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马銮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小学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的同时,发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对学生创造性发展潜能的开发及艺术创造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常出现教师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欣赏音乐,而只是停留在对作品进行简要的文字介绍和粗略的聆听上,未能引导学生真正融入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未能开展创造性教学,以达到课标要求的“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欣赏课中,若能适当运用“音画想象”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将音乐带来的聆听感受,结合自身经历展开画面式的想象,与音乐产生共鸣,才能真正理解、感受音乐美。同时,“音画想象”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
“音画”中的“音”指的是音乐,而“画”指的是画面。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常运用图片、视频或是旋律线、图形谱等辅助音乐教学,这些载体都属于“画面”。“音画”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
“音画想象”教学指“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引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在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感情的同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再现、创作。此时的学生,不仅仅是音乐审美活动的接受者,更是主体者。”[1]可见,通过“音画想象”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从“音画”角度展开想象,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要求,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教学实践中锻炼想象力,增强音乐创造意识。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概念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师也常在音乐课中融入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可巧用“音画想象”辅助教学,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提升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效果。“音画想象”教学要根据年龄特点,分阶段、有区别进行,做到由浅而深、层层推进。在小学教育中,可根据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采用“给”“引”“放”三种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1.“给”——传授想象方法,奠定创造基础
“给”针对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事物形象的认知较为不足,且未掌握音画想象的方法。这时,需要教师直接为学生设定与音乐相关的画面和情境,丰富其形象储备,带领他们结合音乐展开想象,掌握音画想象的方法和能力,为之后自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小熊猫》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元素特点,设计出小熊猫“清晨打滚”“抬水走路”“奋力拖地”等情境,随着音乐节奏出示相关场景图片,带领学生融入情境。如“清晨打滚”,引导学生随着静谧、悠长的旋律,想象自己身处于清晨的大森林中。而随后活泼有节奏的旋律,则是熊猫抬着水走来和奋力拖地等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想象音乐画面,律动音乐场景,挖掘其音乐创造思维,为培养音乐创造力做好必要准备。
2.“引”——提升想象水平,挖掘创造潜能
通过前面的学习,中段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量,这时教师可转“给”为“引”。教学中,不再直接告知学生音乐的形象,而是引导他们在把握大致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大胆展开联想、想象,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形象与音乐画面。从“给”到“引”,让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音乐创造的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上册《乒乓变奏曲》一课中,音乐由单独的主旋律发展为加上分解和弦伴奏的变奏,教师可出示“一行跳动的小球”和“两行跳动的小球”两幅图形谱,让学生结合聆听音乐后的感受,选择相应的图谱。通过引导学习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音画想象”能力,逐步激发其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的意识。
3.“放”——掌握想象技能,开放创造空间
“音乐是自由的艺术,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理解作品。”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高段学生已熟练掌握音画想象的技能,且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其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也有所增强。这时,教师可大胆放手,转“引”为“放”,给予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打开思维,以“音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自主编创音乐画面,展现音乐创造力。
例如《牧羊姑娘》一课,叙述的是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情绪较为苍凉、悲伤,第二部分活泼、欢快,第三部分则回到苍凉、悲伤的情绪。在这首乐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说说在想象中看到了什么画面、情景。学生可能会说:第一部分仿佛看到牧羊女一个人在荒凉的牧场上伤心的流泪;第二部分是牧羊姑娘想起开心的事情,或是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憧憬,她的脸上出现笑容,甚至开心地舞蹈;第三部分回到悲伤的情绪,就如牧羊姑娘幻想破灭,回到悲惨的现实,又一个人难过地流泪。等学生表述完自己想象的画面后,教师再进行乐曲背景及相关知识的讲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通过为音乐编创画面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创造力,展现艺术创作思维。
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常用到的旋律线、图形谱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都属于“音画想象”中的“画”。将这种音画结合的方式应用在音乐教学中,能够直观展现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乐曲结构等,对学生感受、理解音乐具有辅助作用,同时为学生编创音乐画面提供更多方式和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为音乐编创“旋律线”“图形谱”的过程中,不仅能认知和掌握音乐特点,还能使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将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编创成画面,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参与创造音乐活动的良好环境。以下针对三种图画类型,结合课堂实例,阐述运用“音画想象”的欣赏课教学。
1.运用图片、视频,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常插入一些与音乐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辅助学生感受音乐特点。例如,在教学分辨进行曲、舞曲、摇篮曲三种音乐体裁时,在播放音频的同时,出示“士兵有力行进的队伍”“摇篮中安稳沉睡的婴儿”“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者”等与音乐体裁、情景相符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音乐,营造聆听、想象、探究的音画情境。通过感受图片,学生能够更生动、直观地感知三种音乐体裁的不同特点,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提高音乐欣赏的感悟力,加深理解音乐作品。
2.运用旋律线,展现音乐要素
“旋律线思维是音乐作品中本质以及外部形式比较大概的把握,它是展现音乐曲子神形兼备的表述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旋律线的辅助,帮助学生抓准音准,体会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学习音乐的同时,有效掌握相关技能。”[2]通过旋律线创设音乐画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为旋律创编旋律线,锻炼其音乐创造力。
例如,在《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中,教师根据音乐特点,设计以下旋律线(如图1)。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为A+B+A’,学生通过观看旋律线,可以快速清晰地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知A、B、A’三个乐段的音乐特点,发现A’乐段是A 乐段的不完全再现,而不同之处在于A’乐段最后多了一串急速的上行音,结束全曲。
图1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常会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乐器模仿的猫叫声“喵”,听辨其出现在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若没有旋律线的辅助,只靠耳朵听,很难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乐曲结构,听辨出“喵”出现的规律。若出示图1 的旋律线,便可将抽象的音乐转为直观的画面,辅助学生清晰感知乐曲的结构,发现猫叫声出现的规律。音乐中,猫的叫声“喵”是由mi 和do 两个音演奏而成的,旋律线(图1 中画圈处)从上往下画的设计,体现“喵”的音高走向特点;一长一短的设计,则表示两声“喵”的时值和力度有所不同。第一声力度较强、时值较长,旋律线则画得长一些;第二声力度较弱、时值较短,旋律线则画得短巧些。通过这样的旋律线,可以清晰地看出“喵”出现在音乐的什么地方以及出现了几次,线条也形似于猫爪或抓痕,体现音乐特点的同时强化猫的形象,增强音乐情境的渲染。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旋律线的辅助,采用音画结合进行想象的方式转抽象为形象,对音乐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3.运用图形谱,描绘音乐画面
“图形谱是通过点、线、面等图形或不同的符号,将抽象的音符或音乐形象以视觉感知的方式呈现,体现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的强弱等音乐元素的变化。”[3]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的《快乐的小熊猫》一课中,采用图形谱辅助教学,以下选取部分图形谱作为范例(如图2)。
图2
图2 是乐曲引子结束后第一段主旋律的图形谱。这段旋律节奏感较强,仿佛描绘了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熊猫抬着竹筒一步步走到河边打水的情景。由于这首乐曲是《熊猫百货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段,教师结合故事情境,创编“小熊猫和爸爸抬水打扫商店”的故事场景。根据音乐的节奏、乐句的划分,编写这幅图形谱。例如,第一句音乐在强拍和弱拍上不断重复出现“sol”,之后第二句旋律也以同样的方法不断重复着“re”,一强一弱规律的重复着,仿佛小熊猫和爸爸抬着竹筒一晃一晃地走着。于是选择熊猫脚印的图片,使用软件的动画功能,让脚印图片随着音乐节奏一个个出现。引导学生边聆听边想象熊猫抬水的场景,并自主创编抬水的动作,跟着音乐边听边做。再根据音乐特点,设计“打水”“泼水”“拖地”的动画。这些形象有趣的图形谱,自然让学生想知道小熊猫的一天发生了哪些事情,从而用心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感悟音乐。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结合音乐元素创编律动动作,使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编创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音乐是有声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将“音画”融入教学,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辅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培养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合理、适当的运用“音画”,例如在图片的选用或是旋律线、图形谱的设计上,注意其直观性和有效性,根据教材、教法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而非照搬照用,使其失去“音画”教学的原有价值。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觉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画想象”教学符合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和创造才能。通过创造性音乐活动积累创造经验,激发创造潜能,使“音画想象”有效助力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