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2-25 13:00李东起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麻醉科天津30045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麻监护气管

李东起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 麻醉科 (天津 300452)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210例麻醉后监护治疗室接受监护观察的患者,根据是否去氧饱和分为两组,分别为去氧饱和组(105例)和非去氧饱和组(105例),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包括6项,分别为咳嗽强度≤2分,镇静评分≤4分、呼吸频率≤8次/min、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2<95%,BMI≥25kg/m2。结论: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咳嗽强度≤2分,镇静评分≤4分、呼吸频率≤8次/min、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2<95%,BMI≥25kg/m2是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出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严密监护高危患者的情况,主动实施干预,从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术后全麻患者处于麻醉苏醒期时,其呼吸功能会逐渐恢复,在气管导管拔除后,患者全部依靠自主呼吸。但是由于肌松药和镇痛药等药物的残留,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等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主要表现为SpO2脉搏氧饱和度下降[1]。有研究表明,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和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较高,但是导致其进行麻醉后监护治疗室后气管导管拔出后早期出现去氧饱和的因素不明确[2]。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210例麻醉后监护治疗室接受监护观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为目的开展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210例麻醉后监护治疗室接受监护观察的患者。根据是否去氧饱和分为两组,分别为去氧饱和组(105例)和非去氧饱和组(105例)。去氧饱和组中男52例,女53例;年龄为(60.84±14.03)岁。非去氧饱和组中男53例,女52例;年龄为(60.14±13.4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签署相关知情同意的患者;(2)全麻术后的患者。

排除标准:(1)术前意识障碍的患者;(2)心胸外科手术患者;(3)语言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采集210例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1)基本信息,体重、性别、年龄、升高和术前呼吸时SPO2;(2)麻醉信息,镇痛方式、肌松药、阿片类药物和麻醉方式;(3)既往病史,吸烟史、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4)手术信息,手术部位、手术等级、手术方式、手术性质和手术时间。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记录表记录患者是否有喘鸣、咳嗽强度、镇静评分、疼痛评分以及呼吸频率。所有评分和记录均有两名护士参与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 观察指标

去氧饱和判断标准:患者在鼻导管吸氧3L/min的情况下SpO2<95%,且持续时间超过15s。

1.5 数据处理

将210例患者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数据

2.1 单因素分析

以58 岁为分界线、手术时间以3h 为分界线、BMI 以25kg/m2为分界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单因素分析[例(%)]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咳嗽强度≤2分、镇静评分≤4分、呼吸频率≤8次/min、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2<95%,BMI≥25kg/m2为术后患者出现去氧饱和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

3.讨论

患者的去氧饱和度(SpO2)和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aO2)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SpO2为90%时,患者的SaO2为57mmHg,患者即发生低氧血症。如果在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前可以主动干预危险因素,则可以提高临床安全性[3]。在本次研究中发生去氧饱和的判断标准为患者在鼻导管吸氧3L/min的情况下SpO2<95%,且持续时间超过15s。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咳嗽强度≤2分,镇静评分≤4分、呼吸频率≤8次/min、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2<95%,BMI≥25kg/m2是全麻术后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早期出现去氧饱和的独立危险因素。究其原因主要为阿片类药物是术中和术后的主要的麻醉镇痛药物,在用药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必要的呼吸和镇静抑制作用,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碳血症、SpO2下降和呼吸频率降低,因此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镇静状态和通气功能预防,结果表明镇静评分≤4分和呼吸频率≤8次/min[4];根据神经肌肉阻滞性质的不同,肌松药可以分为非去极化肌松药和去极化肌松药,而以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阿库溴铵最为常用,其主要影响患者维持膈肌的功效和上呼吸道通畅的能力[5]。

综上所述,咳嗽强度≤2分,镇静评分≤4分、呼吸频率≤8次/min、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2<95%,BMI≥25kg/m2是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出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严密监护高危患者的情况,主动实施干预,从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全麻监护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