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虎
“一带一路”倡议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动向①
刘大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的全球性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文化交流融合带来新契机,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课题。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教育问题,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动向,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带一路;双一流;高校建设;动向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的全球性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文化交流融合带来新契机,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课题。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的根本教育问题,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动向,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当前,以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习近平同志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关于大学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队伍。”[2]对此 ,高校必须要明确在新时代的角色定位,坚持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相对接,守望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凝心聚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概而言之,就是要求“双一流”建设要深度诠释和形塑中国特色高校的新形态,这就需要在建设“双一流”实践中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又要时刻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服务国家一流作为内在追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突破传统大学的固有模式,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高校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聚力形成一个集“教学校区、师生社区和科技园区”三位一体的全新大学新形态。让大学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平台、高端科技资源合作共享的新载体、国际化和高水平产业创新基地服务的新纽带、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3]总之,“双一流”建设必须要融入国家发展,主动承载国家发展的使命和担当,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发展坐标,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创新高校办学模式,持续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大学不断产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文化,推动形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使命和要求,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抓好、抓实、抓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最鲜亮的底色,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顺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规律,凸显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拓宽立德树人的维度,形成“立德树人”引领下的“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实现“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的全程贯穿,引导大学生搞清时代课题,把握世界脉向,认清发展大势,感悟真理力量。同时,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与“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科教融合”的发展路向,把培养“专业厚实+综合素质”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一是建立“加强基础+尊重选择”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科大类培养、拔尖创新学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等,聚力培养出“学术专攻+应用卓越”的高端人才,形成因材施教、互通互融的一流人才培养框架;二是实施以“国家需要、本校特色、国际前沿”为纲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广、文化素质高”为研究生培养目标,鼓励产学研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强化国际学术交流,理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走向的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双一流”建设要突出立德树人新架构,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建设成果的根本标准,把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使青年一代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积淀“双一流”大学的育人文化。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必须要深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增强“双一流”建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高水平大学,才能在服务“一带一路”中传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科教融合是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关键抓手。在诸多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无不凸显“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的价值导向,聚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全体师生开放,推动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奉献度。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信息科技社会浪潮下,建设“双一流”必须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注重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合作、产教研深度合作、产学研实验室、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等多种模式的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活动,不断优化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相继建立“菁英班”和“未来工程技术试验班”,面向“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强化校企协同联合培养,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的效度。总之,打造科教融合“新平台”是“一带一路”时空场域下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抓手,大学要明确自身在破解前沿科学问题、攻克行业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中的突出作用,及早谋划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度,积极依托科研教学平台开展科研研究,争取产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性技术。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4]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积极深入探索大学国际合作新模式,比如:宁夏与丝绸之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建设中阿联合研究智库,由宁夏大学和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学联合组建中国·摩洛哥联合研究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在黑龙江大学建立中俄学院;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在云南师范大学建立云南省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至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加入进来。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一流”高校建设实已探索走出一条一体两翼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战略:“一体”是指以提高国际影响力为“本体”;“两翼”是指建设“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和“一带一路”沿线知名高校合作办学。一方面,发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的引擎效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留学事业发展计划、合作办学计划、智库建设计划、文化交流计划等,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知名学府的合作共赢,尤其是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使其了解中国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5]另一方面,通过“双一流”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领域实质性交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策略,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教育资源实行境内合作办学,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
[1]习近平.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N].人民日报,2014-05-25(01).
[2]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光明日报,2018-05-03(01).
[3]王树国.五个“新”全速推进“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33-35.
[4][5]刘晓黎.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境外办学的探索与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8(10):54-59.
2019—10—29
①本文系2019年广州市教育局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沙湾镇中小学应急减灾知识宣普》(2019GZQK003)及2017年“羊城青年学人”资助研究项目《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的内涵阐释与培育研究》(17QNXRQ48)”的阶段性成果。
刘大虎(1985—),山东滨州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G640
A
1673-4564(2020)02-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