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 环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拖延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被译成“罪过(sin)”。工业革命后,拖延被赋予“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的意思,是一种在行为中体现出的推迟、逃避倾向,它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Beswick 和Mann认为拖延就是将本来在计划内应按时完成的事情推迟到规定时限以外的行为。[1]应洁峰将拖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没有立刻开始或打算做,反而投身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中。[2]拖延现象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清楚了解拖延带来的严重后果,却仍然没有在计划内完成任务,即把应该立即做或决定了的应及时采取的行动推至将来的一种非理性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非理性延后既定工作或任务。[3]拖延作为一种顽固的心理行为习惯,一但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发展等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1984 年,Laura J·Solomon 和Esther D·Rothblum 首先提出学业拖延这一词语,定义为因不必要的理由推迟学习任务以至产生心理不适感的行为。[4]Tuckman 等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个体不适应性的学习行为感受。[5]薛玲玲认为学业拖延是带有目的地拖迟或逃避学习任务的行为。[6]邹维兴等人认为个体在学业拖延行为发生的时候,还会伴有不良情绪体验。[7]赵婉黎提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一种非适应性学习行为习惯。[8-9]
随着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日益严重,学术界开始对学业拖延尤其是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展开研究。Ferrari关于学业拖延的研究表明,英美等西方国家多达9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10]国内学者单泓博等的研究表明,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有35.60%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业拖延行为。[11]对于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学业拖延会让很多计划毁于一旦,由此产生焦虑情绪,低学业、低生活质量现象明显。[12]学业拖沓不仅阻碍了大学生学业上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更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及大学生自身不可忽略的严峻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进行研究,分析出学业拖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进行调控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组对中国某211 综合性大学发布《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调查问卷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65 份,有效回收率达93%。本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适当,其中男生179人,女生286 人;涵盖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大一年级225 人,大二年级125 人,大三年级63 人,大四年级52人;包括各个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在专业排名前30%的有182人,30%~60%的有182人,后40%的有101人。设置人群合理,结果可信度高。
本次研究样本抽取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层抽取某211 综合性大学本科生500 人,得到一个按比例分配的样本,以保证调查的全面性、客观性、普遍性。依据该校各学科门类学生人数,按照2:1:1:1 的比例在经济学、法学、工学、理学四大专业类别随机抽取进行调查。调查样本的选取符合该校学生分布实况,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1)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对大学生学业拖延方面的论述,了解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最新研究动态,并逐项进行研究汇总,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关问题。
(2)问卷调查法。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较为准确的调研信息。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首先进行小范围问卷预试,其在填写问卷之后提出反馈意见,并对问卷量表中问题的设计提出建议。最终确定问卷具体内容与格式,将修正后的调查问卷发放出去,统计收回问卷中各问题所占的百分比例以获取调查高校学生拖延情况信息。调查问卷使用国际公认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基本信息搜集,采用“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GPS),以及Liker 5 点式评分法。该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12,分半系数0.806,表现出良好适用性。
(3)访谈法。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存在拖延现象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质性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原因;对正在克服拖延的学生进行事后访谈,为进行本课程有效性检验的质性分析提供重要材料。
本次调查问卷用问卷星软件进行回收,然后运用SPSSAU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正态性检验,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由问卷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拖延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主要表现在起床、做作业、复习、日常学习计划的完成等活动中。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业拖延问题,具体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延迟开始做事情、不能很好地计划自己的日常学习并坚持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习惯性地推迟工作和学习任务,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反应,降低幸福感。
使用包翠秋中文修订后的《一般拖延量表》,更符合国内实情,该量表中文版经证实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其信效度研究也得到了检验。用该表对中国某211 综合性大学学生拖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更准确地获取关于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数据。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课题组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群体间差异性。根据一般拖延量表的评分标准,评分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评分排名前15%的学生被视为具有拖延症,因此,以评分排名前70名同学作为本次研究比较的对象,70 名同学中男生43 人(占男生总人数24.0%),女生37 人(占女生总人数12.9%)。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拖延状况之间存在差异。在拖延程度方面,男生拖延程度比女生更高。男生性格独立,不拘小节,容易失去对学业的极致追求,加之大学比较自由,管理相对较松,许多男生难以抵挡游戏的强烈诱惑,从而对学业产生拖延行为。而相对来说女生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在意,会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不愿意出现挂科、补考、翘课等学习懈怠行为,所以学业拖延程度相对轻,人数相对少。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业拖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评分前70名学生中,大一20人(占大一总人数8.89%),大二16 人(占大二总人数12.8%),大三12 人(占大三总人数19.0%),大四22 人(占大四总人数42.3%)。主要表现为:大四学生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大四学生随着年龄的渐长对上课的漏洞了如指掌,知道如何在学业上花费精力少还能成功通关的方法,学业上更容易懈怠;另一方面,大四年级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在已经寻找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后,自我决定动机不够明确,无事可做,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久而久之,就变得懒散,在学业上表现出重度拖延。
(2)大学生们对待拖延的态度。问卷表明,在调查的人群中,5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业拖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在这些学业拖延的学生中,15%的学生会常常感到后悔而决心彻底改掉拖延的坏习惯,并且已经做好了计划,付出了行动。5%的学生一点儿也不后悔,认为事后做好也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区别。80%的同学虽然感到后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当中,有的人认为即使自己采取行动也无济于事,无法改变现在的生活;有的人只是有过改变学业拖延坏习惯的念头;还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时间让自己有所改变,实际行动放到以后再说。
(3)大学生对改善学业拖延的态度。该项调查显示,在改善自身学业拖延的问题上,大约50%学生认为要想改善学业拖延的状况,教育引导与自身因素都很关键,应该以自身因素为主,教育引导为辅。由于大学相对比较自由,学业压力相对比较小,又没有老师对自己严加管教,他们很容易迷失在安逸的舒适圈中,从而对学业更加拖延。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由学习委员定期汇总学习情况并上报老师;老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单独指导或检查学习情况;老师组织同学共同召开学业进展情况报告会等监督方式。大学正是学生处于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决定了未来学生走入社会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了解学生在改善学业拖延问题上的态度,教育工作者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学业拖延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的行为,既与个人的内部因素相关,又与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相关,所以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应从自身性格、自我设阻、完美主义、自控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13]
(1)自身性格。研究表明,五大人格特征——责任心、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外向性(简称CANOE)可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并对个体多种行为决策产生深远影响。[14]其中,责任心是拖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神经质。神经质的外向者往往具有很高的情感强度,以至于在工作中会避开一系列厌倦心理,也就不会建立拖延习惯。
(2)自我设阻。拖延者从事某任务时,会不断地自我贬低,个体会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为自己开脱,将精力分散到某些外界刺激,并以此中断目前活动,从而不断推迟任务。
(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隐藏在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已有研究表明,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积极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之间是负相关。[15]积极完美主义者有较高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而未发现消极完美主义对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效应。
(4)自制能力。大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在相对宽裕的时间中,实现个人理想。自制能力高的学生,能够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拥有更强的时间掌控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学业拖延行为更多。
(5)社会环境。学业拖延作为一种特定行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业拖延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在周边环境的不断诱惑下产生的。如果个体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拖延行为随即大大减少。
(6)家庭环境。Pychy 等人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业拖延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父母、权威型父母、放纵型父母,区别就在于对孩子的保护和干涉程度、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家长过早设定学习目标,过分重视学习成就,则对个体的情感、认识、道德、社会行为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当个体面对学业时,早期的焦虑情绪就会表现为学业拖延行为。
学业拖延行为是一种回避性行为反应,久而久之,就会荒废学业。课题组人员首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干预大学生学业拖延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并探究学业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
(1)时间管理干预。以时间规划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的目的。良好的时间规划习惯并非个体先天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可以通过增设与时间规划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形成做事前制订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业效率,减轻学业拖延程度。
(2)职业生涯规划干预。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引领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选择与自我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进而提高自我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内在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正视自我,明晰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进而全面认识自身,学会准确归因。
(3)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长期的学业拖延困扰大学生,使其在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加重学习拖延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溶入教学内容中;在课堂外,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讲座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并克服拖延陋习,远离消极情绪,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待人处事。
(4)加强专业认知。大学生经常持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如:“我学的和我用的,天差地别,所以学习无用”“这门基础课程跟专业关系不大”。在新生入学时,学科带头人应该具体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要求及就业形势,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从而摆正学习态度,克服认知偏差。
(1)群体监督。集体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课内外,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个体在集体中察觉他人的行为与影响,集体内的各成员相互监督与学习,每一位成员增强责任感,在彼此相互作用下减少拖延行为。具有拖延行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感受到其他成员的热情与活力,可对该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同时逐步克服学习拖延的陋习。同时,已有研究发现,团队成员的异质性构成有助于多元化观点的生成,从而获得高效的决策与行为,避免拖延。
(2)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氛围对孩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体现在家庭每位成员的方方面面。父母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干净果断,不拖沓,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降低拖延行为,提高时间使用率。
(1)加强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改善学习拖延的重要方法,自我调控包含期限设置、时间分配和选择较为高效的学习场所等多种形式。导致学业拖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据研究显示,时间管理能力与学习拖延呈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能力越强的学生表现的学习拖延程度较低。因此,个体应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控,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学业拖延。
(2)克服完美主义。尽量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否则就成了苛刻。适当地降低标准和目标,有利于消除消极情绪以及学业倦怠心理,可改善学业拖延。
(3)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业拖延者可以通过他人的鼓励与支持提高自信,使其保持积极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发掘自己,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行动中,减少拖延行为。
(4)改善自我认知。大学生正处于逐渐形成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对自身的认知尚未成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易产生迷茫,易盲目自信。只有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此深恶痛绝,有作出改变的意愿,才能找到合理的方法应对拖延,从而彻底改变,有效率有质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包括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