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异化视角下中西文化翻译
——以《阿Q正传》英译本和《黑奴吁天录》汉译本为例

2020-02-23 18:59陈小路
英语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阿Q正传归化异化

陈小路

引言

在全球化发展大背景下,翻译活动随着翻译内容和翻译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吕红艳201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翻译不再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受各自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习俗等的影响,译者总会不自觉地忽视自己民族固有的文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只有不断促进文化交流且尽可能地突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才会不断发展、繁荣。异化法在尊重各国文化特殊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谓异化法,指的是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强调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的翻译方法。下面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英汉文化特征,通过了解中国的文化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更好地推动中西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一、相关理论

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绕不过去的术语。归化和异化的本质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语言的翻译产生的不同翻译方法。归化是指翻译时在顺序和逻辑上要尽量统一语言;异化是指保留文化的多样性,尽可能地突出文化的多样性。归化好比被模板限制了翻译方式,使读者不能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魅力。韦努蒂(Venuti)用“隐形”“透明”和“流畅”描述当代英美翻译的归化策略。隐形一方面表现为译者通过对目的语文本的操作而造成一种虚幻的语篇效果(即透明);另一方面体现为一种在英美文化中追求译文流畅、透明的阅读习惯和评价标准。所谓流畅,是指译文通顺易读,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上的障碍,译文仿佛等同于原创作品,将作者的个性、意图和中心思想毫无遮掩地显现出来。韦努蒂(2004)指出,“译者隐身的归化翻译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民族中心和文化排外倾向在作怪。在价值观上采取文化自恋、目中无人的态度,对外表现为帝国主义,对内表现为排外主义”。针对归化翻译理论的弊端,韦努蒂(2004)提出“破除‘透明’的迷信,改变翻译的理念和实践,彰显译文自身的价值”。因此,他提出了翻译的异化主张。异化翻译认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文化或政治关系更加民主化。

二、汉译英和英译汉对比

(一)《阿Q正传》英译本对比分析

翻译不应仅限于翻译两种语言,还要把翻译放在文化背景中研究(Andre Lefevere 2004)。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能够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文化负载词,这些负载词真真切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特色。《阿Q正传》就是最典型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烙印。下面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拉弗尔英译本(以下简称“拉译”)和梁社乾英译本(以下简称“梁译”),凸显异化的重要性。

例1:

原文:未庄人……抵得一个翰林。

杨译:All the Wei Zhuang villagers...equivalent to the rank of a Han Lin.(P311)

拉译:...local scholar was now equal in rank to a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P115)

分析:对于“翰林”,杨译采用异化法中的音译法翻译,使用了rank这个表示地位的词语,很好地传达了“翰林”这个词的文化特征。“翰林”一词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被显示出来,将中国特定时期的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表达出来。拉译虽然也使用了rank这个词,但是用了a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这个词组的本意“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在文中则表示帝王。虽然西方读者通过拉译可以大概了解“翰林”指的是什么,但是译者更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原文的基本意思,于是选择忽略这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译者翻译的内容是否恰当,取决于译者对译本的理解程度,这将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周领顺、周怡珂 2017)。可以看出,拉译选择了归化翻译法,将译者对原著的理解通过译作传达给读者,虽体现出连贯性,但未能充分体现中国古典语言的文化底蕴,缺乏中国文化该有的特色。

例2:

原文:什么假洋鬼子……“小鬼见阎王”。

杨译:...like“a small devil before the King of Hell.”This part of the story made all who heard it blush.(P227)

拉译:Pit the Fake Foreign Devil against a ten-year-old beggar from town.(P104)

分析:“小鬼”和“阎王”都来自东方,杨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小鬼”翻译成small devil,将“阎王”翻译成king of hell,非常传神地译出了“小鬼”的弱小和“阎王”的强大。这两个角色之间形成了对比,体现了原文想体现出来的戏剧性讽刺意味。拉译采用了外国读者喜欢的阅读方式——用mincemeat(百香果)表达“小鬼”和“阎王”,具有西方特色。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大多信仰佛教,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两个佛教文化中的意象时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而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选择省略原文中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宗教文化的词汇,采用外国读者所了解的单词代替原文所指的事物,通过已知的事物来达陌生的事物,具有衍生意思。

例3:

原文:那是赵太爷……

梁译:the Venerable Mr.Chao...(P3)

杨译:This was after Mr.Zhao...(P7)

分析:“太爷”是具有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负载词,是封建社会时期佣人对男主人的尊称。在原文中,赵太爷是封建地主。梁译在“赵太爷”前面用了修饰词venerable。20世纪初期,虽然中国人对地主充满了尊重,但更多的是畏惧。梁译选用的venerable一词更加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状况,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当时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杨译采用归化法,使用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Mr.这个中性词,没能体现出中国特定时期的封建色彩。

(二)《黑奴吁天录》汉译本对比分析

《黑奴吁天录》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下面以林纾的汉译本(以下简称“林译”)为例进行分析:

例1:

原文:“...love,you know,”said Eva,...(P183)

林译:“……出其爱力挽之为善。”(P86)

例2

原文:“The...love,Ruth,”said Simeon,...(P135)

林译:西门曰:“……云仁爱,……”(P64)

分析:林译注重与中国文化联系,大力弘扬中国社会价值,如“力挽之为善”是增译,把love翻译成中国人所熟知的孔子思想核心“仁爱”。可以明确看出,林译多以目标语文化为主导,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使译文通俗易懂,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抵御特定时期西方的文化入侵。

翻译思想本就是对翻译这件事情的某种原则主张或者某种基本理念(刘宓庆 2012)。虽然林纾的翻译思想无可厚非,但他忽略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异域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展现的只是人们所熟知的风采,缺少了源语文化的异国风情。如果想文化走出去,就不能低估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译者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实现翻译交际目标的有效保障,也是推动不同国家文化更加繁荣的动力。

三、总结

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两种语言翻译,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Lefevere 2004)。无论是单词、短语还是修辞,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属于自己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包括凝结了经验、智慧的谚语,贴近民众生活的俚语,深藏文化内涵的名称等。它们迥异的原因可能是语言形成和演变的自然结果。例如,汉语在表达语气时大量使用语气词,而英语却以句法表达语气;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亲属称谓词,而英语中只能找到寥寥无几的统称作为对应。因此,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无论是介绍文学作品还是介绍科学论著,译者总离不开对不同文化中逻辑思维和社会禁忌的适应、尊重或挑战,且这一切反映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自的文化传统。

为什么翻译其他国家文化?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该如何翻译呢?翻译在不同国家文化的交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折射出对文化及其翻译活动的一系列认识和信念。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是译者应首先考虑的因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始终以实现译文交际目的为目标。只有实现了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语读者才能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才能感受到各国文化的特征。异化和归化只是译者处理译本时的方式,目的是让译本更具有价值。

猜你喜欢
阿Q正传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