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嘉奇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1]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传播先进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拥有深厚的土壤,对当代大学生也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显得必不可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设计了“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对吉林省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对此次调查问卷相关内容汇总如下:
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主要对长春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等5所院校进行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各高校4个年级本科生。
本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以电子问卷形式为主,借助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送问卷。
此次调查主要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全部参与调查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了解以及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认同度基本认识;其次是对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相关问题的调查;最后一部分是为对没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相关问题的调查。在获得调查问卷数据后通过“问卷星平台”的信息处理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
此次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1 000份,在为期一周的调查问卷发放后,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6%。
在996份调查问卷中,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62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934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6.22%。
1.获取宗教信息途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了解宗教的途径中,有24.2%的学生通过“家人”认识宗教,有5.73%的学生通过“朋友或同学”开始接触,5.92%的学生通过“路人发宣传册”了解,0.5%的学生表示通过“专门的传教团”了解,43.47%的学生表示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宗教,其他形式的有20.8%。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与接触的途径并不单一,而其中主要来自家人及书籍或网络的传播。其中家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5年前徐俊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中的结果相同。“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具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多是因为亲友的引导”[2],因此这一调查结果应引起重视,同时相关书籍以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当问及在校园内是否收到过宗教宣传品时,全部调查者中有1.91%表示“经常”,16.57%调查者表示“偶尔”,81.53%表示“从未”,从这一方面体现出高校校园内对于宗教非法宣传的管控相对较成功。
2.对宗教基本认识的分析
在全部调查者中,有504名调查者认为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历史文化”,占调查者的50.6%,有79人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占总调查者的7.93%,有276名调查者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占总调查者的27.71%;在科学与宗教是否对立方面,有47.99%的学生认为是“对立可协调”的,有7.03%的学生认为“对立不可协调”,有16.06%的学生认为二者“不对立”,有28.92%的学生说不清;在邪教与宗教是否一样的调查中,有63.96%的调查者认为“不一样”,有27.01%的调查者认为二者“有相似,但是邪教违法”,有1.91%的调查者认为“两者一样”,有7.13%的调查者认为“说不清”二者的关系。
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中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3],所以从中可以见得,理念的正确与否意义十分巨大,这一点在宗教信仰上也一样。而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出,调查者中普遍对宗教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对宗教认识相对理性,同时对于宗教的认识具有一种发展性的眼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事物的包容性较大。但同时也看出部分学生对宗教与科学、宗教与邪教之间的关系缺乏准确的辨别能力,无法对其关系进行准确的判定。
3.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关认识的分析
全部调查者中,当问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时,有76.41%的调查者,即761人认为两者“能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表达“不能相互适应”的调查者有102名,是调查总和的10.24%,表达“说不清”的调查者有133名,占调查总和的13.35%;表示“清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者占55.42%,表示“知道一部分”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2.47%,其中还有2.1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途径上有66.67%的学生表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有21.39%的学生表示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获得,而书籍、宣传报和说不清的学生一共占11.95%;对大学生最主流的价值观的调查中,选择“相信马克思主义”这一选项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6.47%,选择“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有18.47%,选择“认为金钱和利益最重要”的有6.02%。
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宽容的心态,认为可以使二者相互适应并协调发展。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表达为说不清,从中可以分析出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相关宗教政策了解不够。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调查对象表示清楚了解,而了解途径主要在思政课堂上。这方面说明,虽然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己,但是还有很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够,体现出矛盾性。
4.对我国宗教政策了解程度分析
在调查学生是否了解我国宗教政策上,有145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占总调查者的14.56%,有630参与者表示“了解一点”,占总调查者的63.25%,有221人表示“不了解”,占总调查者的22.19%;在问及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能否信教时,有26.81%的学生表示“可以”,有52.31%的学生表示“不可以”,还有20.8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就明确规定:“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4]同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5]中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从加入共青团的那一刻起,青年人就已经做出了信仰的选择,成为无神论者。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出,大学生对宗教政策了解得不多,同时从基本的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能否信教的调查数据得出,很大一部分高校青年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没有明确了解。
1.有宗教信仰大学生调查基本信息
在62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男生、女生分别占58.06%和41.9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占比分别是59.68%和40.32%;被调查者中有22人家庭所在地为“三线以上城市”,占总数的35.48%,有16人为“县城”,占25.81%,有6位学生为“乡镇”,占比为9.68%,有18位学生为“农村”,占比为29.03%。
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独生子女占比重较大,城市和县城、农村间分布比较均匀,这一调查结果与以往预想研究有一定差异。“因社会角色、性格特征等原因,女生宗教信仰多于男生”、预想 “农村生源大学生因农村迷信思想更重,对宗教认同应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6]这些在以往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在此次调查中并没有出现。这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有一定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使我国城乡青少年之间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差距在缩小,因此对于宗教信仰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自然会变小。而此次调查显现的独生子女占比较大情况,体现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在更多方面表现为情感寄托,因此这部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生子女在日常情感生活中更需要他人的关注与关心。
2.对信仰宗教种类的分析
从调查中得出,总信教学生数中信仰佛教的学生占总数的46.77%,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学生占总数的14.52%,信仰伊斯兰教的占总数的6.45%,信仰道教的占总人数的9.68%,信仰其他宗教的学生占总调查数的22.58%。
从中分析出,佛教偏多,说明其在中国长时间的传播中,使佛教在我国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更深入人心,其次是近代传入我国的西方基督教或天主教,这表现出近代以来西方宗教在我国的宣传确实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并逐步影响到我国青年人。
3.对宗教信仰虔诚度分析
基于虔诚度调查共设置7道题,分别为宗教信仰途径、宗教信仰原因、对信奉宗教的教义教规了解程度、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宗教对个人生活或学习有影响时取舍情况。其中在宗教信仰途径的回答中有64.51%的学生表示受“家长和亲戚”的影响,而“主动选择宗教信仰”的学生占有11.29%,“外籍教师”与“传教团”的影响分别为1人;信仰宗教的原因中有50%的学生表示来自“家庭环境或民族的影响”,33.87%的学生表示出于“寻求心灵寄托”,30.65%的学生表示为“修身养性”,24.19%表示希望“消灾祸保平安”,有27.42%的学生表示为“对某种宗教文化的向往或教义本身的说服力”,有16.13%的学生表示为“真理的力量”;对所信的奉宗教的教义与教规了解程度调查中,有17.74%的学生表示“十分清楚”,有3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只是大概了解”,有24.19%的学生回答为“不十分清楚”,有20.9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对宗教在生活中的地位重要性中,有7名学生,即11.29%表示“缺少它意味着信仰缺失,无法正常生活”,有22名学生,即35.48%表示“有一点影响,但可以没有”,有6.45%的参与者回答“有影响,缺少它无法安心学习”,有24.19%的回答“说不清”,19.35%的学生表示“没有影响”;在回答当宗教对个人生活或学习有影响需要进行取舍时,有24.19%的调查表示“决不放弃个人信仰”,回答“看情况而定”的学生占67.74%,有5名学生明确表示“放弃个人信仰”,占总人数的8.06%。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首先,学生们对于宗教的选择大多受家庭、亲人等和自身关系亲密的人影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同时也表现出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相关教义并不清楚,所以出于自身对宗教的虔诚而选择信仰的学生占很小的比例。“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7],显然,这些同学称不上具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也正如张雪红所说:“目前所谓的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多是一种‘相信’‘依赖’,如相信星座、生肖、血型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或在考试之前通过临时祷告、求神拜佛获得的内心的平衡,而并不是‘按照宗教教义指导自己行为’的真正的宗教徒”[8]。所以,大学生只会在有需要宗教寄托时表现出对宗教的信仰,因此不会做出具体的宗教行动,比如参加相关宗教活动等。其次,对于宗教的重要性以及放弃宗教与否时,调查数据展现出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的信仰虔诚度不够,在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会选择放弃现有的宗教信仰。同时,表现出宗教信仰更多是为寻求心理寄托,这与个人的某些心里需求有一定关系。这些调查结果表现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因此在这一调查结果下,坚定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对宗教活动参与方式分析
在这方面调查中发现,选择“家庭聚会”的学生有17人,有27.42%的比率,有18名学生表示会选择去“正式的宗教场所”,占比为29.03%,有8人表示会参加“学校宗教组织”,占比为12.9%,有4人表示参与方式为“本人自发活动”,占比为6.45%,有28人表示“没有”,占比为45.61%;在所参加宗教活动是否有政治方面言论中有15名学生表示“有”,占比为24.19%,其余占比为75.81%的47名学生表示“没有”。
从中分析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并不十分了解,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的方式和地点主要是我国宗教政策不允许的场所,同时在这些不正规的宗教活动中出现有关政治方面言论,这一点需要重视。
1.对无宗教信仰学生的宗教基本态度认识分析
在调查青年大学生对有宗教信仰者的态度时,有768人表示“尊重其信仰自由”,有119人表示“别人与我无关,反正我不信”,也有38人表示会“敬而远之”,同时也有9人表示“宗教是愚昧的,劝他不要信”;当学生们在校园遇到传教的人时,有459名学生表示会“不予理睬”,有215名学生表示会“断然拒绝”,有221名学生表示会“向辅导员或相关部门报告”,有39名学生表示会“与之交流”。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具有对宗教信仰学生的包容与理解,尊重其信仰自由,同时也表现出高校作为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们也更善于用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但是在对遇到“传播宗教行为”的反应中也体现出学生们对非法传播宗教有明确的态度。
2.对无宗教信仰学生的宗教认同度分析
在所有无宗教信仰的934名学生中,对宗教“有认同”的学生有299人,“没有认同”的学生有304人,表示“现在没有,将来可能会有”的学生有331人。
这一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不排除随着今后生活以及某些方面的变化,导致部分学生转而信仰宗教,就如恩格斯在谈论早期基督教时指出,宗教能够“拨动在无数人心胸中唤起共鸣的琴弦”[10]。这虽然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选择,但平时也应该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现状的了解与帮助。
3.对高校宗教相关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
在这一问题调查中,对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宗教方面教育时,有49名学生表示“有,并开设相关课程”,有45名学生表示“有,经常召开相关座谈会议”,有218名学生表示“印象不深刻”,有622名学生表示“没有”;同时有532名学生表示学校应该增强大学生宗教常识及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并表示大家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而学生们对此类教育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内容为:宗教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我国宗教制度和宗教政策,分别为620人、412人、408人。
从以上可以得出,现在高校对于宗教的正面教育工作不够,这对大学生通过高校这一正规的途径来了解宗教及我国宗教政策,对宗教产生正确认识,并更准确的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途径还不畅通,不利于高校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在996人中,虽然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比不大,但是绝对数不小,共有62人。其中在调查分析中展现出的各种现象,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方面,比如大学生普遍对我国宗教政策不了解、无法完全正确地看待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在进入新常态的当今世界,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不可忽视。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年轻人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予以重视是高校相关部门要特别重视的环节,进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并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群体,其宗教信仰问题更是当前高校相关部门要特别重视的环节,为探索更多适合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宗教相关问题的对策,使高校大学生成为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