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龙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应用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教师是启迪学生思维、塑造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教师的职业素养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宽阔的知识背景和传授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一个有机整体。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宽阔的实践能力、专业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在工作中正确把握科学问题,研究、认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高校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位大学生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缺乏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赤子之心,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使者。因此,向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文化,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高校教师的最重要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必须自己具有崇高的政治素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依法执教[3]。
教师的职业素养首先体现在师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4]。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而“德”是先于“才”的更为重要的素质。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要有“德”,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才有基础和能力把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政治意识传授给学生,才能用优秀品德影响人、感染人。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职业,教师的品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乐于奉献、不计得失。教师要牢记育人初心,厚植敬业守道高尚情怀,铭记从事教师职业的初心。高校是培养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专门人才的学习场所,教师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把先进的知识文化传授给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富有爱国精神,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为人师者率先范,教师的品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感悟。教师必须铭记自己的使命,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用勇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成为“学高”“身正”的有道之师。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做知心朋友,与学生交心,关爱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在学生迷茫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在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家人般的关怀。
3.坚持以德立身,模范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立德树人”融于其中,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热爱祖国和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与社会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体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在指导社会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培养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尺之一。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和创新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学习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学习目的,但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修养对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知识传授主体的高校教师理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5]。高校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不仅仅体现了教师本人丰富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给予学生更好的思维启迪,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素养养成的过程就是在素质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高校教师是一个能够影响人格的崇高职业,其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底蕴。
高校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植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二是能驾驭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三是正确的教育态度之上的教育文化素养。“育人者,必先育己”,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榜样,就应具备基本的、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2.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体系相互链接渗透、相互支撑,对于某一学科专业来说,其知识体系更为紧密,处于知识传授顶端的教师对其学科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研究至关重要。如果只满足于讲授几门课,不对其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讲课也只能是机械式的传输,结果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更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对所讲授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基本理论、基本脉络清晰,清楚该课程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联系、与专业外其他学科的相关联系,以及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3.熟练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如何把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撑[6]。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针对不同群体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并创造性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因此,高校教师在具备通识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打造不同的教学模式。
4.扎实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归宿,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用于实践。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运用技能传递给学生,它一方面影响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也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在研究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研究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具体结合、指导生产实践的方法,并与时俱进。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把知识的应用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些年来,有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或宣扬西方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或将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带到课堂,负面情绪明显,甚至是传播道听途说、偏激片面的不良信息,这种行为,将影响到青年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识,也将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些有悖师德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虽然属于个案,当事教师也得到了应有处理,但影响却是广泛的,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严重地伤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我们当然要“对于有悖师德者,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7],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弥补。
由于受专业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教师存在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于学术研究比较突出的教师来说,一般是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的知识体系研究把握的比较准确,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对自己从事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研究很少。教师缺乏对整个学科乃至专业的知识体系的研究和把握,就不能讲清讲透一些专业知识的联系与应用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8]。博学多才应该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要坚持继续学习,紧跟现代知识更新,把最前沿的知识和学术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不能分割的,学生只有清晰知识体系的脉络,才能对知识掌握和应用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否则只能是上课听了,课后忘了,不知所云。只有教师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才能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如果不能把握一个学科领域知识间的清晰脉络,高校教师就不能把这一学科知识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更谈不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一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思维将成为孤岛,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仅限于讲授某一专业极少的几门课程,而对相关课程知识系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这一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内在结构的了解,其结果就是为了教课而教课。
大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学生的需求已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还需要更宽阔、更广泛的知识,更需要把握各种知识的融合,对创新思维的渴望已经成为学生的更高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有创新思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创新能力培养发展。但我们很多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匮乏,对学科间的融合,特别是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很难开放与学生间的交流渠道,进而通过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给养。
很多教师对专业学术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缺乏兴趣,特别是缺少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凭着感觉指导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缺乏深入了解,只是满足于“讲好课”,满足于讲授碎片化了的知识,以达到学生课程结业的目的,更缺少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专业研究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也是学术研究,而且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是更重要的学术研究。当然,不可能每位高校教师都在专业学术研究上有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但对于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应该成为每位高校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9]。
科技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科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了解知识的应用背景更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能促使他们更多地思考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路径,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高校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讲几门课,更重要的是把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背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课程知识应用背景的研究与思考,讲清知识的应用背景和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用正面的、权威的、顺畅的信息去影响、教育高校教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站位和道德品质水平。比如“学习强国”APP,就是非常不错的宣传与学习教育平台,再如吉林省委宣传部的“长白山e支部”APP,极具地方特色,喜闻乐见;另外,要同样重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政治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交流培训会、教育访学等形式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文无定法”,学习教育也要生动灵活。
制度化地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研讨,由校内至校外,由省内及全国。如以学年为周期组织重要基础课的教学研讨,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吸纳其他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以1~2个学年为周期,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创新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全国性的相关教育教学研讨会;组织开设校内教学研讨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并做主题报告。高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每位教师都要有计划地开展教改,并形成教改(教学)论文,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部分。
同一门课程鼓励多位老师授课,便于集众家之长,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寻找最契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便于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校内同一学科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互相听课、比较,并给予效果评价。
限于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对外学习交流机会少,参加学术会议或教学研究会议的机会更少,容易造成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学术研究方法等固化,不能时时接受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新时代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可以通过教师校内轮训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如请校外知名且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名师到校讲学、指导教学,聘请的授课教师讲授内容应多元化,既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的讲授,也要有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讲座。
知名大学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校。针对不同高校、不同层次学生,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10],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有所不同,但也不能为了顺应学生学习而降低教材难度、深度,甚至割裂教材的知识体系。适合的教材和知识体系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特别讲究实用性,应鼓励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自编教材。同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讲授课程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不同将导致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差异,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尝试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是教师的常态工作,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反转课堂等均应视不同学科引入课堂。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两只手,是相辅相成的,两手都要硬才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只有科研与教学结合,才能把最新的专业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也是认定一个高校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度。当然,科研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教育教学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特别是应用研究型高校更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