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如
(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 武平 36430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下称新课标)为依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倡导议题式教学,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议题式教学怎样设计,课堂上又如何落地?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许多政治教师正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了议题式课堂教学的“五环节”“五要素”,其中,教学“五环节”指:(1)基于素养导向,明确教学目标→(2)基于教学目标,创设任务情境→(3)基于任务情境,生成核心议题→(4)基于核心议题,设计学习任务→(5)基于学习任务,安排学习活动。相应地,课堂“五要素”指:“目标”→“情境”→“议题”→“任务”→“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是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师生共同要到达的目的地。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有的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基于新课标设计,导致定位不准确;有的课堂“形散神也散”,致使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结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确定教学目标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坚持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科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具体化、细化。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奋斗精神、劳动观念和健康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表现为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完成各种任务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要落实落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必须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来完成。
譬如,在“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笔者从学科核心价值和新课标凝练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结合学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以我国人民伟大的“抗疫”斗争为载体,通过“议中学”“议中研”“议中做”等活动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2)理性分析“疫情”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树立辩证思维科学精神;(3)正确理解依法“抗疫”,增强法治意识;(4)深情回顾“抗疫”情境,提升公共参与和社会责任。诚然,并非每节课设计目标都要机械套用四个核心素养,而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分析教学目标,恰到好处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离不开情境。诚如陈友芳教授所说,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要养成这种素养,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因此,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是人和真实生活情境之间持续而有意义的互动。[2]在未来的素养教学中,情境设计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教学专业素养。[3]
情境创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典型性,即情境有时代性和价值引领性,确保情境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2)亲和性,即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唤起学生注意,振奋学生精神,扣紧学生心弦;(3)主题性,即情境因主题而生,且有利于将主题系统优化,围绕主题有序展开,实现主题结构化。[4]
在“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笔者选择了与当前各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战“疫”主题作为教学的任务情境,以“一例到底”的设计风格进行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整体化对接和结构化展开,使教学载体产生极强的心理先行作用。在情境内容的设计上,从“‘疫情’倒逼AI 技术发展”的视频到“‘疫情’倒逼卫生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访谈,再到“疫情”过后的沉思,形成战“疫”情境系列,辅助学生对创新作用的整体认知;在情境的展开流程上,先以视频素材提供柔化知识理解的载体,再以活动情境提供活化知识应用的载体,进而以现场生成方式提供融化知识迁移的载体,在良构情境向劣构情境的过渡中循序渐进地辅助学生的素养提升。在情境创设上实现了主题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
议题式教学环境下的情境一定是任务情境,任务情境有明确的议题指向,不是单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是生成议题的载体,议题从情境中提炼而成,没有情境承载的议题容易变成直白的问题,议学活动难以深入开展。议题融入情境中,议题将变得鲜活、灵动,任务情境驱动议题式教学的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议中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情境中生成的议题应该是与情境高度契合的议题,而不是牵强附会、“拉郎配”式的,避免议题与情境关联度低的“两张皮”现象。
在“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了三个进阶式的任务情境:(1)“疫情”来了,AI 技术如何借力发展(互联网视频);(2)“修建中国卫生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黄奇帆访谈录(互联网视频);(3)“疫情”过后的沉思:人类能战胜“病毒”吗?(教师制作的短视频)。由此,生成核心议题:“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在核心议题指引下,结合教材内容,再设计三个子议题:子议题一:“疫情”如何倒逼科技创新?子议题二:“疫情”如何倒逼制度创新?子议题三:“疫情”如何倒逼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根据创设的任务情境,笔者确定了“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并通过“‘疫情’如何倒逼科技创新”“‘疫情’如何倒逼制度创新”“‘疫情’如何倒逼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三个子议题在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中展开议学。议题系列既与学生生活关联又与学科概念关联,在生活、学生、学科的交汇处寻找议点,具化了课程标准的议题设计思路,在保持议题学科关联性的基础上增强了议题的生活关联性。笔者感到比较自豪的是,针对“创新推动思维和文化创新”的理解,设计了“病毒PK 人类”的哲学辩题,富含思辨性,对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具有入木三分的渗透和检验作用。
确定了核心议题,设计了子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议”起来?怎样引导学生议中学、议中研、议中做,进而真正在议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和素养导向?笔者认为,议题落实离不开学习任务,基于核心议题,必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驱动核心议题在课堂上真正落地。
基于情境生成的核心议题和子议题,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可以采取与议题相对应的方法,如:学习任务1指向子议题1,学习任务2 指向子议题2,学习任务3指向子议题3……设计学习任务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进行,能够激发学生议学的兴趣和热情,力求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
任务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多样性,即显性的任务呈现为“描述-论证-决策”,隐性的任务内化为“理解-应用-迁移”;(2)双重性,即基本任务(显性任务)和根本任务(隐性任务)相统一;(3)递进性,即任务从“低入”走向“高就”,循序渐进,稳步走高。[4]
在“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笔者基于三个子议题,设计了以下对应的三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了解“疫情”如何倒逼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AI 技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改进了现代诊疗设备;AI 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AI 技术对高技术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医疗技术人员的素质;AI 技术在更广范围的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医疗应用范围。联系课本知识,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学习任务二:理解“创新”所涵盖的领域和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创新”如何成为发展第一动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部门,采访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法治建设不健全的真实情况,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补齐短板进行思考,从而认识到“疫情”可以倒逼我国制度创新。联系课本知识,得出结论: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
节奏管理,既是指任何管理工作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及节奏,主要表现是在每一个部门或者是具体工作人员在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应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任务完成。如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则将打破整体的管理节奏,不利于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
学习任务三:运用所学“创新”的哲学知识,联系我国创新创造的实际,激发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开展课堂辩论,增强对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对这场疫情之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并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通过深情回顾“抗疫”情境,唤醒自身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同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培育家国情怀,从而更好理解“疫情”如何倒逼文化创新。联系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议学。活动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生本性,即活动过程富于趣味性和多样性,基于学生立场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2)探究性,即活动开展具有自主性和合作性,不是学生个体的活动而是小组、团队的活动;(3)充分性,即活动重在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通过活动过程落实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的要求,同时,学习活动一定是有明确结果而不是不了了之的。[4]
在“化危为机:‘疫情’如何倒逼创新”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笔者基于教学目标,根据学习任务,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活动:
一是课前学习活动。带着下面的问题,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采访调查、上网检索资料等途径获得这些问题的初步认识。具体由各组长负责分工,对采访调查的内容、上网检索的资料遵循一定逻辑归纳分析。
二是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根据课前小组合作上网查找的资料,结合上述情境材料,从哲学的角度讨论:AI 技术在我国2020 年“战疫”中是如何借力发展的?学习活动二:根据小组分工,深入部门采访调查的资料,结合上述访谈录的视频情境,从哲学角度讨论:我国应该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加快哪些领域的创新步伐?学习活动三:根据课前小组准备,结合上述教师制作的短视频,开展课堂辩论,从哲学角度讨论:“疫情”如何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三是课后学习活动。假如你所在的社区或者村庄发现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请你组织本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共同“抗疫”的主题展开讨论,并设计一个“抗疫”方案,最后在全班展示方案成果。方案可以从普通市民(村民)、辖区干部、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等多角度体现众志成城、共同“抗疫”,体现创新性和时代感。
笔者在本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以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每一次活动都采用了议学方式,形成了“一议到底”的活动布局,议味十足。在第一环节,以课前网搜和课上讨论进行“‘疫情’倒逼科技”之“议”;在第二环节,以课前采访调查和课上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疫情’倒逼制度创新”之“议”;在第三环节,设计了“病毒PK 人类”之“辨”;在延伸环节,给每个小组布置了制定抗疫“方案”的项目化之“议”。议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在议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线隐藏于议题线、情境线和活动线的背后,其初衷在于:以“疫情”之议增强学生的增强免疫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家国情怀意识和实业救国等意识,实现了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独特的铸魂育人价值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应该坚持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从教学目标出发,以任务情境为载体,以议学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以学生活动为平台,将课堂“五要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精心设计议题式课堂教学路径,努力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