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娜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旅游让城市更美好,让城市充满活力。旅游还是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在2018年5月29日的世界旅游联盟“城市旅游”对话会上,华侨城集团总经理、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会长姚军先生将旅游视作汲取文化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阐释了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考察文化在旅游中的传播过程,就会发现旅游活动中导游语言的重要性。以韩籍游客来山西旅游为例,山西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大省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佛教四大圣山之首的五台山,更是堪称中国佛教艺术宝库,往往也是韩籍游客经山西旅游的必选之地。而如何向韩籍游客恰如其分地讲述五台山佛教历史、讲好山西故事,则不仅需要本地韩语导游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更需要自身丰富并且扎实的文化素养,以使其能够合理运用韩语向韩籍游客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但实际上,本地多数高职院校的韩语教学,往往重视韩语语言技能的知识传授,却容易忽视职业情境化的韩语实践应用。现有的情境教学多表现在课堂上的情景剧,缺少实际的社会实践训练。反映在韩语导游服务方面,即出现了景区韩语解说能力不足、景点文化表意不清等问题。本文以山西五台山景区韩语导游服务为例,论述了职业化情境训练与高职韩语教学的关系,旨在促进山西高职韩语教育及本地韩语导游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继而进一步提升山西对外文化形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文化传播作用。
韩语导游职业情境训练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真实的导游职业情境,促使学生通过旅游业中的导游职业模拟探索现实生活中与韩籍游客交流可能出现的韩语交际问题,继而在具体的导游服务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自身韩语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主要依据是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的学者让·莱夫(Jean Lave)等认为,宣讲只能让学生实现对知识有限的外部接触,依赖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割裂了知识经验的完整性,只有在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对知识的完整建构。这里所谓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是指向社会,即在社会身份角色扮演并合法地边缘性参与社会实际工作中获得知识。因而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并非概念化的而是情境化的,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做和用才能被完全学习并理解意义。
尽管让·莱夫(Jean Lave)与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等情境认知理论的学者并不认同将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者说教学策略,但后来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显然还是受到了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并产生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情境表演剧等多种情境教学方式。然而这些情境的缺陷在于它是对社会真实情境的一种课堂模仿,是片段化的社会情境再现,脱离了知识实际应用的社会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情境则强调劳动场景的真实性,它意味着学生以一种明确的社会身份参与一项具体的社会劳动,知识存在于职业模拟下的真实劳动实践中,而非课堂上的书本宣讲或情境模仿。
就高职应用韩语专业而言,导游职业化情境训练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职业身份,并由此产生了明确的社会劳动分工,即为访华韩籍游客提供旅游线路咨询、人员组织接待、景点讲解翻译、购物娱乐引导等应用韩语在旅游方面具体的实务工作。这种真实的职业情境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熟练掌握韩语沟通技巧以及应用韩语的职业能力。此外,它也有利于地方韩语导游服务业的良好发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五台山景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更是享誉世界的佛教圣地,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观光游客。其中,韩籍游客因所处地域同样流行佛教文化而占据了五台山国外旅行团体的很大比重。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从事五台山韩语导游服务的职业群体数量也逐渐壮大,五台山专、兼职韩语导游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在目前五台山专职导游员中,持有韩语导游资格证的寥寥无几。遇到入境旅游旺季,景区就从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或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聘请韩语专业的教师或学生进行兼职导游。尽管兼职导游的韩语专业教师或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实现与访华韩籍游客的基本沟通与交流,但由于缺少系统的韩语导游实务课程培训,缺乏导游职业情境训练,因而在景点讲解翻译、向韩籍游客讲述五台山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等方面,不具备职业韩语导游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综合知识,无法为入境韩籍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周到的导游服务。
从旅游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五台山景区专业韩语导游匮乏的现状,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五台山入境游市场,韩语导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五台山入境旅游业发展,更限制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面向韩籍游客的精准传播与推广。
五台山景区当下的专兼职韩语导游队伍在整体上呈现出学历构成偏低的状况,超过半数的导游仅为大专以下学历,直接导致了韩语导游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低学历的导游队伍一方面缺乏良好的韩语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文化综合素质较低。这突出表现在多数韩语导游对景点的讲解只限于名称文字的直译,不能深入展开交流;对于景区观光的导引用语也略显僵硬,不够生活化。这种由于学历较低、缺乏较高的文化层次而产生的接待问题,还表现在接受韩籍游客咨询时的回应机械化、处理观光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差等旅游生活服务的其他方面。
五台山景区韩语导游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使韩籍游客不能在观光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甚至影响到对五台山景区整体的旅游满意度。当下韩语导游服务中,低学历的限制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失,使现有的韩语导游队伍无法承载并发挥“文化的使者”这一桥梁作用,实现旅游活动中本民族及地域文化与韩籍游客的紧密联通与对接,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台山景区文化的对外传播。
五台山景区韩语导游服务现状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山西地域的其他旅游景区也存在普遍性。由此,本地域高职院校的应用韩语专业需要注重融合韩语和导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也为笔者以五台山为例的景区韩语导游教学实践探索提供了现实依据。
就目前韩语专业的发展来看,纯韩语专业早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现阶段韩语人才的培养应与职业技能紧密相连。就山西地域而言,山西具有五台山佛教文化、晋商大院建筑文化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地域高职应用韩语专业的教学应当与这些旅游资源发生联系,构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韩语导游实务课程体系,以山西旅游资源为主体,增加导游职业情景模拟的实训力度,将旅游行业的韩语术语融入基础韩语教学中,设计韩语导游词并强化讲解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韩语与导游职业技能挂钩,在参与韩语导游情境训练的过程中掌握韩语语言技能并获得导游服务实践所需要的旅游文化传播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韩语等外语导游面试的评分项里景点导游词讲解占有30%的极高比例。因而韩语导游实务课程的设置需立足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实景模拟演练讲解为核心宗旨。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体现“韩语能力+专业导游素质”的特征,继而增加应用韩语专业学生考韩语导游证的力度,强化应用韩语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
笔者任教的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应用韩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自2005年招生以来,先后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建阳大学、南首尔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是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和国际合作品牌专业。学院多年来一直实施外语导游实景模拟讲解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为己任,不断加大同韩国合作大学间的交流合作,已发展成为山西最大的旅游韩语类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都为本次五台山景区韩语导游教学实践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良好条件。
此次五台山景区韩语导游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为三个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情境实训,项目总结与反馈。
(1)项目准备
在项目准备阶段,学生首先要依据五台山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做好主要景点的韩语讲解词文案,并规划导游路线。其次,分组准备导游旗、工作牌、工作服等具有导游职业特征的工具及其他后勤物品。再次,做好与接待韩籍游客的旅行社、五台山景区管理人员的联系工作,利用手机端组建相应的工作群,做好计调、地陪接待、讲解、后勤等具体分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情景模拟,为第二阶段的情境实训做好准备。
(2)情境实训
在情境实训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准备阶段的布置前往五台山景区进行韩语导游服务实践。
首先,在去五台山景区的路上,负责导游讲解的同学先把分布在不同酒店等候的韩籍游客接到旅游车上,然后按照欢迎词、行程安排、五台山景点安排、餐饮介绍来用韩语为韩籍游客讲解,并为韩籍游客表演展现五台山特色的节目。
其次,在抵达五台山景区后,按照准备阶段规划的导游路线依次导引韩籍游客进行观光,观光过程中的讲解要注意选择能反映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典型景点,如五台山五爷庙、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等,由项目的导游讲解同学按照准备阶段制定的讲解词文案向韩籍游客介绍这些景点的建造历史,建筑风格特点以及蕴含的文化特征。讲解过程中要注重与韩国相应寺庙建筑的类比,以激发韩籍游客的兴趣,并加深其对两地佛教寺庙文化异同的认识。
再次,在讲解组的同学带领韩籍游客作观光时,计调组的同学尤其要注意韩籍游客的游览时间,以便于整个游览路线进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计调组和导游组的同学协同组织好韩籍游客进行景区参观后的自由交流与合影留念。同时,计调组同学协调韩籍游客住宿的酒店,完成好观光后的韩籍游客疏散工作。
(3)项目总结与反馈
在情境实训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对本次韩语导游服务项目的总结工作。首先是要对参与本次五台山观光韩籍游客进行回访调查,做好反馈意见的记录。其次,依据实训过程中的导游礼仪规范、景点讲解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等,对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并将此次导游职业化情境训练写成教学报告,以完善韩语导游实务课程内容,将五台山韩语导游服务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其他山西地域的旅游资源,在进一步提升学生韩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本地域韩语导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景区韩语导游教学实践项目的实施,将语言应用能力、导游职业技能和旅游文化传播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为韩籍游客提供优质的韩语导游服务,为五台山当地导游提供韩语语言技能指导,使学生在与韩籍游客的零距离交流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导游职业技能。并在模拟导游职业身份的过程中通过讲述五台山寺庙建筑艺术、佛教历史等五台山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