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岚婷 ,林文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2.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于物品种类和质量需求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信息技术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互联网+”全球消费热潮的到来。而此时,供应端的“互联网+”业已成为主流的营销模式。区别于传统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跨境电商新方向成为了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两大专业完美结合的主要产物。新领域新模式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贸易人才不但要掌握具体实践业务能力,精通全球贸易新规则,还要拥有跨学科的贯通思维,懂交易、支付、通关等贸易流程,知物流基本环节。2019年,教育部虽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财经商贸大类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但在本科院校中跨境电商只能作为传统贸易中的一个方向存在。因此,本科院校中不论是传统贸易还是新型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袭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基础教学内容完备,理论课程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包括语言、财务、金融、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学生跨学科专业理论课程丰富,但是却难以在教材、课程及师资等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凸显跨境电商新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为缓解人才需求缺口、解决人才对口障碍,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许多学者研究突出高职高专及本科院校中物流、商务英语专业等跨学科交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满足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宋海鹤等认为立足本学科优势、竞争优势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才能实现跨境电商人才供给的优势;[1]另一部分学者关注本科院校传统贸易专业人才跨境电商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陈婷婷以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认为顺应形势,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的贸易技能培养结合主要通过加强理论输出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技能赛事和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2]周国辉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作为核心的教学任务,整合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资源,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3]综上,现有研究侧重于对特定院校传统贸易培养体系改革,突出了个例,对共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主要突出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共性设计,以区别研究型本科相应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差异。结合个例、基于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跨境电商发展的特色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利于应用型本科对新生跨境电商专业或方向的建设和培育。
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专业属于13种财经应用类专业之一,后教育部将“对外贸易”专业名称更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专业成为高校招生和就业的热门专业。[4]由《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可知,至2016年为止,全国有54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占据2016全国本科开设专业排名榜的第6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从出现至今一直处于各专业种类排名前几位,培养的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也可加入金融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海关、物流和保险、财务等各个行业,人才的市场受用面广、就业种类多。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新型贸易跨境电商应运而生,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仅2017年第三季度跨境电商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同比增长了57.58%,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是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转型的新路径。为呼应市场需求,全国高等本科院校积极寻求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转型,浙江、福建、广东、上海各大平台纷纷推出跨境电商培训班,更为重要的是跨境电商已成为高等学府的专业方向,依托国际贸易专业存在,然而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跨境电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要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体系的梳理和调整。
基础认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基础认知的缺失特指专业基础。为了细化专业方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压缩课时,挤出学分空间给新设的交叉学科。从专业设计上看是为了掌握交叉学科的专业技能,实际上种类丰富的选修课使得学生难以集中专业方向,缺少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的平台和指导。国际贸易专业除了设置经济学理论基础、国际金融、统计等课程,大类整合后还能交叉选修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等等管理类和财务以及金融、法律类的课程;从整体框架来讲,理论认知模块的多样化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过多的模块选项容易造成现今的学生认知选择障碍。且跨境电商作为专业新方向,其以等同交叉学科课程模式的设立,基础课程倾向不足,极不利于后期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以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方式开展。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能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特色,强化理论基础锻炼实践技能,各院校采取校内软件模拟、校外企业实训的形式,依托校外实训平台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然而许多实习实践流于形式,效用不甚理想。短期的企业实训,学生接触企业内日常事务流程较多,无缘专业事务,有些订单般的合作模式虽能为学生提供定制的校外实践,但是培养出来的技能型思维和今天市场呼吁的综合型人才相距甚远,仿效了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路径。在校内实践教学中以模拟为主,依托国际贸易软件,包含了进出口贸易各个流程,但是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软件的滞后性和单一化无法模拟出实际交易过程中交流差异。随着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渗透,国际贸易进出口中采用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贸易中的关、检流程电子化和精简化,实践软件更新不及时,仍然侧重于传统设计思路,无形中降低了跨境电商实践技能校内培养模式的效用。
技术应用型高校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国际贸易专业普遍存在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现状。[5]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思维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高校教师理论人才多于实践人才,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上极度缺乏。这有赖于高校人才招聘政策,以学历学位为筛选门槛,导致大部分高校从教人员均在硕士学历之上,但是这些人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跨境电商和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就意味着专任教师无法使用丰富的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造成高校教师会理论缺实践的现象极其严重,这与当前应用技术转型脱节;且高校内虽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型,但是并未在绩效考核、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待和倾斜,导致双师型建设并未落实到实质,短期的见习或者挂职无法使得专业教师真正强化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能力提升的效应并不突出,这就造成依靠原有的师资已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实践教学需求。
尽管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便于教育资源的分享,也为本科院校在探索新型贸易跨境电商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但是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实践教学及师资空缺等方面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且实施层面的困难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实践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阻力,因此如何优化现有实践教学改革效应、提高实践教学成效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应用技术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突出融合和发展,建立以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课程设置、实习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人才招录模式的转变。[6]这种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能够调动产业上下游企业、行业等专业技能型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教与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生态模式,将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整合,突出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
1.引入“企业课堂”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主要是培育新型人才的平台,可以实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利于实现构建“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的“企业课堂”,与企业形成相互信任、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7]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推行企业课堂模式,突出共同育人特色。共同行为中即包含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教学也包含为企业提供企业内教室实训平台。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或者专家积极参与,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改革、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电商上下游企业领军人参与课堂教学,以实际工作场景设置教学情境,将行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另一方面,依托产业园区,构建实训实习基地。传统的实训基地模式中企业并未有效投入足够的精力致力于专业人才的培育,产业学院的共同目标驱动企业主动强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以项目制方式分配实习学生,让学生能真正接触行业规则和专业事务。
2.双配师资队伍实现交替教学,深化产业学院师资教学交流
产业学院以双配方式储备专业师资,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或行业领军人1:1的配比方式开展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共建师资队伍方式实现校内外师资融合。一方面,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指导课程由企业代表师资以实践操作案例方式开展,在实训阶段以指导教师形式对学生开展实践技能指导,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以及实践课程制定过程;另一方面,校内专业教师依托产业学院实现在企业内顶岗训练,丰富校内双师型队伍实践经验。长期稳定的专业兼职平台有助于专业老师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和实践认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前沿信息,同时借助该平台,适时开展专业交流,有助于深化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专业人员的互动。
1.单设跨境电商实训实验室,全景展示虚拟化交易链
建立学校主导业界人士参与教学的新型培养模式,突出以跨境电商行业领军人作为业界导师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跨境电商生态产业链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实践既包括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又包括核心课程实训。[8]一方面,完善跨境电商实践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配套。设置模拟教学、选品及磋商区域,每个区域均要达到高度信息化水平,配套实训电脑、谈判桌、展示的样品等硬件设备,全景化模拟跨境电商企业运作的组织结构,虚拟企业的运营中心、供应链中心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各个组织组成要素,为学生校园内实训提供真实场景培训;另一方面,引入跨境电子商务实训软件,模拟电商交易各个环节,全景化练习从跨境电商经营许可即平台注册、物流运费计算、选品展示标价标题、磋商谈判等一站式的全链条交易生态圈,进一步提高学生跨境电商交易各个细分内容的认知,加深跨境电商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实践操作水平。跨境电商校内实训平台的设置深化专业学生实践学习,全景化的虚拟场合也为业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铺垫。
2.邀请业界导师团加盟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合作
推动业界导师参与专业学生的实践培育环节,借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知识,强化学生在校的实践操作指导。一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强化学校和地方的紧密结合,建立跨境电商B2B、B2C行业领军人为主的业界导师团队,率领企业专业团队进入到实践教学环节,组建实践操作队伍,混合专业学生,指导学生跨境电商实践操作,同时辅以竞赛和证书的形式夯实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校企开展实质的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池,制定专项资金优先划拨,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同时学校也应该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积极鼓励业界导师团队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有效指导,同时也鼓励双师型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返回校园,提升跨境电商实践操作,成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业界导师一员,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协同教人的宗旨。
应用型本科突出以实践能力和理论深度双向并轨的培育理念,重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适用和实用。本科院校中跨境电商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务必要规避当前传统教学理念中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偏向,避免许多实践教学形式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流于表面,注重加强以协同为主,根据学校和当地产业特性采取合适的协同培养模式,深化政产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