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特色

2020-02-25 14:34潘娜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革命群众精神

潘娜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思想武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中国革命和国家发展的实际,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实践,才铸造出建国七十年的伟大成就。习近平非常注重对唯物史观的学习、运用与实践。他曾说过:“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并将革命文化列为党的建设和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政治力量之一。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发展依靠的主体力量、精神实质以及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习近平对革命文化的阐述方式、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及在新时代倡导党和人民学习革命文化的号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一、从实践决定意识的角度阐发革命文化的形成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是人们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在阐发革命文化的生成时,明确地指出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2],充分阐明了革命文化产生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

唯物史观认为,革命实践是阶级社会解决阶级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20世纪中叶,中国历经了百年屈辱沉沦、抗争崛起、复兴富强。百余年的时光亲历了旧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欺凌下,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强,为民族复兴不断寻求出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消灭了旧社会的阶级压迫,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这无疑是一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革命文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及革命实践的相互融合之中,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探索、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形态。从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的阐述中可以看到,他深知中国的革命实践是革命文化形成的现实基础,革命文化直接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备受凌辱、人民奋起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凝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优秀经验。因此,习近平多次在关于革命文化的论述中,要求人们回到革命实践中,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在战火纷飞中体悟爱国奉献、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的历史阶段,感受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只有“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才能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才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

二、从先进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总结革命文化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以及现实根源而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存在,而只有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正确指导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社会意识,才是正确的、先进的意识。恩格斯晚年曾通过洞察社会意识产生的规律,剖析了其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恩格斯指出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按照社会存在的既有道路发展,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一些先进的社会意识,在客观地反映出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以及发展动向的同时,还能促进社会存在往正面发展或者对其发展趋势做出研判。习近平充分肯定了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反映,不仅是记录了当时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而且通过能动作用以及自身的革命性,助力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累累成果。早在2005年,习近平就指出革命文化“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3]。正是由于这种先进性,革命文化才能在革命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验证,被人民群众接纳,不断指引革命实践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行。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化具有坚定的革命性、斗争性。首先体现在革命文化对中国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能动关系来看,意识观念的上层建筑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起到促进或阻碍其发展的能动作用。对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等在旧中国的发展来说,革命文化起到了阻碍与瓦解旧势力的经济基础的作用;对于新兴的无产阶级政权,革命文化则起到促进、巩固的作用。其次,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渐渐成长的促进党和人民奋进的意志与武器。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共产党依靠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宣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巩固和发展自己在经济基础上的统治地位。井冈山时期,上自军官下到普通士兵,吃着同样的伙食,穿着破旧的军装,在物质条件匮乏、武力装备悬殊的不利局势下,党毅然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抛头颅洒热血,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革命的星星之火终究烧出了漫漫燎原之势,最后打败了敌人,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革命文化正是超脱了旧中国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走在意识形态的前列,与旧势力奋勇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化凝聚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斗争时也鲜明地指出:“党用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用成千上万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和宝贵生命,教育、感化了中国人民”[5]。他还指出:革命文化对群众而言,是有力的武器——在革命前,充分宣传了党的革命思想;在革命中,是一条重要且具有强大力量的战线。[6]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外的种种政治、经济压力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困难重重,依靠着伟大的革命文化及其凝练而成的革命精神,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获得了累累硕果。1964年到1970年间,尽管中国发展艰难,但两弹一星的赫赫成绩,让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另眼相看。这就是革命文化的伟大之处与历史作用。

习近平在考察红军长征集结地于都时指出“只要理想信念在,党的事业一定会成功”[7]。这深刻阐明了:革命文化以其自身的价值性和科学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人心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倘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亦是黄粱一梦。恰是因为充分发扬了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举国上下之合力,把落后贫困的旧中国发展为如今矗立在国际舞台重要位置的东方大国。

三、从当代客观实际的角度呼唤革命文化再出场

习近平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18,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正确的理论是引领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尽管现在的社会发展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依旧发挥着精神引领与凝聚人心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逐渐发展为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有了量的提升,还发生了质的改变,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同时,党和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市场经济下出现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本位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搅乱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一些党员干部功利主义膨胀、信奉物质享乐,淡忘了“初心”“使命”,淡忘了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淡忘了革命文化中的崇高品德、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正是从迫切的现实问题出发,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仍要弘扬革命文化、学习革命精神。因为革命文化既是特定社会存在的产物,也是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优秀政治资源,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当代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铭记“革命理想高于天”,补足“精神之钙”,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此外,习近平还重视对革命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9]“汲取其中的智慧,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0]。习近平反复强调革命文化作为党的发展的“历史课本”,是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精神食粮;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11]。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公民的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提倡将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发挥榜样的作用”[12]来净化和引领社会风气;发扬革命精神把全党和各族人民群众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汇集在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因此,呼唤革命文化的再出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从群众史观的角度深化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1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追根溯源就是生产方式的历史,而人民群众作为劳动生产者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从中国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看,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坚力量、是近代中国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革命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之源。因此,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对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和形成革命文化中的积极作用,群众史观贯穿于他对革命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中。

一是强调人民群众在革命文化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革命文化的论述中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也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也创造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发挥革命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毛泽东也曾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14]。在物质条件匮乏、敌人凶猛的民主革命岁月里,中华民族能够最终揭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着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去拼搏。1934年,红军86000余主力军在江西于都集结、开始战略转移。于都30余万普通百姓为了隐蔽红军转移,避免被敌军发现而遭到轰炸,不仅严守秘密,还拆房门、锯屋梁,搬出家中所有的木材,帮助红军搭设浮桥、连夜渡河、白天隐蔽,最终安全地实现战略转移。1946年到1949年,共产党在广大农村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破除了封建制度下对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的桎梏。广大农民从而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父送子、妻送郎”参军支持革命的例子不胜枚举。据史料记载,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期间,有八百余万普通百姓支援作战,人数超当时解放军军队人数的四倍以上。陈毅就曾指出“华东战场的国民党反动派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把他推倒的”[15]。可见,人民群众的支持对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也指出“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在照金落脚,就是因为群众基础好,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这里的群众能够支持革命”[9]。他还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16]。习近平深知民主革命的胜利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巨大转变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共产党员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牢记中国的革命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不能遗忘在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更不能遗忘革命老区无私支持革命的乡亲百姓。

二是强调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党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8]22。从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党对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要求,不断深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革命文化体现了党的人民情怀,正如习近平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10]。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颁布施行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规定“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要“给老乡上门板”等,从思想和作风上紧抓党的建设。自点滴之处,也能感受到党和红军是何等看重老百姓的重要作用,是何等小心维护群众一针一线的利益。可见,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问题置于党的事业的重要位置,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前头,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行动指引,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员干部思想上和实践中的根本引领。弘扬革命文化是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以提升党性、提高党执政兴国与服务人民的能力。

三是强调弘扬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助力党领导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心愿。几十年来,从寻求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化三改”到建设现代化国家,从一贫如洗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追梦道路上一直努力奔跑着。习近平认为,当今的时代,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靠近、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斗争、以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姿态在世界东方站起来,经历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直至今天才有社会主义强国的华丽转变,这个阶段更不能松懈,更需要全体人民一同奋斗。弘扬革命文化,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发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因此,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习近平要求全党在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中继续努力,经得住各种考验,把新时代的“考试”考好;党员干部要不断发扬革命年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优良传统,致力做群众信赖的带头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方向,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结语

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丰富而深刻的论述,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凝练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作用,将革命文化贯彻于党的思想建设之中,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将革命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与提升,为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思想遵循,也赋予了革命文化新的时代价值,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引领和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革命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