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创新编排体系,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采取“两个延伸”(即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1]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全面理解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思想,准确把握教材的价值追求和编写意识,是用好统编教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上好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从学校教育来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语文素养,还关乎认知与审美、人格与心灵,以及价值观与信仰的塑造;从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说,课外阅读课程对前者的形成产生最基础的影响,这也是课外阅读课程得以开展的内在要求。重视读书,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统编教材的价值追求。[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3]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编排“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倡导“1+X”的阅读教学理念,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和阅读策略单元,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通过提升阅读总量,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面临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的窘境。主要表现为:
1.阅读积极性不高。面对名篇佳作提不起兴趣,认为阅读枯燥乏味,课余时间一般不读或很少读。
2.理解能力偏差。课外阅读时,面临不认识字、不理解词意及语义的困难,阅读起来颇感吃力,课外阅读难以深入开展。
3.缺乏阅读策略和能力。由于学生对基本阅读方法缺乏系统认知与把握,不能顺畅地阅读材料,提取、整理相关信息,阅读体验、欣赏、评价的层次较低。阅读能力较低,导致阅读效果少慢差费,无形中打击小学生的求知欲,抑制阅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的培养。[4]
课外阅读已被纳入语文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理念。课标已明确课外阅读课程的要求和阅读量,但仍然存在以下偏差:
1.阅读面比较狭窄。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小学生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区,以为小学生阅读就是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历史、科技、文化等多元阅读内容较为忽视。曹文轩教授说:“儿童不可只读儿童文学,而且儿童不可只读文学,儿童可以读一切他们可以读的书。”儿童阅读必须有超越童真、童趣的境界,让每一个孩子完美地度过他的春季。[5]
2.阅读量普遍不达标。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已进入“成组文章的阅读、主题阅读、专题阅读、群文组合阅读”新阶段,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标要求:1-2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3-4 年级不少于40 万字;5-6 年级不少于100 万字。[3]事实上,仍然有不少教师把全部精力花在教教材,而不是教课程上;花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上,学生的阅读量自然难以达标。
1.推介书目忽视性别差异。性别对于性格、心理特点的影响较大,性别差异影响阅读差异。从文体上看,女生喜欢阅读生活类记叙文、诗歌的居多;男生喜欢看科普文、幻想小说、探险类的故事占多数。[6]针对不同性别的阅读差异,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教师和家长也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盲目地为不同对象提供普遍适用的阅读书目;或简单根据网络热销、热议情况,跟风阅读,不能结合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阅读书目,缺乏有效提升不同性别群体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意识。
2.阅读指导忽视个性化。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而当下的课外阅读追求趋同,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忽视个性化阅读的差异性发展。
3.家庭阅读缺乏专业支持。家长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趋同性。忽视差异性,不能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差异、年龄差异出发,为学生推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和学习需要的书籍,制定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
围绕策略组织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创新点。从三年级开始,编排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阅读策略,目的是让学生亲历单元整体的学习过程,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统编教材阅读策略要素的编排,呈螺旋式上升式架构。在某个阅读策略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课文中,通常会有该策略的训练点。如在三年级“预测”阅读策略单元出现之前,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些课后题,就安排“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的训练。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训练之后,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提问”策略发展延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学过的策略,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发现者,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边阅读边预测的习惯。从“阅读策略单元”中学习阅读策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反复运用,才能逐步熟练掌握基本阅读策略和方法。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科书新增的板块,是沟通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一栏目,“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激发师生共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拓展阅读视野,不断增加阅读量,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
1.增加阅读量。“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只是保底的阅读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大课外阅读推介。一方面,根据和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采用重点推荐一本、兼顾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程度合适的课外读物。比如,五年级下册安排“名著导读”单元,介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六年级下册安排“名著导读”单元,推介《鲁宾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尼娅历险记》等名著。
2.扩大阅读面。(1)接触不同文体。“快乐读书吧”每册安排一次,每次安排一种文体类型,依次安排童话、寓言、神话、科普、民间故事、古典章回体小说等文体,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对不同文体的感性认识。(2)倡导“1+X”阅读。“快乐读书吧”栏目大都围绕一个主题,采用“1+X”联读的方式推荐几本书。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学习了4 篇中外童话后,引导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格林童话》。这些童话充满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课外阅读紧扣“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主题,以一本书的阅读交流为重点,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童话的特点,习得阅读方法。再联结阅读其他两本书,巩固阅读方法,引发阅读发现,让学生对童话体裁产生结构化的认知,形成主体化阅读,提升阅读的思维和品质。
3.鼓励持续阅读。“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活动周期比较长,阅读难度比较大。教师要将阅读方法具体化,有效引领阅读实践,保持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建议,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抠字眼,不一定全部内容都要精读,要容许学生“连滚带爬”地读。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字还不够多时,不能一碰到生字词就查字典,而可以引导根据前后文意思猜测生字词。只要大致能读,就不要中断,最好一鼓作气地读下去。这样才读得快、读得多、读得好,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提倡亲子共读、自主阅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过渡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的重要抓手。
1.培养阅读兴趣。要利用迁移的规律,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和方式。(1)一起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选择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充满童趣的小故事,以及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童谣、儿童诗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和大人一起读”,选编《谁和谁好》这篇以友情为主题的儿童诗,内容富有情趣,节奏明快,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通过大人和孩子一问一答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节奏之韵、意境之美,并大致了解“谁和谁好”,他们为什么要好。然后仿造儿歌的形式说一说,帮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便于积累语言。(2)一起活动。“大人”带领“小人”一起画,一起演,一起做游戏,温情陪伴、耐心倾听,或一起逛书店,参加班级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活泼而感性的阅读生活,感受书香魅力,悦读之情油然而生。(3)一起交流。加强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分享阅读收获与体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与情感,萌生对阅读稳定而持久的热情。
2.重视阅读指导。(1)推荐书目。先考虑“有趣”,后考虑“有用”,“有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实现“有用”之目的。在给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考虑其年龄、性别、接受水平和兴趣所在。尽量不买“缩写版”的名著,尽量不选作文选之类的书籍,尽量不买印刷质量不高的图书。[7](2)尊重选择。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主权。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尊重他们的思考所得,创造机会,鼓励发表独到的见解;允许阅读从一本走向多本,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一个领域走向另一个领域。
1.建立阅读指导系统。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包含目标结构、操作结构、保障结构等要素的阅读指导系统。(1)明确目标结构。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性别、心智发展以及阅读特点等,建立分层阅读目标体系,对接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要求和实施建议。(2)细化操作结构。对接统编教材,分年级制定体现有效阅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基本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果,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阅读需求。(3)强化保障结构。主要包括优化教师指导力、阅读资源开发、阅读评价制度等方面,确保课外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2.开展特色阅读活动。学校要开展常态化的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如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阅读之星”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寒暑假读一本好书的征文活动,培养阅读情感,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开展阅读等级认证活动,由低到高,分别授予“小书童”“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等称号,培养阅读自觉,感受“我悦读、我成长”;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展示阅读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