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11400)
新课改改变的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为实现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学习、巩固和迁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物理综合能力.
在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出发,利用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而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密度》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利用实物和举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准备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准备大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准备体积相同的酒精和水,将三组实物分别摆放,带领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准确区分相似实物.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水和盐水如何区分?相同大小的铝块和铜块如何区分?如何鉴别酒精和水?等问题.经过教师渲染的问题情境,学生迫切想要知道这些实物的区分方法,进而成功引入本课教学的重点——密度.
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从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方法等实际需求的角度思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合作小组针对猜想选出其中比较合理、科学的内容,而后设计验证方法.以《密度》一课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出相同体积的铝块、木块以及铁块,其中质量最大的是铁块,这就成功引出密度知识;如果是气味不同、或者是颜色不同的物质,都能够通过气味或者颜色进行区别.但如果颜色相同、没有气味,并且体积相同,这样的物质要如何准确分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而后利用密度知识进行验证.有的学生提出相同体积物质的区分方法,即测量质量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新的知识点在形成之后,还会经过深化和发散,促使知识发展、迁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在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以及大纲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两个迁移知识点,对此设计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深层次的物理知识.依旧以《密度》教学为例,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可以利用体育运动时使用的铅球设计问题,如怎样正确利用已学的密度知识鉴别铅球的成分是否为纯铅?如果铅球的成分是铅和铁,那么铅球的密度在什么样的范围内?(2)一卷粗细均匀的铜线,其长度大约有几千米,提供直尺、剪刀、带有砝码的天平,如何快速确定铜丝的长度?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认真探索铅球的成分、分析其密度范围,提出很多实验方法.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理解知识,还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使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时,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自控力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质疑,使其能够在发现问题后大胆表达.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通常是没有目标的观察,虽然有好奇心,但没有对产生物理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质疑.对此,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使其养成大胆质疑并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法拉第发现电流周围会形成磁场,由此法拉第提出疑问:电能既然能够产生磁,那么如果反过来,磁是否能够产生电呢?就在这个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法拉第开始实验,反复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又如: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被屋顶摇摆不定的吊顶吸引,虽然吊灯摆动的幅度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似乎一样.伽利略对此产生疑问,并且针对自己的猜想开始实验,最终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引导、鼓励学生,使其大胆提出问题,顺利开展问题式教学.
教师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就需要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确保问题的合理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分析、探索并且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采取设计情境,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等措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