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①

2020-02-23 15:34王欣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少数民族政治

王欣然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①

王欣然

(大连海洋大学 科技处,辽宁 大连 11602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从课程载体、实践载体、传播载体入手,通过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校内外文化活动形式、拓展新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探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特色鲜明、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底色和精神标识。大力挖掘并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和视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深度、力度和温度;也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撑。高校应通过完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课程载体,创新以校内外文化活动为主旋律的实践载体,拓展以新媒体平台为主阵地的传播载体,优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完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课程载体

课程是选择、吸收和借鉴文化的主要介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要把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首先,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充分吸收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之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趣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挖掘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相关素材,如少数民族在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涌现的英勇事迹等,还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在个人、家庭、社会中所表现的优秀道德传统等方面的精神要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典型事迹,并着重强调各族人民为了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谋求国家独立、政治民主、民族平等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为巩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壮丽篇章。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地区进步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并联系少数民族文化实际融入教学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来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案例引入课堂,使大学生感知并认同其中蕴藏的核心内涵。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入脑入心。通过案例沙龙、情境互动等方式,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同时,要与时俱进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激发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通过你来我往、思想碰撞,实现教师“务实教”和学生“有效学”的协调统一,以教学相长、情感共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人文素养课也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艺术类专业课教学中穿插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书法、绘画、服饰等,在中文类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诗歌、民间故事等,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感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必修或选修课,如“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少数民族节日风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等,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创新以校内外文化活动为主旋律的实践载体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2]通过开展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校内外活动,让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充溢整个校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外传承、发展、创新。

首先,深耕细作打造校园文化亮点。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精心策划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在演讲诵读、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影视展播、图片展览等分支活动基础上,邀请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选树少数民族师生先进典型开展事迹宣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真切感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召力。此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古尔邦节、藏历新年、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欢庆活动,增强学生异乡归属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与文化交融。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其积极开展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活动,以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展现少数民族经典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精神境界,砥砺品格素养。

其次,精益求精探索社会实践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众多历史博物馆、节日民俗场所、传统村寨、文化遗址、文化传承人等,真实呈现出少数民族坐拥的优美自然风光、厚重人文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生动资源。高校可以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助力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等。与当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利用基地资源,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对少数民族文化开展调查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拓展以新媒体平台为主阵地的传播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往的方式随之颠覆。标榜即时、广域、平等、交互、时尚等特性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鲜资讯、表达观念看法、分享生活感悟的重要渠道。

首先,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牢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要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加快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少数民族名人轶事、传统美德、民俗风情等制作成接地气、有趣味、有内涵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增强平台用户黏性,提升校园媒体影响力。然而,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使其传播内容碎片化趋势愈发明显,大学生易受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诱导,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被打着宗教旗号的错误言论所影响,动摇思想和意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媒体阵地,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不当言论和腐朽思想,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其次,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很多高校仅把官方微博、微信看作是对外宣传的“指尖窗口”,忽视其作为与学生亲密交流、倾听学生内心诉求的“连心桥”功能。高校在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定期对新媒体平台用户信息进行查看、收集,对错误观念及时指正,对混杂信息解疑释惑。同时,鼓励学生推出反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新媒体作品,使大学生在自己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中感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粉丝忠诚度与活跃度。[3]

第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政工作实效。高校要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培训体系,构建一支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高对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创新思维与开发能力,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中汲取教育资源和思想养分,力求在融合内容上通俗而不媚俗,在传播方式上灵活但有尺度,在展现形式上求新而不忘本,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实效和育人价值。

综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素,探索二者融合的优化路径,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寻找新依托。高校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础上,深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1][2]齐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33-34.

[3]季明,高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J].江苏高教,2015(04):116.

2020—04—02

①本文系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2018年度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课题重点项目《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优化路径研究》(zd2018005)的研究成果。

王欣然(1987—),女,汉族,辽宁抚顺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4564(2020)03-0170-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少数民族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