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海,刘立华,王宇航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已经成为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的途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话语实践不仅是话语相关各方共识达成,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再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空间,也是筑牢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助力筑梦圆梦追梦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话语研究的一部分,运用话语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深化思想政治话语的研究发展,扩大思想政治话语的研究领域,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叉学科属性,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为回应现实需求,本文拟溯源话语研究理论,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现状,并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为研究视窗,观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对策和建议,进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的原则、方法和具体路径,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理论发展和实践。
话语研究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语言学研究,逐渐发展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福柯极大地扩展了话语的内涵和外延,[1]话语由此被界定为一种意义的社会实践形式,既能反映现实也能构建社会现实和身份。[2][3][4][5]话语随后构成了观察社会实践的一种方法和视角。[6][7][8][9][10]在这一视角下,现有文献强调话语是社会的产物,是某一特定族群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意义的表达的方式。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话语被认为是人们如何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工具和方式。[11]139-152话语的建构属性因此和身份建构相连,是赋予主体和客体意义的实践系统,[12]话语总是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或是话语策略来形塑客体,话语的这一功能从而限制了与这一客体身份相关的行动选择。[13]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认为,所有的话语都在试图统治话语场域,控制差异流动或建构一个中心。话语的扩张并使之服务于某一道德、政治和知识的领导权就是霸权,其中话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修订参与者的身份。[14]近年来,虽然话语研究分类不断细化,话语研究的主流已逐渐转向环境话语、政治话语、媒体话语、生态话语、官僚话语、商务话语、移民话语、能源话语、危机话语等研究,但是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呈现,话语的操控与反操控研究,以及话语的互动研究等都依然是话语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研究方法来看,国外学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本分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人种志学等方法也逐渐被整合到话语研究当中。就话语的形式而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影响下,话语研究对象已经由单纯的语言话语研究,逐渐延伸至包含不同话语渠道和不同的意义生成符号,例如声音、图像、动作等的多模态话语研究。[15][16][17][18]
在以上研究模式下,国内的话语研究主要追随了国外的研究范式和传统,并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逐渐发展。近二十年以来,国内话语研究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多。[19][20][21]总体来讲,国内的话语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反映论到话语建构论的转变。[22]就研究方法来讲,国内话语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语言学分析为基础的话语研究,这类研究往往侧重分析话语实践中的语言特征,主要学者分布在外国语言文学领域,他们往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或是语料库语言学为分析基础。第二类则是以福柯理论为基础的话语研究,此类研究往往侧重较为宏观的阐释,侧重话语权、话语体系等概念。
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强调了话语的社会属性,话语的社会建构特征因此成了各种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逐渐作为一个研究派别产生并发展起来。
随着国内外话语理论和实践层面获得了较大进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话语类型也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一表述鲜见于西方国家,但意识形态研究或是政治话语研究则是批评语言学或是话语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关的政治话语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政治修辞学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在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关注语言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话语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实现关系。Van Dijk将政治话语限定为“主要是政治性”的话语,并在政治进程中具有某种直接功能。[23]Wilson等人认为话语分析的重点应该是政治语境中的意义实践,这一政治语境中的主体包括政治行为的参与者、政治机构、政治媒体和政治支持者等人或是机构。[24]从政治话语的本质来说,政治语境中的话语互动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换,更为重要的是,政治话语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造成了政治话语成为意义争夺和身份建构的战场。正因为政治话语背后的权力本质,以批评理论为基础的批评话语研究往往把政治话语作为一个研究的重要领域。除了政治话语以外,批评话语分析另一个聚焦点是文本在灌输、保持和改变意识形态的重要能力,即意识形态的效果。[25][26]Thompson指出,意识形态最先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法国,指的是一种社会的某种形式和过程,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语言或是符号来表达,符号在以上社会形式和过程中进行传播。[27]因此,意识形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的符号在社会语境下对意义的建构和传递过程。而批评话语分析则认为意识形态的论述应从社会实践的反映性出发,他们认为社会实践可能会依赖这一特性的建构来维持一种控制关系,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性”这一社会功能。[28][29]意识形态体现为从特定角度,遵循控制关系的旨趣和投射相一致的标准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和困境并且消除敌对的过程。[30]Van Dijk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则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他认为,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态度和信仰的基本原则和原理的心理结构都来源于意识形态。[31]因此,批评话语研究认为意识形态表现为话语中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权力和控制关系模式。该观点为消除话语的神秘性以完成其教化和解放功能,并对解读文本中的具体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促进了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研究,同时促进和推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
在当前中国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32]国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往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脉络,内容和社会功能。例如,袁芳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为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特征、功能、类型、结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33]二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在实践中构建具体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何理以话语体系为切入点,展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的矛盾和规律,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类型、要素、特点、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4]何婷则对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进行了论述。[35]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前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36]
中国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历史梳理不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往往缺乏一种历史的维度,以史为鉴,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脉络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变迁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多学科研究视野不足,缺乏对话语研究的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话语研究的结合研究尚未深入,后者最新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前者中。在内容和主题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为核心的文献中,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最后是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不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或是基于个人教学的反思,研究几乎都是定性研究,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与话语路径的实证性探索,更缺乏对话语效果的研究和评价。以往研究只是把话语实践中的话语内容或是表现方式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于话语实践这一结构性整体以及话语实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构关系则缺乏深入细致的横向和纵向的研究。
随着话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话语的社会建构属性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研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的关键是要依靠话语主体——教师,话语主体在话语建设方面能否有所作为将直接影响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从话语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政课课堂话语的主体,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内容、话语模式无疑能极大地影响话语中的意义传递。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他们的话语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他们掌握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国外对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关于课堂的话语分析。英国学者Sinclair和Coulthard首先对课堂话语的结构进行了研究。[37]随着话语研究和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国外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学界运用各种语言学或是话语分析的理论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38][39][40][41]但是研究领域往往关注语言教学的课堂话语,研究内容往往是侧重课堂话语的结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话语实践中的身份建构等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关课堂话语的研究开始出现如何使用课堂话语构建统一社区的研究。[42]相对于西方而言,我国对教师话语研究的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者才着手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艺术性和技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师课堂话语概念的研究、教师课堂话语特点的研究、教师课堂话语功能的研究以及教师课堂话语策略的研究。
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结构研究,即课堂话语组成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田鹏颖认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本质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43]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研究多关注课堂话语的特点,或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44]86-91[45]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话语问题研究。徐蓉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已在课程的历史沿革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在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对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等方面尚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话语的大众化与深刻性、解释力与创新性、亲和力与引导力。[46]86三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策略的研究。张国宏认为要实现高校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既要联系协调其价值指向、动力支撑、话语范式和话语风格等诸要素,[47]又要依赖意识形态教育和公民教育相互促进,师生主体平等互动,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两种范式的转换交融、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两种风格的交替共振。然而,有关课堂教师话语的实证研究、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影响力研究、课堂话语的建构研究则很少。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研究逐渐发展不断繁盛,仍存在诸多缺口,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提升。一是从理论建构看,以往相关研究对话语这一概念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往往把话语界定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忽视了话语的建构属性以及话语的反映性特征。话语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渠道,话语也是知识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都是通过话语来完成构建和传播。再者,话语研究的整体性特征没有得到凸显。话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使用,而是植根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与社会现实处在一个不断建构与重构关系中的元素。对话语的理解不能割裂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语境。后续应以话语的建构理论为指导,侧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课堂话语的社会建构策略。二是从研究内容看,以往研究只是关注话语内容和话语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解读不够深入。具体说来,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教师话语的模式和特征,而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互动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话语建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续的研究应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实践的主体(教师)研究、话语渠道研究以及话语效果的研究。再者,以往研究往往是定性的反思性研究,实证数据和案例支撑研究则相对匮乏,跨学科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体现还不是很充分。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历史变迁研究以及此类话语实践与国外同类话语的比较研究仍相对缺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三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外延因素看,以往研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以下三种关系没有深入挖掘。[48]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课堂话语的时代特征如何体现。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正在面临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意义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二,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话语理论的最新进展如何应用于课堂话语实践中。诞生发展于西方学术界的话语理论如何与中国特色明显的思政课课堂话语实践联系起来,话语理论的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之间应该如何勾连,上述问题并没有在以往研究得到较好的体现。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在全球化视角下,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如何兼具中国特色,同时获得国际社会认可这一难题不仅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也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和接受这一议题。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所涉及的这三种关系,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话语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话语实践中的语言,同时侧重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中的社会建构策略,旨在挖掘思想政治话语建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与其他政治话语和大学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陈述实践之间的转换与对接,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与我国政治话语、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话语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话语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策略、模式、路径与效果。
话语理论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三个部分。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建构策略研究,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话语实践中,教师话语传授和讲解知识使用的话语策略。具体来说,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话语策略,并挖掘该话语策略与当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间的关系。该研究对象属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话语的本体研究。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实践的互动研究,主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话语影响学生完成教育目的使用的话语策略。在这一话语实践中,观察各个话语主体或是客体如何被放置在一个统一的链接中,建构成有意义的身份,并且探析这种由话语实践建构的“课堂社区”与较为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教师课堂话语与学生的互动研究,教师与青年大学生主体间性的话语建构研究,以及教师课堂话语的效果和影响力研究。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与其他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该部分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与中国当前主流政治思想话语之间的关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践的表述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在历史角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纵向比较研究。以上三个研究内容应是未来话语理论视角的有关思政课课堂话语研究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的话语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研究可以借鉴批评话语研究的方法。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话语)如何改变、控制、形塑当代社会。这一时期关注的内容是批评理论、跨学科特点、权力、意识形态等。主要的流派有Fairclough的辩证关系方法,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方法,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方法以及多模态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其次,从话语与文本的关系来看,文本是话语的具体体现,是话语的痕迹。因此,有关语言学的理论,例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社会互动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实践产生的文本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第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为分析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属性(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国内语言学界和话语研究领域也产生很多关于多模态课堂话语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成果还比较少见。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实践所产生的文本或是多模态话语模式的深入解读,能帮助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当代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身份建构与磋商过程。今后的研究应当在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学者文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所收集到的文本语料分别进行主题、态度、结构、视角等多维度分析。此外,也应结合使用内容分析、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其他辅助方法。话语对现实既具有“反映性”也具有“建构性”,社会知识也是通过话语建构起来,最终影响人的认知。话语因此构成了观察社会实践的一种视角和方法。但是话语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考虑话语的语言呈现,忽视了对话语实践所在语境的系统考察。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陷,后续研究除了应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外,也综合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人种志学等研究方法,对话语实践涉及的历史文化语境、话语实践的效果、影响话语实践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针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描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基本模式,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建构策略,阐释教师话语实践在建构话语主体与客体身份过程中的路径、效果、作用以及背后的机制和制约因素,挖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话语与其他相关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课堂话语的历史变迁,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引导力、阐释力和影响力,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课堂话语理论研究而言,话语理论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相关的研究应当将话语理论的最新进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实践研究,侧重话语的社会建构性。话语研究发端于语言学,但是近三十年以来,话语研究发展迅猛,已经渗透到人文社科领域,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已经开始课堂话语研究,但是当时的课堂话语研究侧重的还是课堂话语的结构特征。随着话语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研究也应放眼其他学科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后续相关研究应当在话语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话语实践进行系统的考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课堂话语实践研究也应当整合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研究范式,拓展和深化话语互动研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具体传播路径、态势和效果,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方法、理论依据、话语体系的合理结构、话语空间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不应只局限于静态的共时层面的文本比较分析和现象观察,而是采取一种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视角。同时还要整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实践中的意义互动磋商进行细致的梳理,进而找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