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蒙、藏诚信谚语的认知维度与表达维度研究

2020-02-23 17:56王冲杨晓彤
语文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谚语汉族蒙古族

○ 王冲 杨晓彤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最可口的酒是甘露,最精炼的话是谚语。”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不仅能够反映民众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而对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精神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在谚语中找到。可以说,谚语是人类知识的微型“百科全书”。谚语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汉族、蒙古族、藏族都会使用这种具有精微性的语言形式来对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进行表达和反映。诚信作为一种美好的品德,一直以来都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精神文化和道德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汉族、蒙古族、藏族谚语(下文简称汉、蒙、藏谚语)中都有着丰富的关于诚信的表达。

一、诚信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诚信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诚信观的源远流长不仅表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优良品质的集体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因而诚信已经不仅仅是某些圣贤、智者等个体的道德与精神追求,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准则。直至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当中,诚实守信依然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由此看出,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诚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内控自制的历史惯性运动。

诚信最初是作为一种意识和道德原则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其产生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种道德原则的确立和人类文明规则的建立有很大关系,是人类理性与人类的本性、本能之间漫长的斗争以及最终实现人类本能不断妥协和理性胜利的最终结果。随着理性地位的不断提高,道德观念也成为衡量个体是否为合格的文明人的重要标尺,一个人从出生就要受到道德的约束,甚至这种约束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自觉的内化行为。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管理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因而三家的观点和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走向以及中华文化制度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家学说中对诚信的观念都有相关的论述,这些学说的对立统一和不同的侧重点又最终促使中国古代社会诚信观念形成应有的张力,这种张力也是诚信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论语》第一章《学而》用“敬事而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表达了诚信的标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诚信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中有提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董仲舒更是将“信”作为又一中华伦理的重要因素置于孔孟的“仁、义、礼、智”之中,最终形成了儒家“五常”,而“五常”也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不仅如此,佛教经典《金刚经》也有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其中提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金刚经·离相寂灭》)。也就是说,德形兼备的圣人,都是非常讲求诚信的,他们说真话、实话,绝对不会说一些虚假、不符合事实的欺诳之语。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中有“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主道》)的关于诚信的论述,法家将诚信和政治、奖惩联系的甚为紧密,因而在法家思想中,不诚信的做法不仅仅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样拥有法家思想倾向的《吕氏春秋》中也有“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吕氏春秋·贵信》)的表述。由此可见,诚信在中国古代诸家学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于诚信的感知以及对诚信行为也是十分看重的。

汉、蒙、藏谚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之诚信文化的源远流长,因而在谚语中对于诚信也有着丰富的表达。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影响,三个民族的诚信文化观在认知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象征着高尚的人格与完美的人性,也是我们品评一个人德行好坏的重要价值标准。但由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不同,汉、蒙、藏谚语的诚信文化观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汉、蒙、藏诚信谚语的认知维度

在汉族、蒙古族、藏族人民的诚信文化中,能够发现许多相通之处。所谓“士之立身,忠信为本”,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诚信之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心诚”“言诚”和“行诚”。同时在“心诚”“言诚”和“行诚”的作用下,能否最终实现“诚己”“诚人”以及“诚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之人。只有将自身由内而外对于诚信的确证性很好地在诚信的对象上得以实现,才是真正的诚信。因而在对于“心诚”“言诚”和“行诚”的不同侧重上,汉、蒙、藏谚语都有不同的表达。

(一)诚信谚语与“心诚”

诚信的出发点是个体内心对诚实守信的认可,只有心理上认同诚信才有可能实现言与行的诚信。“心诚”即不失本心、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生活在绝对道德时代,人们对于道德的遵守,早已经成为从出生开始就要遵守的法则,无人会去探究这种约束力的来源以及遵守这种法则的原因。诚信作为基本道德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个体不自觉却又必须接纳的行为准则。“心诚”的对象更多体现为自身,即“诚己”。“诚己”则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审视,自身行为无愧于心才是真正的“诚己”。汉族谚语中提到“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划船桨要硬,为人心要诚”“真金不怕火炼”,这些谚语体现的恰恰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诚己”的表现。此外,藏族谚语也有“东西里数黄金最贵重,人的德性应比黄金重十分”“雪白真理塔,雷电击不垮”“看人要看他的心灵,看马要看它的步伐”等等类似的表达。

蒙古族谚语则将“诚己”的内在范围进一步扩大。即“诚己”不仅仅要做到“心诚”,同时在“心诚”的基础上,还要与其他美好品质相联系才能实现“诚己”的内在需求。例如,蒙古族谚语“正直以诚为贵,尊老以德为先”“人是老实的好,畜是肥壮的好”“善良到头如奶汁,邪恶结局是污血”等。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是否能够始终保持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皆由心而生、由心而始,因而在诚信的内在认知维度则是“心诚”,“心诚”决定个体的“言诚”和“行诚”,是“言诚”和“行诚”的基础。

(二)诚信谚语与“言诚”

个体是否“心诚”,需要“言诚”和“行诚”进行最终的检验。言语既是独立的被检验对象,同时也是检验“心诚”和实现“言诚”的桥梁。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从外在表现上看,首先要看是否做到言语诚实,即“言诚”。而“言诚”的主要对象则是“诚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说假话、空话,要做到言语上的诚实。“言诚”与“心诚”的一致性要求个体勿口是心非,典型的抨击对象就是谎言。人们常将谎言用善意和恶意来分,但善意的谎言是否能够被定义为是谎言本身是值得商榷的,更多地体现的反而是个体的说话技巧。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谎言,人们依然持批判态度更多一些。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因而,人们对于谎言的批判和抨击在谚语中也有集中的反映。人们也讨厌谎话,更讨厌说谎的人,这一点在谚语中也多有表现。例如,蒙古族谚语“是真理堂堂正正,是谎言遮遮掩掩”“雨后天凉,谎后脸烧”“真理的威力在后头,谎言有威力在前头”等,藏族谚语“宝物体内充满水,大人之腹装满谎”“一次说了谎,一生难信任”等都是对谎言和说谎行为的谴责。

蒙古族人民常说“言大失信,病重失命”“流水非刀却能穿破顽石,恶语非针则能刺伤人心”“说真话的人,吃的是自己的饭”,藏族谚语也有“一言失信,千言无用”“说话要真,喝水要清”“金钱可以量轻重,语言可以量人品”。唐代杜正伦《百行章·信行章》中提出“一言之重,山岳无移;一言之亏,轻于尘粉。昔时张范,今犹赞之;挂剑立于丘坟,人无不念。是以车因轮转,人凭信立”。中国古代教育将诚信作为修身立业的第一要务。诚信的外在表现的最终层面是“行诚”。“言诚”与“行诚”最终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境界才是在外在层面所捉到的真正的诚信。

(三)诚信谚语与“行诚”

行为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诚信、是否表里如一的最有效的试金石。相较于“心诚”和“言诚”,行动能够更为明显的体现一个人是否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行诚”要求一个人说一分话,干一分事,量力而行。例如,藏族谚语“与其大喊大叫讲空话,不如不声不响干实活”,汉族谚语“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行诚”也要求一个人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图一时口快而随意许诺,“一次骗人,永受怀疑”。对于被承诺的人来说,信任所含有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同时,这种信任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信任的崩塌则是一件事、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因而人们往往不会去轻易“消费”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此外,“行诚”也表现在很多具体的生活方面。例如在职场,要“宁做老实公,不做变色龙”(汉族);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刻薄不赚钱,忠厚不蚀本”(汉族);在人际交往方面,蒙古族人民的谚语也告诉我们“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骗,是友谊的仇敌”(蒙古族)。“行诚”是较“心诚”和“言诚”更为具体和直接的表现一个人诚信的直接性行为,因而行为上的诚信也是最终能够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诚信的标准。

心、口、行的统一所体现的一贯性是实现“诚己”“诚人”和“诚群”的前提,而“诚己”“诚人”以及“诚群”也是个体诚信实现对象化和具体化的同时对诚信观念的延伸以及对诚信观念影响力度和传播力度的扩大。

三、汉、蒙、藏诚信谚语的表达维度

汉、蒙、藏谚语中关于诚信的谚语有很多,这些谚语在表现诚信的内涵以及价值观念时有着相同的认知维度,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诚信谚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的侧重点上,各民族各有各的风格。

(一)诚信谚语表达方式的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汉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但“百里不同风,隔道不下雨”,每个地方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都不相同,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总结的谚语数不胜数,自然也是各有特色,所以在谚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首先,在汉族诚信谚语当中,方言特色比较明显。例如上海谚语“吹牛勿穿绷,只怕上正账”(穿绷:上海话,露馅、揭穿),福建谚语“唔仰食,唔仰戴,只仰为人实在唔实在”(唔:福建话,不;仰:看),这些谚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众对于诚信的认识。此外,在选词造句时,汉族谚语所选用的意象,也与其他民族有一些区别。黄金、玉石等都是十分贵重的物品,因而也常有人用黄金、玉石等作为意象来表达美好品德的可贵之处。例如“金子贵重,在于质地”“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用镀”等谚语,都是用黄金来表现诚信的可贵。

少数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不会有太多内部语言本身的差别,但是不同民族所选用的意象是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蒙古族和藏族都是游牧民族,且民族内部的差异性较小,因而在谚语的表达上呈现的民族色彩更为显著一些。例如,蒙古包、奶茶、蒙古马等都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生活必需品,“不放牛奶的茶是黑的,不透光线的毡包是黑的,昧良心的人心是黑的”“人好在忠实,马好在本事”“宁失骏马,勿失己言”等谚语所选用的意象均体现了蒙古族的特色。藏族人民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莲、哈达、酥油茶、西藏马、牦牛等都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因而有关诚信的谚语,例如“人前是雪莲花,人后是白刺牙”“是牦牛不要说成跳蚤,是獐子不要说成麂子”“喝热茶,说实话”“哈达——洁白的好,人品——诚实的好”等选用的意象都能够从藏族人民中找到。此外,蒙古族和藏族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对于诚信也是十分看重的,因而在谚语的表达上佛教文化也明显地参与其中,例如“诺言已许下,佛来不改口”等谚语。

(二)诚信谚语表现范围的不同

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汉族在对德行的约束上受血缘、亲缘关系的影响较大。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对人的制约也更加明显。这也使得汉族的诚信观更多的是建立在人伦关系的基础上,并且诚信与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紧密。诚信和人格相互促进,诚信者,人格地位高;人格地位高者,信用水平也更高。人格与诚信之间关系的发展也促使德行的好坏不再成为简单的个体行为,它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的利益。所以从表达范围来看,汉族的诚信观的范围较蒙古族和藏族也更大一些。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以德治国。因而统治者诚信与否,与能否治理好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中,诚信是维系统治、巩固政权的重要方法和原则。“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的就是“行诚”与个体诚信对国家社会的影响的一种典型的文人思想。少数民族谚语更多地体现的是民众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的诚信观念,政治色彩相对较弱。

此外,儒家思想对诚信的另一个影响则表现在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思想的塑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与不说选择不说、说话留有余地等都是中国人特有的说话艺术,这样的说话艺术,既不伤人,也不伤己。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话语的表达艺术上也具有自身特色。相较于汉族的含蓄、内敛,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质朴。例如蒙古族谚语“真话面前,死人也会点头”“说出去的话,站出来的地”“人好在于诚实”等谚语,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

汉族谚语与蒙古族、藏族谚语在表达维度上的不同不仅仅体现的是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为诚信这一道德观念的树立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当然,表达维度的差异并没有对认知维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分歧,相反,各民族虽然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同,但对待诚信的基本态度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一致的。

四、结 语

谚语通过简短和凝练的文字给人以启示的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各民族人民的心中都拥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诚信,汉族、蒙古族、藏族都有着相同的认知,即一个人真正的诚信是心、口、行的统一,同时诚信的对象亦是平等的,于己、于人、于群都应该以诚待之。中华民族的诚信文化的相同认知维度的背后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也恰好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和开放的特点。对于汉族、蒙古族、藏族诚信谚语的探索,不仅对弘扬中华诚信美德有重要价值,同时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各民族友好往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谚语汉族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说说谚语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谚语趣画(一)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