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华 孙利利
课程游戏化导向下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胡晓华孙利利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000)
课程游戏化指本着激趣的思想原则将课程中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进行游戏化设置,从而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趣、充满新意,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在学前音乐教学领域,游戏化教学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更加优质。
课程游戏化;学前幼儿;音乐教学
游戏以其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前阶段,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音乐认知,激发其活动参与兴趣,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践行游戏化理念并以此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具有趣味性、创新性,实现音乐活动高效化发展。
游戏化是一种以激趣为目标先导的全新教育思想[1]。在学前音乐活动领域,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想办法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以兴趣为动力支撑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推动教学进度顺利进行。而游戏活动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符合幼儿时期个体对待事物的欣赏需求和关注度要求。通过组织趣味的音乐游戏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带着一定探索欲望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环境是影响幼儿学习心理建设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性因素[2]。在学前音乐教学领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教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开展质量。积极贯彻游戏化理念,将常规的音乐教学转变成趣味的游戏活动,能够实现教学环境的改良、优化,使整个活动氛围更加有趣,也能够让幼儿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参与游戏活动,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从而实现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艺术素养的有效熏陶。
与常规课程活动不同,音乐游戏能够实现幼儿兴趣培养,提高其对活动参与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践行游戏思想,本着激趣的原则围绕音乐课的具体目标加强活动体系的全面创新,以保证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在践行游戏化理念进行学前音乐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先明确课程目标,并结合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兴趣范围,明确游戏主题,从而为后续游戏活动的设置和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如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节奏感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幼儿音乐素养建设的核心要素。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有节奏动起来”游戏主题,并在特定主题背景下引导幼儿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使其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强化训练。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歌词内容进行动作展示,在边唱边跳的过程中实现节奏感的有效训练。
教师为保证游戏设置更加贴近幼儿兴趣需求,需要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本着激趣原则对教学素材进行搜集、拓展、延伸、整合,然后合理设置游戏内容以及对具体的开展形式进行规划设计,从而保证所设置的音乐游戏无论是在包含的内容上,还是参与的难度上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标准,使游戏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例如,教师围绕“律动游戏”主题设置游戏活动时要搜集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根据幼儿的能力基础对游戏形式进行规范化设置。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圈,之后利用道具为幼儿展示节奏的形态。鼓励幼儿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展示,例如脚、肩、手等不同部位的动作展示来实现节奏感的训练。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目标对游戏规则进行优化设置。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退出游戏,而其它同伴则继续完成接下来的游戏挑战。通过淘汰制的方式让幼儿对游戏活动端正态度,规范自身的参与行为。
教师要注重游戏情景规范设置[3],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的有效应用,为幼儿创设具有一定趣味性、生动性的活动氛围,从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能够将游戏活动的具体执行方式生动地呈现,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通过情景的营造调动幼儿的游戏参与热情,让幼儿在整个游戏中表现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师在组织《小兔和狼》音乐教学时,要基于游戏内容构建情景。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幼儿播放歌曲,渲染活动氛围,提高游戏感染力。之后,播放多媒体动画,将游戏内容和流程进行直观展示。明确歌曲中的角色形象,张牙舞爪的大灰狼以及弱小的小白兔,直观展示戏剧性的情景。之后,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模仿大灰狼和小白兔,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歌唱+舞蹈表演的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情景的真实参与、体验,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在实施游戏化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幼儿主体层面,对游戏类型进行积极创新,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在丰富活动体验的同时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结合音乐课程范围内的歌唱、舞蹈、乐器以及戏剧表演设置不同类型的游戏[4],或者从育人目标角度出发,本着节奏感、律动意识培养原则,对游戏活动进行积极开发,实现活动范围的有效拓展。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游戏类型设置区域游戏,明确具体的区域空间范围,优化材料的投放,从而保证幼儿所参与的音乐游戏在环境的创设上主题更加鲜明。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常规的音乐游戏,如“击鼓传花”,来考察幼儿的音乐储备量,同时也能够为幼儿音乐表演创造更加丰富的机会。或者,教师可以本着训练幼儿节奏感的原则积极开发游戏活动,如设置“跷跷板”游戏活动,让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蹲起,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亦或者说,教师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或者将音乐范围内的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构建综合性的游戏活动,从多个方面实现幼儿艺术潜能的有效激发,例如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设置“丢手绢”游戏活动,在实现幼儿音乐素养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体能素质。再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利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如乐器弹奏、舞蹈表演参与游戏活动,设置表演性较强的游戏,发挥幼儿的特长优势,让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参与产生自信,提高整体学习动力。
在全面落实课程游戏化教学理念时,教师要根据音乐课程教学指导要求,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游戏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践行家园合作理念,明确家园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本着共同教育的目的构建完善的交互体系,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积极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能够对游戏教育理念端正思想认知,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音乐游戏组织和策划,从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游戏组织形式,开展亲子游戏,例如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声音”亲子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在听觉和声音辨别方面的能力水平获得有效提升。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游戏内容和游戏材料,如录音带、录音机等。之后,向家长和幼儿明确具体的游戏规则,引导家长以录音设备为载体发出模拟声音。之后,为幼儿提供代表多种事物的图片,让幼儿根据所聆听的音乐,调出对应的事物图片。让幼儿通过参与“循声找图”游戏,实现自身听觉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多组织趣味的音乐小游戏,与幼儿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幼儿游戏参与空间和机会的进一步拓展。
在开展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关注幼儿的整体表现,并从评价环节着手进行优化,从而保证游戏组织更加规范,也能够为后期反馈和教学更新提供重要参考。首先,教师需践行全过程思想,即针对幼儿在整个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关注,了解幼儿的实际表现,从而保证评价更加真实、准确。其次,教师需要积极践行激励理念,针对幼儿学习表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做出客观评价,从而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表现得更加自信。教师要善于利用“你表现的真好”“加油,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游戏挑战……”等语言形式,对幼儿展开评价。同时,对幼儿的游戏期间行为表现进行视频录制,通过直观观察全面分析幼儿在音乐领域的特长和喜好,并以此为依据给予正确的行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综上,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作为美育学科,教学地位和幼儿素质培养影响力比较突出,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践行游戏理念,以此为思想导向,设置游戏主题、内容、情景,丰富游戏类型,拓展游戏空间,实施激励评价,从而全面优化音乐活动空间,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保证音乐活动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1]何文琴.微探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5):182.
[2]王译玄.游戏化模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学周刊,2020(4):184.
[3]张晓燕.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20(4):190.
[4]王明香.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0(1):175.
2019—12—30
胡晓华(197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孙利利(1984—),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音乐教育。
G613.5
A
1673-4564(2020)03-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