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雅妗
(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700)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是美国汉学家、翻译家。他热爱唐诗,“为唐诗而生”,在中国文论研究及汉学翻译等领域颇有造诣。2016年,宇文所安出版了最新译著《杜甫诗》(The Poetry of Du Fu),这是首部杜诗英文全译本。翻译是信息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的信息可能会失衡,即缺失。受到背景、话语特征、词汇、语法及会话的影响,交流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和误解总是存在的。[1]33,87斯坦纳[2]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运作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翻译有缺失就有必要进行补偿。“补偿”有利于解决微观环境和宏观背景导致的内外部语言差异。[3]39Hervey和Higgins[4]45-56将翻译补偿分为四类:类比补偿、换位补偿、融合补偿、分解补偿。Keith Harvey[5]65-86提出了三种位置补偿:平行补偿、邻接补偿、位移补偿。2006年,夏廷德首次构建了具体的翻译补偿理论框架系统,提出了“八大分类、六项原则和两个层面”。杜诗英译是“他者”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夏廷德的翻译补偿理论,从翻译缺失与补偿的角度分析和探讨该译本中文化缺失的特点和原因及其所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为后续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和研究提供借鉴。
Bassnett和Lefevere[6]74认为诗歌译者应当将自己沉浸于诗中,进行创造性翻译。宇文所安在诗歌翻译上自成一格。通读这本译著可以发现,翻译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息缺失,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韵律节奏和文化意象三个方面。
汉语单字的意义聚合度较高,具有高度概括性,“集约化”程度高,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义。[7]27这些语言特点构成了汉诗的天然优势,也促进了四言、五言和七言诗歌的产生。这类诗歌长度齐整,以其独特的韵律规则产生强烈的视听审美效果。
例1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May the day come when with white hair I rest by the trees in my yard,
pool and terrace of my garden at home,are they the way they were or not?[8]350-351
例2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
The coiling roots of the immortal plum treesare large,
the Splendid Orchid's huge leaves shed light[9]60-61.
例1原文为七言诗行,例2为五言诗行,上下两联字数相同,意象相对,结构整齐,平仄相反,朗朗上口,耳目齐悦,艺术表现力极佳。英语的句式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句子可由主、谓、宾、定、状、补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合而成。[10]70故英文的诗歌形式和用韵规则与汉语不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例1原文是陈述句,对应译文则是疑问句,在句式表现上,译者出现了翻译缺失。在汉诗中,问号并不常用,疑问语气只能从语感和语境中获得。译文的句式选择是从译者的语感和对原文的情境理解得出的。由此可见,意义表现和诗歌形式异域再现,二者难以兼得。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所安不得不做出权衡,舍其形取其意。此外,在修辞方面,例2中的“李”用了双关,不仅指“李树(plum tree)”,也指姓氏“李(Li)”。该双关与中国历史和百家姓文化有关。宇文所安在进行翻译时忽略了这一点,直接将“李”译成“plum tree”,未作任何注解,翻译缺失因此产生。
诗歌是一种主要靠意会得以欣赏的文学类型,这种意会往往是在对诗歌节奏的领悟中实现的。[11]90“汉诗由于汉语单音独字的使用而形成一定的韵律节奏”[12]1也构成了汉诗独特的审美价值。
例3
台上(得凉字)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行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On the Terrace(I got the rhyme liang)
We moved the party,the terrace could keep us remote;the gate was left unbarred,and the moon again gave light.
Among high clouds we left muggy heat behind,the mountain valley brought the cool of a breeze.
Getting old,one cup is enough,who loves frequently dancing long?
Why need take in hand candles from government stock?—they seem to upset me by showing gray strands of hair.[13]240-241
例3是一首律诗,韵律形式为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原文标题“得凉字”点明该诗的韵脚是“凉(liang)”中的“ang”这个音节,故原诗奇数行的行末分别用了带这个音节的字:“光(guang)”“凉(liang)”“长(chang)”和“苍(cang)”。汉语的同韵字多,几乎每一韵脚都可找到相当多的同韵字,使诗歌用韵整齐划一,增强感染力。[14]24但译文同一位置却无这样的押韵规律,因此,原文的韵律在翻译中缺失了。节奏上,汉诗的上平去入四个调被分为平仄两调。据现代汉语的声调规律,原文的平仄用“-”和“/”可以表示为://--/,--//-。---//,///--。//--/,--//-。---//,///--。译文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声调特征。英诗单词音节多寡不定,给诗人在诗歌节奏安排上带来了一定难度,也使诗歌难以完全符合英语诗歌的格律要求。[14]21英语是语调语言,主要通过轻重读而产生音步进行节奏划分;而汉语兼有轻重调和四声调的跌宕起伏,且汉诗短小精悍,对单字的平仄要求极高,因而整首诗的节奏几乎产生了天衣无缝的音象美。[14]22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缺失。
例4 蛟螭深作横Krakens and serpents acted with violence in the deeps.[15]446-447
例5 主将归调鼎When the Commander returns to season the cauldron.[8]4-5
例6 讵要方士符 Why demand a magician's talisman?[8]172-173
对于文化意象的解读,宇文所安的译文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4中“蛟螭(jiao c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种不同的龙,“蛟”是发洪水的龙,“螭”是没有角的龙。宇文所安分别译为“Krakens”(挪威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和“serpents”(蛇,圣经中是诱人堕落的撒旦的象征)。这四个意象在各自的文化框架内的所指截然不同。例5中的“鼎(ding)”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初为烹煮用器物,后逐渐成为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故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之说。宇文所安简单地将其译为“cauldron”(一种烹煮用的大锅),未作注解,原文的文化内涵缺失了。例6中的“方士符”是道教文化的产物,在古代中国,是古代道士写在纸上的一种标记或符号,常作护身符,用以驱邪求福。宇文所安译为“talisman”,一种刻在环上或石头上的符咒,与方士符功能相近,但二者的所指并不相同。由上可知,宇文所安常常采用概念替换或意象替代的策略来翻译文化意象,但未辅以适当的注释,故出现了翻译缺失。
夏廷德的翻译补偿研究从语言学和审美两个层面探究了翻译补偿策略。基于其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探讨该译本后发现,宇文所安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补偿可以分为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层次。
1.词汇补偿
词汇补偿是较为基础的补偿手段之一,容易受到语境和情景的影响。[16]202宇文所安在翻译杜诗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对于此类复杂词汇的补偿,他综合运用了多种补偿手段,如增译、具体化、概略化、文本外注释等。为增强译本的可读性,为译文读者提供足够的文化信息,减少语言间的鸿沟,宇文所安采用增译法,如“含景”(the lightswallowing sword)、“苍精龙”(the greenessence dragon amulet)、“青螺粟”(glossy conch coiffure)、“百 舌”(hundred-tongue shrike)等。在直译原词、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增译一词,点明该词在英语文化中的对应物;采用了具体化的方法翻译“双林”(the sala trees)、“甲子”(sixty-day cycles)、“两宫”(Emperor and Crown Prince)、“内外”(both your mother's side and your father's side)等,向受众澄清了这些词的具体内涵,明朗化文化内涵;采用概略化,即通过概括或省略过滤掉与原文无关的多余信息,如“卫霍室”(the homes of imperial in-laws)、“筠笼”(a basket)、“宫徵”(the melody)、“干戈”(arms)等,表达更精炼,结构更简洁。涉及更复杂的文化负载词时,宇文所安则综合运用脚注和尾注等文本外注释法,既不影响译文的流畅性,又可为受众提供相关文化背景信息,如“四载”(four vehicles)、“彩服”(colored robes)、“牵裾”(tugging robe-hems)等词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典故,增译或脚注提供的文化信息有限,因此宇文所安在卷末附上了详细的尾注,足见其考据的严谨性。
2.语法补偿
从语言形式手段来看,英语以形合法为主,汉语以意合法为主,二者的落差在翻译中应成为语法补偿的焦点。[16]215汉英在时间副词、助词、主被动态、单复数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大语法差异。英语中每一种时态对应的动词和助动词都需要相应改变,而汉语则不具备这种特征。
例7 近识峨眉老Recently I've gotten to know an old fellow from Emei.[13]2-3
例8 山花已自开The mountain flowers are already blooming.[13]282-283
例7中的“近”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副词“近”在译文中对应“Recently”,相应的句式和语态也进行了调整;在例8“山花已自开”一句中,“已”对应“already”,这个句子还存在一个常识的特殊性,从原文字面看山花开的动作已完成,而实际花开后,“开”的动作会持续整个花期,这种状态只能由受众的经验和常识得知,汉语的语言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无法呈现,因而可能造成概念缺失。宇文所安巧妙利用英语的语法优势,用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弥补了汉语的这一语法缺失,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故不在此赘述。
3.语篇补偿
英语是形合语言,重以形显义,显性接应,多用连接手段和形式;汉语是意合语言,重隐性连贯,以神统形,句式与逻辑的统一,少用或不用逻辑连接词。[17]48-49,53因此,语篇补偿在翻译中也很常见。“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杜甫在该首诗前四行自述身处异地的窘境,第四、五两联用王粲和贾谊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感伤和懊悔。后两句译为“But the foxes aren't even worth mentioning since tigers and jackals run rampant”[18]30-31。宇文所安用隐喻“狐狸”来映射狡猾势力的小吏,表明自己的处境与前贤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达到自勉的目的。宇文所安用了转折连词“but”来强调这种对比,增强原文的情感,以“since”点明两诗行的因果关系,原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通过这两个逻辑连接词而得到显性补偿。
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补偿主要处理某些特定语言形式因字面直译而造成语义缺失和曲解,使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学层面产生最佳对等效果。[19]392由上述分析可知,语言层面的翻译补偿事关译文的微观理解效度,综合运用词汇、语法、语篇以及译入语的语言优势,可有效弥补语言间的断裂,为读者呈现原文风貌。
许渊冲[20]1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统一,其结果是译文能发挥译入语优势,改变自身劣势,争取两语均势。外国读者是汉诗外译的主要受众,汉诗外译不仅应当明了易懂,而且应当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要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21]12-13传统汉诗都是独立的审美个体,能激发审美主体想象力,引起共鸣,翻译必须注重审美效果。[22]124由于汉诗特殊的文学性质,翻译时应当考虑其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
例9
蜀天常夜雨,
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
衣干枕席清。
Shu's weather,it always rains at night,(a)
but my river deck is already in dawn's clear skies.(a)
The leaves are moist,thick around the forest pool,(b)
my clothes are dry,pillow and mat cool.(b)[13]18-19
诗歌的审美形式一般包括韵律、形式和修辞。例9中的原文用了韵脚“ing”,奇数行尾韵依次为“晴(qing)”和“清(qing)”,与英诗的尾韵相似。基于原文的押韵规律,宇文所安在翻译中大胆运用了英诗的用韵规律,使用了两个尾韵“[ai]”和“[u:]”,于是原文的韵律形式表现为“aabb”,足见宇文所安对中英双语的精通。要产生准确、可读性强的译文,必须在形式上呼应汉诗的形式。[23]xliv宇文所安的译文通常将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中的第一个单词大写,而后几行不大写,句式排版也是在表意完整的基础上与原文诗行一一对应。尽管原文的审美形式在语际交互上有损失,但是宇文所安利用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进行的补偿也产生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夏廷德[16]246认为审美形式的缺失无法为目的语读者带来最大的审美享受,审美价值为零。为了减少文化心理惯性给译文读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译者需要行之有效的弱化方法。方法有二:文化移植加注、文化替代加注。文化移植是通过直译或音译来复制文化意象并移植到译入语文化中。如“车渠”(chequ gems),又作“砗磲”,是一种珍贵贝类产品,因其颜色雪白、质地细腻、珍珠般的光泽如珠,常加工为珠宝。在翻译该文化负载词时,宇文所安用音译法保留了文化色彩,同时又增译了“gem”解释其性质,并作脚注说明。这种补偿手段不仅保留了“车渠”的字面意思,也解释了文化内涵,最大限度保留了其审美价值。“鲛馆如鸣杼”中的“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上肢为人形,下肢是鱼尾,擅长纺织,滴泪成珠。这一形象与西方文化中的“mermen”(美人鱼)相似,但两者有不同,“鲛”多为男性的形象,“mermen”多为女性。尽管不同,宇文所安还是采取了这种文化替代的译法,但他加了脚注说明,不仅最大程度保留和复制了“鲛”的文化意象,审美价值也因此得以实现。
“每种文学都是建立在大量已有的假定知识之上,在一个时空的读者看来理所当然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却可能需要注解”[9]lxxvii。语言体系、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交错,翻译中的语际断裂势必会造成缺失,诗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缺失不可避免,因此适当的翻译补偿势在必行。宇文所安通过增译、具体化、概略化、加注等补偿策略关照到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学因素,通过文化移植、替代结合注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精神风貌,产生了最佳审美价值。8年的锤炼和沉淀,催生的不仅是一部历史性巨著,也诉说了一位学者对文化经典传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