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佩林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大学生在经历了十年寒窗之后,来到向往的大学,开启了人身的另一个新旅程。而高校的辅导员正是大学生们来到学校之后最先接触而对一个群体。辅导员们负责将新生安排好,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班级氛围融洽的的工作等等,帮助学生们尽快地适应好高校生活。
高校辅导员一般一个人就要负责一个专业甚至是几个专业一个年级的辅导工作,一人面对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新生的情况并不罕见。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很难找每一个人谈心,也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样的,高校辅导员不会像初高中老师那样和学生有大量相处时间,一般只有在新生教育、新生班会等时机才会频繁出场[1]。辅导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互动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比较缺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进行工作。
新一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和家庭条件普遍富裕,社会文化多元化冲击等大背景的影响,普遍注重个性发展,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学生们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之一,有了个性才有更强的创造力。但对于辅导员的新生管理工作而言,很多学生错把标新立异当做个性,即使在自己没有理由、没有需求的情况下,也硬要显示与众不同。这样的错误心理为辅导员工作带了较大困扰。
高校新生刚刚离开亲密的家长的陪伴,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大学学习。普遍的出现了思念家庭情人,独立生活不适应等情况,甚至出现了内务自理困难,学习不能自律的情况[2]。高校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这样的情况的产生,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和学习生活的督促工作。但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否在在过度干涉的情况,容易让学生形成新的依赖辅导员的情况。比如一些学生一出现矛盾或者其他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要找辅导员,根本不会独立面对事情[3]。
辅导员是高校中最早接触新生的的管理者,是新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的引路人,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对于做好新生入学初期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来到大学环境之后,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心理层面的不适应。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多多加强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培训,利用心理学方法来做好辅导工作。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提升是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础。学生们的标新立异心理,不自信心理和过度依赖心理等都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予以纠正。特别是在新生管理活动中,由于一下子换了一个环境,适应地不好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严重疾病,因此辅导员应该从心理层面入手做好辅导工作。在实践中,经常会采用一些心理小游戏,如通过不记名方式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观察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帮助学生们在大学生保持比较正面、积极的情绪状态。
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处在集体之中的,从寝室生活、班级生活到社团社会,大学生如果不能获得融洽的集体氛围,基本上就更难适应了。辅导员在新生教育阶段应该为学生群体之间做好破冰工作。通过开展趣味班会、集体运动会、读书交流会、寝室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帮助新生们以最快地速度能够相互熟悉。并且如果集体中出现了矛盾,要引导学生们自己解决,鼓励班干部等担当起协调集体的责任。这样比辅导员直接进行干涉,能够让学生们有更高的接受度。同时,要重点注意,是否有被孤立、被欺凌而对学生出现,在早期就要及时阻止,以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健康正确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措施。[5]适时适度的班级活动对于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效辅导员在工作开展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引导、建议为主,避免强硬的干涉和家长式的看护。极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的性格,而且也会引起你烦的心理。在新生刚刚入校的时候要积极融入学生之中,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组建新的班级组织,等到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之后,辅导员要慢慢“走出来”,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青年。以引导学生为主,避免学生形成对于辅导员的过度依赖。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往往繁杂且多样化,需要用丰富的爱心与热情去面对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是可亲可敬的,特别是在新生刚入学时,一个优秀的辅导员能为新生的大学生活打好基础。