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扩招范式研究

2020-02-24 02:11
山东高等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源高质量院校

刘 民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404)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今明两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以教育促经济,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创新技艺技能、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职能。高职扩招,最终目的是要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首要之举,高质量扩招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质量扩招面临诸多挑战

高质量扩招是力求在高职扩招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高质量的内涵水平。从其工作开展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扩招生源,二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三是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扩招应该重点围绕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实际招生人数约为483.6万。以此为基数计算,2020年高职再扩招100万人,增长幅度约为20.68%。如此庞大的扩招规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空前压力。

(一)招生对象多元化

高职扩招,不再是单一的从学校到学校,而是从社会各群体到学校,招生对象有了重大变化。所以招生工作较之前有着明显不同,需要高职院校及时作出调整。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在岗职工,每一种生源成分,都需要学校量身定做招生方案。如何根据不同的招生对象和招生专业,组建优秀招生团队、选择宣传媒体、确定招生方案,从而获取高质量生源,是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需要及时做出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招生数量增幅显著

以万人规模学校为例,700人的扩招增幅,占年度招生人数五分之一或更多。巨大的增幅,给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带来新的压力:教室资源、教师资源、住宿资源、学生管理人员配备等等。这些压力,对于有闲置资源的普通高职院校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对于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教学资源已经非常紧张的院校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如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互通有无,如何合理进行资源整合、挖潜扩容,最大限度地解决资源问题,成为应对高职扩招的首要之举。[1]

(三)生源成分复杂化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体是高职扩招的主要来源,生源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社会阅历和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年龄、学历、学习要求、学习能力必然会呈现多样化特征,如何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出台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配备优秀的管理师资,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同样也是扩招后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四)招生政策连续性与否

高职扩招既是要解决国家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又要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工作之首“稳就业”的重大决策,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这项战略是一时之举还是长期之措,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因时而定。是短期一次性完成本次扩招工作还是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长远布局、深化供给侧改革,各个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有所顾忌。但无论如何,逐年下滑的生源数量和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以及愈发复杂的生源成分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高职扩招并无二异。明确办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满足社会需求拓展学校功能,适应产业升级做好专业建设,因材施教抓好教学改革,这一系列的问题导向会倒逼职业院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实现高职高质量扩招: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

从2019年首次实施高职扩招到2020年国家提出再次扩招200万人,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摸索高职扩招招生、教学改革与就业服务的工作经验,都力图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现高质量扩招范式。[2][3]但因高职扩招工作开展仅一年多,目前国内对于高职扩招的研究大多以理论性构想居多,大多集中在相关政策解读、宏观决策设想和改革理念呼吁,缺乏系统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不易落地生根。而且大多围绕高职扩招的某一工作环节进行研究,缺少系统全面的分析与实践,所以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亟需站在职业院校的操作层面,从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践、总结与提炼,形成一套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验证的实现高质量扩招范式。

(一)纵向比较维度

对于高职扩招的研究,首先应从纵向比较维度来看,国家于1999年首次在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时至今日,再回头看20年前的的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其正面作用显而易见:既提高了高中升学率,圆了更多学子的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缩小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又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从它产生的时间背景和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来看,199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1998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职工下岗,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实际上缓解了大批适龄人员的就业时间,提高了国民素质,也借此拉动了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对于应对当时金融危机产生的连锁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1999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本次扩招,正处于时隔20年之后中国再次面临严峻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关键时期: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挤压,双重挤压的结果不光是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基于此,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也是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清醒认识。扶持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谈到了就业,而这100万就是重要举措之一。所以,从长远意义来看,相比于1999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本次扩招有着似曾相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既会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二)横向比较维度

从横向比较维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也有高等教育扩招的先例,最典型的国家就是美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扩招必然要承担首要的任务。美国高校扩招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对提高美国民众的整体素质功不可没。但在美国高校扩招的教训中,生本思想的缺失和学生利益保障机制的不全,一度引发了学生与学校的严重对立和激烈冲突,也引发了美国诸多的社会问题。以美国高校扩招的教训为鉴,无论高校如何扩展,高校应该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服务。[4]从美国高等教育扩招实际效果来看,利弊各有。但从长远意义来看,扩招是历史必然。所以,借鉴于美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我们要坚定相信本次扩招带来的正面效应,同时又要千方百计,做好高职扩招的各个环节,杜绝出现负面效应。

三、实现高职高质量扩招的范式

鉴于以上两个维度的研究比较,既要充分认识高职扩招的历史意义,又要坚定做好高职扩招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各高职院校绝不能因规模提升而牺牲培养质量。2019年1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对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宏观安排,对于高质量扩招的中间环节——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要妥善应对高职扩招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抓好进口和出口,应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究。

(一)树立质量优先、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

高职扩招100万,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同时又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是每个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做到质量提升,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本次扩招的重大意义和肩上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的意识,坚持人人成才的培养理念,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高职扩招做实、做深入。

一方面,以产业升级为抓手,打造崇实尚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石。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明确指出,要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扩招对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一大批既有教学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5]高职院校一是要前瞻性地预估扩招规模,增加教师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教师企业锻炼,让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革和顶岗锻炼,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二是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一线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三是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并单独制定扩招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6]

另一方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重视专业与产业的更好衔接,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从各高职院校扩招专业的统计情况来看,电气机械类、计算机类等普适性专业和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专业较多,而这些专业在就业时往往更加具有竞争力优势。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更加理智,目的性更强。其目的就是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有一个很好的就业选择余地。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别是要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这也正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每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在保证本校普适专业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和发展当前国家扶持、市场紧缺、学生热衷的专业,如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专业。

(二)科学构建四维度的招生方案

第一,突出优势特色,遴选优势专业。高职扩招实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在确定扩招专业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预判三年之后的就业形势,要综合研判区域经济,根据市场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确定对应的扩招专业。特别是要遴选一些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能凸显专业技能,实施“1+X”证书制度对接的专业,能够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从源头上要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对接。

第二,彰显专业特色,加强分类宣传。高职院校要凸显本校的专业特色,建立宣传队伍,确定宣传途径和宣传媒体,根据不同宣传对象确定不同宣传方案。一是要有建立健全专门的招生机构和招生专员,同时要与各二级学院(系部)加强联系沟通,遴选优秀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势力量组建宣传队伍,进行集中培训,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二是要通过自媒体、公众媒体(如教育电视台、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媒体平台,组织招生宣传人员,通过专业介绍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受众对象进行最细致的专业宣传与政策介绍,让更多有需求的人获悉国家利好政策和专业介绍。三是要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不同的专业特点,分析其信息接收途径,确定不同的宣传途径和宣传媒体。

第三,根据生源情况,选择个性化招考制度。高职扩招,以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在岗职工等为对象,四种生源成分各有特点。如果简单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依据,难免有失偏颇,不利于选拔高质量有特长的生源。应根据报名人数情况和成分情况,综合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的考试特点,突出技能水平考核,兼顾考量个人综合素质,建立技能证书获取、相关获得荣誉情况等多因素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和个性化招考制度,避免机械的以成绩分数“一刀切”来录取学生。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即就业。高职扩招最终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在扩招生源培养问题上,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与地区知名企业合作,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项目等多种方式,在招生环节就要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源头上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既解决企业短时用工需求,又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三)打造“三性四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扩招生源成分的复杂性,必然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高中毕业或中职毕业生源,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在岗职工等生源社会阅历和个人经历更加丰富,交际能力和性格情商可能会大相径庭,习惯养成、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也会截然不同。这都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琢磨研判学生个体差异,拿出人性化、科学化的学生管理措施,也更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宏观管理,出台相关学生管理制度,配备管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集中更具优势、更适合的学生管理资源。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对于扩招专业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样起着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因此,根据扩招生源情况、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组织与考核评价势在必行。

1.以“三性”作为基本要求

一是保质保量,刚性制订教学标准。2019年6月5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文),文件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合理安排学时,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和课时设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每个高职院校在制订方案时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确保课程不少、学时不减、质量不降,把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切实做到“三全”育人。二是分类施教,柔性选取教学方式。要针对扩招生源特点分类施教,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和周末、寒暑假及业余时间,采用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学校学习和教学点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送教进社区”、“送教入企业”,并与现代学徒制企业联合施教,用柔性的方式组织教学。三是对接需求,弹性设置教学学制。根据生源特征,实行学年全日制和分段全日制相结合的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借鉴学分制管理经验,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同时根据生源情况合理采取小学期制。学时除满足每学年集中学时硬性要求外,也要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学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

2.以“四化”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一是课程设置模块化。扩招生源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也各不相同,为加强扩招学生将来专业发展方向的培养,做到人人成才,课程设置尽量与“1+X”制度证书直接对应或分散对应,采用“类别模块+领域模块”的结构方式,课程设置要体现对岗位技能水平的有效支撑。要根据专业方向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的种类,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和深度,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这需要专业负责人进行颠覆性地改革,重构课程体系。[8]二是教学过程泛在化。针对扩招生源特点,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资源随时可得,教师和师傅分区施教,学习方式多样灵活,实现针对不同学生的泛在化学习。三是培养效果差异化。根据扩招学生大多有从业经历,具备基本岗位技能的特点,实施差异化培养效果考核,避免一刀切设置及格线。鼓励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展专长,并用专长的课程成绩取代或弥补不擅长的相关课程,实现人人皆可成才,成才皆有专长的培养效果,体现差异化培养效果。四是考核评价多样化。针对扩招生源从业经历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采用“证书认评,荣誉认定、专长认可”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对学生提供的技能证书采用“可认可评,认评结合”的方式,保证标准不降。例如,由人社部门颁发、“1+X”证书授权部门颁发及行业普遍认可的证书等,由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列举认定,其他尚需考核评估证书需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估后再认定。学生获得相关荣誉称号也可顶替相关通识类课程等等。上述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拓宽学生职业发展通道。[9]

(四)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创业服务

高职扩招,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不管是何种生源,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能够有一技之长,有立业之本,都能实现高质量就业。除了从根源上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招生与就业有效衔接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提升就业创业课程质量,同时更应该为此类生源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在毕业就业环节,应保证此类生源与其他生源有着同样的就业权利和就业待遇,这也是实现高质量扩招最为关键的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扩招生源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别,导致此类学生培养时可以在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学习的权重上重新分配,更加强化技能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实现双向共赢,共同打造培训体系,借鉴企业在岗职工培训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将企业培训内容引入校内,提升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化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班等多种合作形式,通过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实现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高职扩招是国家战略,更是民生福祉。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国家经济形势,各高职院校应都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承担任务,加强招生制度改革,高标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组织实施工作。[11]在全面做好生源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坚定信念、抓好管理,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统筹做好扩招专业建设内涵,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为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提升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再到就业创业整个过程的高质量扩招。

猜你喜欢
生源高质量院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