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研究

2020-02-25 14:34
关键词:三进思政课专业课

高 扬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湖北 襄阳 410021

2018年5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修订培训大会上,提出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革命”理念,即理论到教材的“话语革命”、教材到教学的“课堂革命”、知识到价值的“思想革命”。同时,强调思政课要贯穿一条红线,即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要完成“三进”。[1]目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经形成了共识,尤其是湖北省“五个思政”理念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课程思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现实条件与主体要求在很多高校还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各类地方院校,基于传统观念、办学条件、队伍水平、形势发展等多重因素,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新时代如何将“三进革命”落实到“课程思政”中,如何完成思政课和专业课在“立德树人”时的双向合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回顾

高校“三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策略,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经历了“三进工作”到“三进体系”,再到“三进革命”三个阶段,这既凸显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三进”的重视,也显示了学界对“三进”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思政课“三进”研究取得的成果显著,如董方侠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2]、艾四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丁国浩的《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4]等著作都有专题论述。

(一)有关专题内容的“三进”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思政课“三进”必须体现时代要求。有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推动中国梦“三进”进行了思考[5];有学者展开了十九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机制研究,提出构建一个“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6]

(二)有关“三进”内在机制研究

思政课要完成“三进”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三进”的内容、教育主客体、教育载体等要素。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思政课“三进”之新学术生长点,提出需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静态和动态的关系、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7]

(三)有关“三进”典型案例与课程实践研究

有学者介绍了上海大学、长江大学思政课“三进”工作情况;也有学者对具体课程展开了讨论,如纲要课中国梦“三进”路径研究。[8][9]

二、“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耦合的时代背景

(一)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时代要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既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落实“三进革命”的时代使命成为重大课题。

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成高校课堂的教材并渗透到每一个专业课程中,教师如何内化最新成果变成教学语言顺畅地传输到学生客体,学生如何将文字理性转化为情感认知进而把知识内化为行动,这些都是当前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迫切任务,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践行的基本要求。

(二)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形势

在国内,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民心士气激昂向上,政治认同、道路认同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社会民生的基本领域面临不少难题。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各种舆论观点层出不穷、泥沙俱下。

国际上,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前景热议纷纷。与此同时,欧美主导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余波未息、威势犹在。他们不甘心丢掉自己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居高临下、赢者通吃的地位,对中国的发展既嫉妒又恐惧,因此,加紧运用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三)新时代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迫切诉求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其个性特点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独立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日趋突出,对新生事物、新文化、新观念接受能力极强。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修养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在政治认同和道路认同上比较坚定,但在具体的政治信仰选择上以及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上的认知又较为迷茫;二是道德认知方面,普遍具有朴素的善恶价值观,对社会丑恶现象表示本能的反感,但在道德践行中有时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甚至走弯路、错路;三是学业认知分化。为了能时刻顺应时代变化,大多数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手段,做到紧跟时代潮流,既注重学习成绩,又注重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但还有少数同学撞钟混日,或轻浮或苦恼地对待学业;四是对生活态度的变化。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成长的环境、生活中经历的事件能够理性分析,但有少数同学因生活事件或经历产生消极情绪,并对生活、就业等前程失去信心;五是网络身份变化。大多数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互联网产品和软件进行生活学习活动,但对网络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导致多种形式的上当受骗,如没有深刻认识“校园贷”的危害,没有意识到上网成瘾及网络暴力对人精神的极度损害。正是鉴于新时代高校学生特点和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推进“三进革命”就必须与课程思政紧密勾连,保持二者的有效统一和积极互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来说,情况并不乐观。除了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参次不齐、课程内容较为晦涩枯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等因素影响外,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也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想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充分调动他们对于思政课的兴趣爱好,把思政课上成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扎实推进“课程思政”,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高调宣教,又要润物无声。

三、建构“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

要完成“三进革命”的时代任务,必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杜绝“两张皮”的不良现象,这其中有三个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把握二者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系;二是推动二者在实践上的有机统一;三是探索建立可操作的教学模型。

(一)“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的理论勾连

高校“三进”既是一个常规工作,也是当前一项重大课题。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及时、有效地在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完成“三进革命”,就必须深刻剖析二者的内在逻辑,找到客观的内在联系。

1.“话语革命”中“课程思政”的知识建构。所谓“话语革命”,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育人话语,不玩高深,避免晦涩,变“政治术语”为“生活话语”,让学生不仅在思政课上能听懂,也要让学生在专业课上能潜移默化感受到。专业课教师要首先完成理论的“内化与转化”,采用“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经济的”语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学生。

2.“课堂革命”中“课程思政”的本领塑造。“课堂革命”除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创新之外,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本领(专业性)”的同时,能够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不只是有报国创业的情怀,更要有建功立业的真才实学。

3.“思想革命”中“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高等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体系的“内化”,然后“外化”于行,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才干。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处处体现爱祖国、爱党、爱人民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这既是“三进革命”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终极诉求,二者体现出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二)“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统一

“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逻辑勾连,更在实践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在成长目标、社会评价、价值实现等实践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要做到二者相互补充,有机统一,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理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基础作用。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只有从思想上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人,否则,“本领越高、危害越大”,势必走向自我毁灭的歧途。高校必须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思想引领作用,不让学生人生之路走偏、走错。

2.增长才干,努力挖掘专业课知识育人的渗透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课堂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夯实学生报国情怀,增长学生报国本领。

3.践行理想,将获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新时代给广大青年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干出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真正有用的人。

(三)探索建立“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耦合模型

要建构“三进革命”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就必须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立德树人”中的有机统一。本文设计了一个初步的教学模型,主要包括教师群体的“话语革命”路径、教学活动的“课堂革命”模型、教育效果的“思想革命”反馈,其主体内容与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本模型强调“话语革命”“课题革命”“思想革命”的有机统一,强调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正向互动,强调教师自我革命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双向作用,强调课堂“三进”与反馈评价的全程耦合,最终实现“三进革命”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中的双效结果,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结论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从历史脉络来看,其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核心工作。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保证,其重要性不容质疑。当前,地方高校由于受认知、资源、条件、氛围等多重因素影响,“三进”效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需要高校重新认识“三进革命”的重要性,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酷挑战,深刻把握学生群体特征的时代变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首要位置,确保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三进思政课专业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棋乐
藏垢纳污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