生”思维训练,学生掌握文言文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养成“言文和谐”的阅读习惯,就能很好适应中考,形成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追求“和谐”,是文言文教学“言文共生”的目的,看得见学生的成长是“言文共生”的教学核心。“共生”必是自然,符合语文课程特征、学习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识规律。构建“言文共生”教学环境,实践并创新“言文共生”教学法,让艰涩深奥的古老文言生动鲜活起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学生,形成优秀的文学文化素养,使之成长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提出背景及基本特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6(04)
[2]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7)
[3]黄厚江.看得见成长的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4]陈宏资.文言文有效教学探究[J].湖南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