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莉,刘 凯,余 乐,徐 燕,陈淑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立德树人”本义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关于“三不朽”的论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体现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的行为规范,任何时代都强调“德”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
高等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是树立教育道德与培育人性道德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是明确立德树人的实质内涵。
“立德树人”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校的立德树人,要注重“德”。一个人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核心是“德”,所以“立德”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核心目的便是培养能传承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等教育中的“立德”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报告中用了三个德,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立德”指明了方向。[2]
1.明“大德”是明能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有利之德。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出来的栋梁之才,不仅知识储备要丰富,并且要有奉献精神,能将小我融入大我。因此,高校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统一,这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明大德的根本方向。
2.守“公德”是守能对社会风气、文明进步有利之德。青年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坚持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因此,引导青年人来捍卫基于法律和公共秩序的良好习俗的社会道德,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要素。
3.严“私德”是严有助于个人严于律己、常于反思的有利之德。青年人怎么在现实生活的道德现象中提高判断能力,做到勤学善思、慎思笃行,真正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上“严私德”的意义是现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所要做的事情。
高等教育中所谓的树人,含有以德服人、树人以德的核心意义。习近平常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段话,来说明学会做人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第一,高等教育中说的树人,具有良好的正义感是其第一要素。每个人若从内在看,要自我反省,先修自身之德。只有当每个人在精神上拷问自我后,才能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从外部的角度来看,要树立青年人的浩然之气,树立青年人对家国的热爱之情。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为理想和信仰建立一个坚实的精神基础,并用坚定的政治方向作为稳定思想的方向舵。
第二,当代青年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有对民族的热爱和宽广的视野。如何使受教育者能够对社会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为推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最终完成一个大学生向新青年的转变,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三,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能艰苦奋斗、能肩负重任的青年人。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育劳全面发展的年轻人。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理念便是以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正是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下,我国当代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很多都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意识。当代大学生对独立、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受到极大影响。在这转变的关键时刻,新的社会环境,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传播到我国,这些价值观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严重的冲突,使他们的三观严重偏离。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生心中的信念是当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学生的政治认识容易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淡化,导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学生心中信念发生动摇。[3]
受社会转型和人才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功利性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某些大学甚至视大学生为装配线上的产品。它向大学生添加的各种技能纯粹只是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当前高校的“立德树人”是众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高校不仅要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术研究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单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仅是高校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才应该是立德树人更重要的培养目标,这能够使他们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之一,教导学生摒弃功利主义,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培养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学术能力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所必须的要求,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挑战性,最终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工作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到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受到新媒体平台的促进。这不仅是世界各国的习俗和文学艺术的交汇,更是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交融。当前,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向往现象,这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并且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追求的西方式自由会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当前受新媒体“指数爆炸”性发展的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善恶难分,许多夸大炒作,恶趣味的信息泛滥,这对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青少年难以抵御诱惑,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被不良信息误导而误入歧途。面对这些问题,高校立德树人必须在尊重多元文化传播和网络自由的同时,制定合理的青年培训计划,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易事。[4]
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这种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多元信息,给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环境所带来的信息泛滥干扰了当代高校教育的环境,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1.由于大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发展定型的关键阶段,当此之时,正是其三观最脆弱的时候,极其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这对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能接触全球各种教育方式,这虽然让教育者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资源,但是也降低了教育者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控制力,对教育成效产生了负面影响。
3.当代大学生的家长虽然是三观基本形成的成年人,但是也难逃脱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某些家长受到西方一些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并且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也传输到孩子身上,这对正处于三观并未完全形成的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并且也加大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难度。
建立有效的政治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新青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他们向往理想,但也注重实际;对成功渴求,但追求的目标更加功利;拥有自信,但缺乏压缩能力;充满个性,但团队精神有所缺失;追求创新,但容易受到不同信息的影响。在对规律的把握逐渐“深入”的同时,对价值的引领却呈“浅出”态势。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在“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的帮助下,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的人数”有所提升,但“点头的人数”还需要努力。总而言之,第一,对于政治理论的解释是模糊的。虽然客观阐述了一定的重大历史成就,但对于重大历史成就背后的关系和思想解释不足,难以在现实中处理学生的内部问题,导致诉求不强。第二,支持学术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仔细分析学术基础,慢慢将党的指导思想化做青年人的政治素养。第三,分析缺乏合理性。思想政治理论的启蒙,应着眼于时代的课题,即古人所说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当我们不能对于重大问题的机制进行剖析时,对于基本内涵进行解释,并对其发展的动向进行预测,就很难真正为青年人创造价值。[5]
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融合便是立德树人。其中,教育内容的高质量,是实现平衡的第一要素。互联网对于育人的环境进行了重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化发展成为主要趋势。即使一成串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年轻人心中的印象发生了变化,但融合中的异化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警醒作用:一是盲目的教育方式。误认为信息设备是教学目的,与“内容为主”的原则不相符。各种云平台、智慧课堂层出不穷,但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许多对于信息化设备的需求并不实际。纯粹就是权宜之计,用来满足课堂评估的需求。它不仅没有实际效用,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二是较浅的教学设计。虽然互联网可以让年轻人便利地获得知识,但是其信息的特点破坏了逐步进行的学习方式,使功利主义盛行。第三是娱乐与教学的关系处理。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是从老师的“手中”引导到学生的“心中”,如果对技术手段过分依赖,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吸引人的科技上,从而对这科技展示的背后意义有所淡漠 。科技弱化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之成为为学生与机器之间的单向交流,使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与对“立德树人”的信念形成障碍。最后,一般量化考核问题。使当代青年了解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具有感情的,这意味着量化考核的指标将很难构建。只有精准定位、大量收集信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用行之有效的模式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逐步探寻人才教育中的规律与逻辑。但是,一般来说,高校并不重视数据采集,对于课堂的分析评价仍使用普通的量化方式,对于教学评估和反馈难以准确进行。
老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者,既要立德,又要明道;既要善学,又要敬业。职业素养的高低体现了高校对于师德建设的高度。然而,当道德范式成为教师所必须达到的道德标准时,历来是不完善的,也导致教师情况的“困难”。一方面,教师道德投入的有效性受教师道德教育体系的影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规范的教师教育模式,内容缺乏吸引力,而且更随意,与“教师内在的道德修养”还有距离。另一方面,向学生输出的难度受知识与标准化之间的矛盾影响。本质上,年轻人的理想和行为准则受到了“立德树人”的意识与社会价值观影响,其中的“思维范式”非常严格,就是立德树人的目标。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中对思维范式有一定的要求,但“思维构成”是其组成的核心,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引领中,自主权应该是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因此,如何在“思维构成”与“思维范式”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将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产出效果,影响教师的就业难度。由于各种矛盾在社会转型期出现,导致一些教师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厌倦: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在一些人的眼中已经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教师安静自主的教学环境受到了功利主义削弱,并且经常出现师德缺失的情况。
公共话语的表达,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使得娱乐性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一些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多地受到泛娱乐的感染,精神层面变得更加肤浅。一方面,西方利己主义的文化传入导致了很多青年为了追逐利益而出现道德危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在网络中漫游成为了年轻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娱乐文化参差不齐,很多粗俗的娱乐文化影响了青年人的道德判断。人们的道德理想,自主思维逐渐丧失在广阔的泛娱乐中。那些肤浅的娱乐产品污染了大众文化,并对当代青年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社会,注重流量及财富,很多自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流量和人气而不择手段,他们用夸张的标题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用煽动的话语掩盖事实的真相。在各种难分对错的环境中,很多青年逐渐丧失了理想的头脑和对道德善恶的判断,成为了“网络中的键盘侠”。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各种问题指指点点,却并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他们用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却对自己放纵不管。这种对个人和他人所呈现出的双重标准,是对价值判断的丧失和独立思维的缺失导致的。这也对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高等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是一项需要长久努力的工作。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树人实施的基本要求在这一重要论述下阐明了。相比之下,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些大学所缺乏的。即使建立了联动机制,评估措施也相对缺乏,导致软指标难以实现。对任务的模糊界定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修养教育体系”仍有不小的差距。随着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门槛也提高了。如何坚持专业定位,如何参与教育标准的探索,并在人才的考核和评价中融入立德树人的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首要难题。实施立德树人,要把大、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做好道德培养工作,为工作场所所需要的素质铺平道路,有必要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度融合课堂中的德育课程。但由于其范围大、因素多的原因,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既要满足教育主体的共同需求,又要考虑到自身的个性需求,在家庭、学校、社会等领域相互学习各自的优势,构建一个核心的、无边界的动态教育体系,是立德树人整体布局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只要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中正确树立,对于课程安排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对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就能够很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