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措施与思考

2020-02-25 02:50
关键词:素描美感美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5)

19 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说:“素描是绘画艺术的雏形,素描有画的全局,除了色彩,素描包罗万象的。”也就是说,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又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贯穿于一幅绘画作品的始终,是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素描教学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学校素描艺术教学中,我们以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为主导,体现的是一种写实主义的学院派风格。的确,写实型教学模式作为素描教学的主流,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的写实绘画能力的艺术家,其主要成绩应当予以肯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臻于完善的传统素描教学模式,在当前现代文化观念、思潮的冲击、渲染之下,渐渐变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正逐渐被淡化。

一、高校素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一是针对纯艺术专业,如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各大艺术院校中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二是设计类专业,包括环境专业、视觉传达、数码艺术、工业造型(产品设计)等。素描教学虽然针对的对象不同,但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纯正的审美能力。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的素描教学依然沿袭原有苏联教学体系,训练多以静态客观形态的写生为主,以再现为主要目的,表现的是客观形态的静态造型,较少变革和创新,不注重挖掘表现对象的内在思想感情,毫无面部表情和情感因素,机械抄录表面形体特征和光影效果,缺乏主观感受和创作意识。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又偏重于形式美与形式感的培养,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造成学生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以致于抽象不出物体的美感形式,形成不了好的设计语言,创造性更无从谈起。传统的素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不利因素却是实际和客观的,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只重视形体结构等外在因素,不重视对人物内在情感的把握。传统的素描教学片面地强调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个人在素描中创造性的表现,以及渗透艺术个性,其问题的实质是对素描基本范畴及内涵认识不全面,在表现人物对象的精气神方面做得不好,没有表现出人物外貌特征下的心理、性格、气质等方面,更没有画者本身对画面对象的主观感受,造成千人一面的画面效果。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他还十分重视对象的个性化表现,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和个性特征,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也在《历代帝王图》等画中,融入对人物的主观品评。而现在的美术教学沿袭西方美术教学体系,没有与我们传统的东方艺术相结合,没有学习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同时,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像顾恺之那样独到的观察与表现,从而造成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作品不生动,使得习作练习很难与以后的创作相结合,没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艺术表现力更是无处谈起。

(2)不重视审美感知的培养。高校艺术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的基本造型训练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遵照艺术审美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提升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基础素描教学改革,是基于素描教育特点和艺术专业教学特性的最基本的教学改革。“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则。”美感简单的说是指美的感受与感动,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美术既然与美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及重要的关系,那么,美就应该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就应该是美术的核心本质。而现在的素描基础训练,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现在的基础训练,强调空间感、体积感、真实感,唯独对美感的强调十分微弱。现在对素描作品的要求是形要准,突出立体感等,但很少将中国几千年的“以形写神”的审美要求贯彻下去。造成了素描训练的枯燥性,甚至脱离了对美感的要求,即审美性。我们的色彩训练要求也是空间感、体积感,而对画面色彩是否准确,色彩是否富于美感,都要求不多。比如画一个石榴,学生注意的往往是它的立体感和笔触的塑造,很少有人对石榴外观色彩的绚丽,石榴籽明艳的色彩放在第一位进行表现。这就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的根本不能正确认识色彩,有的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色彩感觉和修养,更不用提及这种鲜艳的色彩对内心的冲击,也就无所谓创造性地表现客观对象和主观情感。文坛泰斗叶嘉莹先生在《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一文中,也提出了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那份兴发的感动力量,只有外表的文字技巧而没有感受的诗不是好诗。同理,只有技术的训练而没有美感的训练同样也不能使学生创作出好的艺术品及设计作品。

(3)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缺乏趣味性。我们的绘画到底为了什么,艺术活动出于何种目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去一半。”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印象派画家梵高更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可见,艺术是可以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即趣味性。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席勒—斯宾塞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认为在艺术活动中,趣味性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我们现行的素描基础训练,强调了素描作品的规范性、完整性,却很少强调艺术的趣味性。与中国古代文人画提倡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艺术精神截然相反,变成了只求形似,有的时候,对“形”的要求甚至达到恨不得拿尺子量的地步,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味追求精准的造型技术,而不考虑艺术能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动和心灵的释放,艺术也会束缚我们,从而使艺术活动成为一项痛苦的活动,使学生忘记学习艺术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爱好,因为喜欢,而不是做一部复制工具。

纵览古今中外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素描是一种技艺、一种手段,是人们为了表现艺术的一种工具。当然画好素描很重要,但从事艺术的目的绝不仅是把素描画得多么好,更重要的是她的艺术性、创造性。如果一味强调素描基础,在学生的艺术思维与造型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规定一刀切的考试要求,就会使学生的艺术作品流于僵化,缺乏个性和审美性。

二、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推广中国画审美教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以其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有着强烈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其他绘画所没有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世界绘画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画艺术中的白描等艺术形式,蕴涵了大量的美感因素。诗的意境和笔墨的意趣,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等审美要求更是经久不衰、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是中国艺术的“魂”。我们学习国画艺术是在学习传统,不要认为不是国画专业就不需要学习传统的和本民族的艺术。忽视中国沉淀了几千年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无疑是切断了我们自身的文化血脉,使我们的文化没有了民族性、世界性。

2015 年11 月,中央美院老艺术家袁运生开启了题为“我的创作实践与课题研究重建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讲座。袁先生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承,要走独立于西方的艺术教育之路。重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课堂上用中国传承下来的优秀艺术(包括青铜器、石刻、壁画等)作为教材主体,对于美术教育尤为重要。我国的美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艺术教育任重道远,其中,民族和历史的特殊性又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可见,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呼声已成为当下艺术教育改革的最强音。

因此,在教学上应加强推广中国画审美教育,增加国画欣赏和线描学习的内容,讲解中国画“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把握中国画气韵生动的艺术特征,对比西方线素描和东方线描的异同。在描绘对象之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和精神面貌,尽量多了解对象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杜绝刚开始就不经过观察的随意概念性的绘画模式,这样画出来的画既达不到“形似”,也达不到“神似”。引导学生将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用到素描习作中去。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如西方素描的静止性,东方艺术的灵动性,西方体积结构的准确和东方线条的概括性等,将国画艺术与素描艺术相结合,绘画出神形兼备的艺术作品。

2.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提高艺术水准

中国民间美术从精神特质、造型观念、形式语言等方面来看,均是素描取之不尽的源泉。素描应与民间美术相融而使精神内涵丰富起来。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语言上充满象征和寓意。它通常用谐音和寓意、象征的方法表达吉祥含义,如:绣一只蝉卧于树叶上,名为“金枝玉叶”,又有蝉联,即连中三元的美好寓意。民间美术在造型上简单淳朴,不按客观现实来表现事物,而是以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表现为主,突出人物、动物的形态和体貌特征。民间艺术常常以夸张、变形来处理所表现的对象,如剪纸的夸张概括、泥塑的形象生动、刺绣的色彩搭配等。以剪纸为例,一开始就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妙在似于不似之间”的灵动的、主观色彩极强的世界。她的构图是饱满的,线条是流畅的,设色是鲜明的,形象是生动的,寓意是吉祥的。这样朴拙、美丽的艺术形式,可以解决审美因素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可以将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法加入到教学中,补充单一素描习作的艺术表现力。如素描习作边缘线的处理上,引导学生动手剪一些剪纸作品,来感受东方艺术的整体性、概括性和夸张的表现方法。学生会对边缘线的处理更主动,更富有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讲授剖析民间美术的内在美感,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古拙之美,使其不会限于炫技。

3.注意向其他姊妹学科学习,加强人文素养

当前的高等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陷入单纯技术性教育的误区。而中国古代的大艺术家、大画家无不兼有多方面艺术才能。顾恺之博学多才世人评价他“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是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著名音乐家、诗人、画家;苏轼是书法家、文学家;郑板桥集诗、书、画“三绝”。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也是有着多方面修养与才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美感因素。如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意境美:“鸟鸣山更幽”;形象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突破过去的技术化教育模式,走艺术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统一的路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素描练习的人文素质,比如人物的时代风貌,所处社会地位,精神气质、生活状态等。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揭示社会现象和生活本质。准确判断人物气质是忧郁还是内敛,人物性格外向还是内向,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乐观还是悲观。把握人物的职业特征和外形特征,人物给人的感觉是古典美还是现代美,甚至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美感特质是质朴的美感还是优美和崇高,这些都要引导学生观察、把握和表现的,直至表现心灵。

三、结语

在新时代,素描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课题,应该多方面探讨研究如何将素描教学与艺术生命力相结合。时代在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教学中的问题,展现素描教学的新高度。加强素描教学中对个性化、审美性及创造力的培养,加强绘画技巧以外的各方面修养,立足本土,本民族,中西结合,建立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艺术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素描美感美术
武汉素描
素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跟踪导练(一)4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