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凯,静 欣
(大连大学a.学生处;b.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党团组织带建共进是指高校党组织谋划、组织、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时,要把所领导的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工作纳入统一规划之下,达到党团组织建设共享共进的目的。新时代高校建立党团带建共进机制,既是共产党对共青团发挥直接领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共青团主动接受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政治站位。
(1)党团的光荣历史确保了带建共进的思想统一。共青团是党最早领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青年进步组织。共青团自1922 年成立至今,始终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奋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大局中。1923 年8月,团的二大将党对团的领导关系以大会决议的形式第一次正式提出,成为后来党团关系的基本蓝本。抗日战争期间,党在青年组织中建立了支部,设立了青年部、青年委员会和青年干事,始终依靠青年、信任青年,增强了革命青年的政治觉悟和革命信心。1952 年8月,青年团一届三次会议指出,青年团要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要及时向党委请示和汇报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青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紧跟党的步伐,广泛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先进青年。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改革领导体制,完善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着眼国家发展未来,坚持党建带团建,统筹谋划团的建设工作。2000 年,中组部、团中央召开了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迎来了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新阶段。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党对群团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要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1]。综上所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对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领导。
(2)党团的资源延续性确保了带建共进的组织衔接。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二者具有政治同源性,共青团组织建设实现了对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全面承接,党建和团建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在组织资源上具有延续性。党与团组织资源的延续主要通过人力资本衔接、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模式来实现[2]。在人力资本衔接上,一方面党注意挖掘、培养、使用共青团干部,不断提高共青团干部的政治意识、担当能力、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共青团积极发挥自身联系青年的优势,通过培养、培训机制为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质量;再次,共青团自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联络青年、服务青年的组织动员功能,为党发现、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统一战线人才等,为党扩大执政基础做了人才储备。在组织结构方面,党团组织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坚持民主集中制,在行政机关建立了中央、省、市、县等领导体制,在高校设立了校院两级党团组织,组成机构方面都设立了组织、宣传、统战等核心工作部门,最大程度地实现党和团的组织结构对称,为资源衔接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工作模式上,共青团坚持在党领导下谋划开展团建工作,党始终把共青团看做接班人进行领导和锻炼。二者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高校校情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社会化动员方式、民主监督机制,这些工作模式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再次得到了检验。综上,党团组织的这种延续性确保了党建带团建、党建和团建共进具有高度衔接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可能,未来只能更加协调。
(3)党团的共同困境确保了带建共进的目标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引发其他领域的重大变革,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趋势呈多样化。当前,中国进入了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加开放、自由,这给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高校党的建设、团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困境。一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国内,对思想活跃、追求自由的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受到认同隐忧。二是身份意识淡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各行各业在追求经济效益、业务成果时,对党员、团员的身份教育略有放松,很多党员、团员组织观念不强,身份意识淡漠,游离于党团组织边缘,在群众中的榜样带头作用不突出,严重影响了党员、团员形象。三是组织生活缺乏实效问题。在知识分子集中、业务能力决定职称晋升的高校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团建设问题,这种轻视直接导致了组织生活氛围的松散,组织生活内容、形式的僵化,没有主动参与就不会有水平提升,更不会有实效性。四是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问题。理论学习问题是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信仰危机之一。在追求物质为上的当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碎片化倾向严重,缺乏理论学习的耐心,物质文明达到小康,但是精神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校党建带团建蕴含“党建引领团建”和“团建助力党建”共进共享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3]。从党和团的关系中可见,高校党组织有领导其所属团组织工作的职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把群团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把党建带群建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4]。可见,“党建引领团建”要求党组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放在学校党的组织建设整体布局之中去考虑,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制度优势等引领团的组织建设,锤炼团的组织动员能力。同时,共青团要主动接受党的领导,要借鉴党的组织建设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团的建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关键是要抓住三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5]。要主动承担“团建助力党建”的时代责任,全面落实从严治团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高校共青团系统党的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团的青春活力,在党的建设中承担更多任务。
“党建带团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传统,长期以来在外在研究上多一些,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较少,党建带团建联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认识不足,缺乏顶层规划。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党和团的各自建设问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建带团建更是从思想认识、顶层规划上弱化了。从党组织看,“带”的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团组织的认识出现了片面化倾向,认为共青团在高校就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边缘化的群团组织,没有从党和团的历史关系的政治高度认识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党建带团建”与主流业务工作的关联度不大,自己开展、不出问题就可以;有的高校应对党建工作的压力已经很大,在抓团建领导方面有所松懈。从团组织看,由于涉及主要业务工作较少,不自主地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跟”的意识不浓。有的高校团组织不善于主动寻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自然也就得不到党组织对团建工作的更多关心支持。
(2)流于形式,缺乏制度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党建带团建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能够认识到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意义,经常性听取团建工作汇报,但是对于“带什么”“怎么带”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缺少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口头重视多一些,工作随机性较大。高校党委普遍没有党建带团建的考核机制,没有任务安排、没有考核机制,很难让这项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开展比较好的高校,也基本停留在重大节日、活动中能实现党团联动,没有长效性机制。
(3)思维落后,缺乏方法创新。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活跃,接受方式更加趋向网络化、碎片化,针对新特点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应该得到足够重视。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团组织的带建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比较传统,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思维观念落后,党建工作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协调党建、团建的意识和能力都存在不足,利用新媒体手段、挖掘青年特点的主动性不强,党团共建载体单一,严重影响了新时代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党建、团建的积极性。
回顾历史,共青团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是党最信任的助手和后备军。历史上看,党对团从来没有放松过政治、思想领导,团也在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都面临着政治、思想、组织、队伍等多重考验。这个时期尤其要加强党对团的绝对领导,确保党的青年工作能落到实处,让新时代中国青年始终坚定跟党走,始终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始终最近距离感受党的建设的伟大之处。加强党对团的直接领导,能够帮助党的自身建设更具朝气和活力,确保团的基层工作更具规范和深入。因此,党团带建共进是新时代党对团直接领导的重要路径,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是一项事关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只能更加强化,不能削弱。
回顾历史,共青团是在革命早期党为了吸收和扩大革命力量的背景下成立的青年组织。近百年来,虽然经历了革命、建设、发展等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动员方式不断变化,但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宗旨和目标从未改变过,而不断变化的是我们党团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了青年对于社会组织的依赖不在满足于共青团一个群众组织,而网络化、市场化、公益化等各类新型组织更容易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共青团必须回应时代,反观自身,彻底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不断强化“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党团带建共进,就是要让共青团始终明确自身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的唯一性是“党的助手和后背军”这一政治地位,共青团必须主动融入党的建设大局之中,在从严治党的大局中谋划从严治团,谋划团的改革方向。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基层近距离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
高校党的建设、团的建设说到底落脚点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起到政治核心作用,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关注和听取共青团这一青年组织的意见和建议,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在青年中独特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组织动员方式,要为共青团创造思想引领的平台、载体,起到“带”的作用。共青团也要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育人措施落实,注意将青年的诉求汇报给党组织。要在青年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坚决跟党走的决心。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青年人喜欢的手段破解思想引领工作难点。要用青年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能力服务于党组织,帮助党组织不断保持青春和活力,始终代表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团带建共进既是党直接领导共青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政治方向的政治责任;又是共青团始终听党话,服务于“立德树人”核心工作之中,促进党的工作更具朝气、更具吸引力的青春使命。这种带建共进机制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用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方式致力于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用积极、主动的姿态连接世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在这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转变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将淡化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青年的政治观产生倾斜”[6]。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党组织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必须要始终关注青年的意识形态动向,要通过党建带团建,利用团的思想引领优势,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青年思想中,要始终抓住党在青年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放松,通过带建共进机制,创新话语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引导青年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建带团建模式在高校有着较好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形成了宝贵的带建经验,新时代应该更具改革创新潜力。以党建带团建,实现二者在使命和责任上的统一,内容和载体上的共享,方式和效果上的共进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团的改革工作,多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团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战略部署。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党团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提高认识,把党团带建共进作为政治责任来抓。要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责成组织、宣传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班子,带领共青团一起科学研究高校党建、团建的历史、经验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打通制约瓶颈。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布局校、院两级党团组织各自的功能、优势,协调校内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争取校外政府、企业等组织的社会资源,建立一体化协同共进机制。要每个季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和部署下一季度工作安排,确保党建和团建工作一体研究、同步推进,这个机制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筑牢政治责任,夯实组织基础,更有利于基层团组织明确政治方向,找准工作定位,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历史使命。
高校党团建设重点在基层,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开展的效果决定了学校整体的党团建设水平。实践证明,党和团具有组织相通、理论相通、内容相通、手段相通、平台相通的天然联系,探索党团建设互动共享模式,协同推进具有现实可能性。
要促进组织机构对接。基层党组织一般由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领导下的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构成,基层团组织一般由基层团委领导下的学生团支部构成,基层团委又受所在二级单位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双重领导。党建带团建首先要做好党团最小单元组织的对接,通过组织动员和基层联系双向建立经常性的、多重性的对接机制。可以通过专业方向、研究兴趣、活动内容等多个维度开展支部和活动对接,也可以开展跨学院、跨学校的组织对接,达到资源共享、方式互补的目的。
要倡导理论学习共享。当前,政治理论学习在基层党团组织中存在一定的走形式、不深入、成效低的倾向,党团组织普遍存在困惑无策的现象。要建立理论共享机制,发挥各自组织渠道优势,集中选取优质讲座、优秀教师进行集中备课,共同邀请校内外专家辅导报告,逐步构成党团组织理论学习课程体系。在理论共享过程中,师生可以互动交流,建立新型党员、团员关系,浓厚理论学习氛围。
要夯实组织生活基础。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团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大抓基层,抓党团组织生活规范化建设。党的组织生活和团的组织生活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是相似之处。团组织要向党组织学习,规范化开展“三会一课”,建立定期、定时学习机制,把组织生活常态化作为重点内容。党组织要借鉴团组织较为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形式,用动态的、时代感强的形式作为“三会一课”的补充。党团组织还可以围绕主题联合开展组织生活,设立党团组织共建项目,用教师党员的阅历和学生团员的朝气互学互鉴,激发动力,形成良好的组织生活氛围。
要共建党团工作平台。新时代高校党团建设,需要搭建以网络、自媒体为主干的工作平台,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宣传。共建党团工作平台是发挥师生互动的最好契机。党组织要牵头和团组织一起设计基础党团建设工作平台,发挥教师党员的思想高度和学生党团员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共同建设和维护党团一体化建设平台。要以项目组、工作室的形式落实到人,代代相传,形成党建带团建的共进标志。
高校党建带团建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处在零散的带建阶段,存在碎片化倾向。要实现党团带建共进机制,考核激励制度应该跟得上。
要建立带建评价指标。党建带团建的指标如何设定,观测点应该有哪些,效果怎么评价,应该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要围绕党政关注、师生关切、党团员能为、服务群众有效的思路,设计党建带团建具体指标,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目的。
要建立跟踪考核制度。现有的很多考核制度都是年终式的,做的好不好只能年终评价、下一年改进,这对于党团建设这样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及时性跟踪,效果不容易凸显。跟踪式考核就是要及时了解掌握年、季度、月党建带团建工作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发现成果及时宣传、及时激励,达到带建工作出实招、奏实效的目的。
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机制,经验成果还不成熟,急需在工作中注意挖掘培育。要注意有意识地设计、有目的地跟踪一些好的带建项目,及时总结,指导改进,形成可推广的带建成果。要注意带建成果的形式,设计更多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宣传推广的成果形式,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总结推广带建成果。要多召开现场会,可以采用同步直播的形式组织党员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种传统的交流模式和现代手段结合更加直观,对于基层组织是有效的。要形成年度党建带团建优秀成果网络汇编,作为常态化的交流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