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文化复兴梦”热潮的掀起,“红学”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综观数百年来的红学研究,对红学的研讨尤其需要开辟新的领域、建立新的视角。本文试从生态学、生态文化的视角审视之,以期丰富红学的研究。
“生态学”(Ecology),又称生态,人文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指的是人类与置身其中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是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环境与人类是相互作用、互动互生、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环境—文化”的范式,更强调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大作用。从生态视域来解读《红楼梦》,即言及环境与其文化的形成,今称之为生态文化解读。《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本身便蕴含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从生态视域下审视《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情事理的尊重、对万事万物的包容这样的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构建。
在环境中活动,是养成人格的前提。人与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交结、碰触,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审视对待他人是很重要的,也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共同的课题。关于此问题,《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显示了对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生命的敬畏,体现出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第三回 (贾母)大哭起来。
蒙府批 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1]86。
第三回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蒙府批 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1]89。
第三回 (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蒙府批 英豪本等[1]90。
第三回 黛玉不知以何称呼。
蒙府批 想黛玉此时神情,含浑可爱[1]90。
第三回 (黛玉说)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母,恐领了赐去不恭。
蒙府批 黛玉之为人,必当有如此身份[1]93。
第六回 这里二人(周瑞家的,与小丫头)又说些闲话。
蒙府批 急忙中偏不就进去,又添一番议论,从中又伏下多少线索,方见得大家势派,出入不易,方见得周瑞家的处事详细[1]226。
第六回 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
蒙府批 非身临其境者不知[1]227。
第六回 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
蒙府批 各〈自〉[有]各自的身份[1]228。
第六回 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蒙府批 刘姥姥犹能念佛,已自出人头地矣[1]229。
第六回 (王熙凤说道)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有人似的。
蒙府批 偏会如此写来,教人爱煞![1]253
第六回(平儿出去一会儿,进来说)我就叫他们散了。
蒙府批 能事者故自不凡[1]236。
第八回 (黛玉说)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
蒙府批 又转出此等言语,令人疼煞黛玉,敬煞作者[1]313。
“敬”指对他人的恭敬、尊重。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早已强调之,《诗经·大雅·云汉》:“恭敬明神,宜无悔怒。”《荀子·臣道》:“仁者必敬人。”“敬畏”即尊敬,敬服,是建立在认可基础上的一种发自肺腑的佩服、尊敬、服从。古人又称之为“畏敬”。《汉书·礼乐志》:“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都在强调敬畏是良好的修养和品行。为什么要敬畏他人呢?环境论。环境决定造就了人的各自身份、行为和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是在环境挣扎后“苦过”而选择一定的言行和举止,诚如《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时反复提到的词汇“非身临其境者不知”“存身份”。世人对王熙凤的品评向来不高,而蒙府本批者一反常论,却以“能事者,不肯泛泛同流”“英豪本等”“教人爱煞”评之,显示出批者对她的体察,身临其境的感知,而后的悦纳、欣赏和敬畏的态度。王熙凤是大家之主管,在人世风雨中早已锤炼得世俗市侩,也是环境之后的不得已的生存抉择。林黛玉的形象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她尖酸刻薄,但在蒙府本中批者却能推己由人的体察她,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置自己于她那样的环境之中来品评她。黛玉“不知以何称呼”评之为“含混可爱”,少女态,自然美。“恐领了赐去不恭”“必当有如此身份”,寄人篱下,自是小心翼翼。“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经历无数次“人家恼”后,才“转出此等言语”。周瑞家的、刘姥姥、平儿也是“在各自存身份”之后评者以敬畏的态度给予肯定、悦纳和理解,这都是环境论。通过生态视角来审视《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对女性的品评,对生命,任何生命,任何阶层、职位、地位、身份的人的生命的敬畏,当是批者潜在的生态伦理观。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过程,是他不断地与社会环境接触之后对社会运行规律、规章、规矩的把持和遵守。规矩、规章、法则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文化自律和共同遵守,这也是生态视域之下的人文关怀。《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对女性的品评便显示出对人情事理尊重的认知态度。如:
第三回 黛玉也哭个不住。
蒙府批 逼真[1]87。
第三回 (黛玉想)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蒙府批 天下事不可一〈盖〉[概]而论[1]89。
第三回 (邢夫人转贾赦语)劝姑娘不要想家。
蒙府批 亦在情理之内[1]92。
第三回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
蒙府批 大人家规矩礼法[1]107。
第三回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蒙府批 作者非身履其境过,不能如此细密完足[1]108。
第三回 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
蒙府批 女死,外孙女来,不得不令其近己;移疼女之心疼外孙女者,当然[1]116。
第六回 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蒙府本 世家奴仆,个个皆然,形容逼真[1]222。
第六回 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
蒙府批 实有此等情理[1]224。
第六回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了。
蒙府批 的真有是情理[1]230。
第七回 (周瑞家的说)奶奶今儿不来就罢,既然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
蒙府批 非把世态熟于胸中者,不能有如此妙文[1]275。
第八回 凤姐又在一旁帮着说“过日他还来拜老祖宗”等语,说的贾母欢喜起来。
蒙府批 凤姐帮话,是为秦氏。用意〈屈〉[曲]尽人情[1]297。
“情理”指的是人情与事理。《三国志·吴·滕胤传》注引《吴书》:“胤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唐会要·十七·庙灾变》:“历检故事,有见百官奉慰之仪,然上既素服避殿,百官奉违,亦合情理。”人与人,人与周边的环境,人与社会运行的法则和规律,我们应当承认并遵守它,打造生态文明,文明生态。《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行侧墨批多次对“情理”二字给予强调,并强调“情理”存在遵守的必要性。人的行为,尤其对女性的品评以“亦在情理之内” “有此等情理”“理势必然”“真有是情理”“曲尽情理”,对其进行肯定、认可和遵守。为什么要认可“情理论”呢?环境论。“非自履其境过,不能如此细密完足”脂砚斋评语中有一条眉批便指出“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甲戌本),是说《红楼梦》承载情理的特点,这与蒙府本对女性品评是相互映证的。
现实世界只有一个,是那么真实而具体的存在,而人的心的空间的大小却有着千千万万个。每个文学评论家评写的内容、说出的话语都能体现其内心空间的大小,容与不容,容什么与不容什么,纵观《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对女性的品评,批者显现出自己心灵空间的宏大,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和悦纳,如:
第三回 “黛玉一一都答应着”一段。
蒙府批 客居之苦,在有意无意中写来[1]104。
第三回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頼人物?”)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蒙府批 从黛玉口中故反一句,则〈不〉[下]文更觉生色[1]113。
第三回 (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
蒙府批 此一惊,方(见)下文之留连缠绵,不为〈猛〉[孟]浪,不是淫邪[1]115。
第六回(周瑞家的)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
蒙府批 刘姥姥此时一团要紧事在心,有问,不得不答。递转递进,不敢〈陟〉[陡]然。看之令人可怜[1]224。
第六回 (刘姥姥见)满屋里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
蒙府批 是写府第奢华,还是写刘姥姥粗夯?大抵村舍人家见此等气象,未有不破胆惊心,迷魄醉魂者[1]228。
第六回 (王熙凤说)那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
蒙府批 不自量者每每有之,而能不露圭角,形诸无事,凤姐亦可谓人豪矣[1]244。
第八回 黛玉因问宝玉道:“你走不走?”
蒙府批 “走不走”,语言真是黛玉[1]316。
第八回 黛玉为宝玉戴斗笠一段。
蒙府批 知己最难逢,相逢意自同。花新水上香,花下水含红[1]317。
第十回 (金寡妇说)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
蒙府批 可怜,妇人爱子,每每如此[1]364-365。
第四十二回 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蒙府批 收结转折,处处情趣[1]1624。
“包容”,指包含,对优秀的人悦纳,那很正常,而要是对有缺点、有过失、有不当的人,该不该包容呢?《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便指出包容的广泛性。更可喜的是古有“包蒙”一词,什么是“包蒙”呢?即包容愚昧的人。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书籍《周易·蒙》便言:“包蒙,吉。”是说我们如果包容愚昧的人,那是吉的。今人称之为:智者,用人之短。“悦”,高兴,喜欢。《胠箧》:“舍天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悦纳”,即高兴地接纳。包容悦纳是人对周围天地万事万物一种坦然平静,欣喜的接纳,而不是讨厌、厌恶和仇恨。《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对女性的品评,尤其那些看似格格不入、尖酸刻薄、粗俗鲁莽人的品评,尤现批者包容悦纳的人文态度和情怀。黛玉言语尖酸刻薄,但批者称之“更觉生色”“语言真”“处处情趣”。王熙凤世俗市侩,但评者却说她“人豪”“形诸无事”。刘姥姥初入大观园,行为难免粗鲁,评者却以“看之令人可怜”“未有不破胆惊心,迷魄醉魂者”,甚至金寡妇求利失德,蒙府批者也以“可怜,妇人爱子,每每如此”,都表现出蒙府本对女性品评中显露的包容、悦纳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从哪里来的呢?从体察女性形象的生存环境中来。试想,体察一下“不得不”的言语和行为,我们为什么不包容她们呢?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她那样的“苦”,如黛玉的“客居之苦”,王熙凤的“大家经营之苦”,刘姥姥的“贫穷之苦”,只有深入体察感受的人才可知道。这是一种生态文明、生态人文关怀和情怀。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条朱笔眉批: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之泪尽而逝。
生态文化主要是关注人类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以其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情事理的尊重、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和悦纳,形成了今日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文化精华,从而坦然、坦荡地走向世界,为他国所尊敬。而这正是《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生态视域下的认知和观点,是值得挖掘出来的、让全人类都有可能受益的中华古老的生态文化理念。其原生态的朴素和雄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应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